「你瞧瞧,這就是我們小區剛安裝的門禁系統,住了快二十年的老小區現在變了個樣,房子產值最起碼增值5萬元,感謝黨的好政策呀……」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津街道教師新村4號樓前,75歲的田儒元大爺談起小區的變化,一臉幸福和自豪。
12月21日,筆者走進西環安居工程老舊小區改造現場,頓覺神清氣爽,平坦的路面寬闊整潔,從裡到外粉刷後的樓體煥然一新,單元樓防盜門增設了門禁系統,新規劃的車位上,機動車停放整齊有序;每個單元門前,都有居民自發擺放的綠植、花草,微風拂過,淡淡的草木清香在空氣中流動,沁人心脾,幸福洋溢在每個居民臉上……很難相信,這是一個有著近30年「歷史」的老舊小區。
住房是民生之要,改造城鎮老舊小區更是事關百姓福祉,容不得拖一拖、等一等。今年以來,印江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始終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全縣重點民生工程,啟動實施西環、縣府路安居工程、縣府路住宅小區3個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按照因地制宜,因區、因棟施策的原則,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堅持「裡子」「面子」一起改。對樓梯間粉刷、規範樓梯間管線、更換老舊的樓梯間扶手、加裝消防設施、道路硬化補修、空中飛線治理、老舊房屋及空閒地改造再利用、綠化培植補植等「面子」工程,先行規劃,做到精細、精緻、精美;同步實施「裡子」工程,實施雨汙分流、更新陳舊供水管網、疏通排汙管道、解決了群眾的「堵心事」。
在後續管理上,則按照「前期整治與後期管理、整治改造與社區建設、黨的建設和居民業主委員會相結合」的原則,探索出「政府+社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和自治管理委員會」的社區治理模式,實現社區治理共謀、共建、共管、共享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西環安居工程已全面完成改造,其它兩個老舊小區改造也快接近尾聲,越來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來源:多彩貴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