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感覺到越活越累?
幾天前,大我7歲的朋友突然來找我,問我能不能開導下她。
我忙問怎麼了。
她說自從孩子出生以來,她就覺得很累。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現在孩子上幼兒園。她總覺得生活很無聊,沒有精神頭。
說到原因,她打開了話匣子。丈夫整天不回家,也沒人幫她下,在公公婆婆眼裡,只有孫子,兩代人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互相擠兌;自己一個月只能拿個三四千的死工資,買不到想要的衣服,品牌化妝品也捨不得買。
總之一句話,累死累活,不知道圖的是啥。
換言之,在結婚之前,她想像中的婚姻和家庭並不像現在這樣乏味。
我理解她的想法,原來的我們都是理想主義者,對愛情和婚姻充滿希望。我們認為,即使結婚生子,仍然可以活出自己。
但現實中的「能力有限」,不得不讓她放棄一些東西,比如自己的時間,生活的一地雞毛,最終壓垮了她,讓她懷疑自己的價值。
其實,到了中年,大多數人都有這種感覺。她們認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動力。
01. 如果你想控制你的生活,要先「想得開」
百苦由心生,心裡苦悶,日子怎麼都不會好過。
《易經》中最重要的兩個字叫做「時中」。時中的意思,就是無時無刻不合理。理跟著時,所以叫作隨時。隨時在改變,人要做好階段性調整,只有這樣,你的價值觀才正確,這樣你才不會總是鑽牛角尖而不快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是非觀念和好惡,所以對事物的判斷和結論也不盡相同。
以我的朋友為例,她感到越來越累的原因是她失去了對生活的掌控權。
在家裡,她一個人孤軍奮戰,丈夫和公婆都沒有給她想要的幫助。的確,孩子不是她自己一個人的,但她要對孩子的全部負責,所以委屈、不理解的情緒越來越大。
一旦人們被負面情緒侵蝕,很容易鑽牛角尖。
其實,她的丈夫也沒那麼壞。他會半夜起來給她買零食,下雨天會主動接她下班,過節都會給她送禮物。他為人端正、溫柔,總是與異性保持距離。
當然,有人會問,這不是應該的嗎?是的,應該是這樣,但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正是這些閃光點可以抵消這些負面情緒。
她需要做的是學會「想得開」。
她要看到生活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要看到她的兒子如此的可愛貼心。她的丈夫雖然很忙,但忠誠可靠。她的婆婆雖然很守舊,但沒有壞心腸,年年給小兩口零花錢。
想開人生雖不是一帆風順,但也不是遍地荊棘,這樣,是不是會覺得生活還不錯?
2、學會平衡「舍」與「得」
《易經》中寫道:人生不過得失之間。不捨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在這個世界上,得失之間是平衡的。得中有失,失中有得,有舍有得,不捨不得。有時候,越是捨不得失去,越是得不到想要的。
在我結婚之前,我的朋友給了我這樣一個建議:「如果付出讓你不舒服,你就可以不付出。」
婚姻需要經營,但經營者必須是兩個人。
你為婚姻付出的就像是投資行為。並不是投資越多,回報就越大。只有合理分配資金,才能使效益最大化。
在婚姻中,也是需要計算投入產出比的。
那些只需要女人付出的婚姻無疑是病態的。為了結束病態的局面,我們應該及時止損,不要試圖以感動的方式提醒對方應該承擔的責任。
事實上,如果你想在「舍」與「得」之間取得平衡,你就需要更加通透,想開一些,別還沒「放手」,就先自責起來。
中年女人,越活越累,無非是想不開,看不透,放不下。只要她們多從內心出發,傾聽內心的聲音,就能越活越輕鬆,這並不難。
我們常常講中國人不走極端,這句話也不是《易經》講的。《易經》告訴我們,該極端就極端,不該極端就不要極端,這樣才叫中道。
孟子曾經講過:「雖千萬人,吾往矣。」意思就是說即使對面有成千上萬的人等著來揍我,我應該要去的還是要去,不用怕。但是我不應該得罪人的時候,就不要得罪人。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就對了。
人應該活得輕鬆愉快,而不是越活越累,我們走到現在,很多觀念已經快走到死胡同裡面去了,再不回頭,就來不及了。為今之計,就是早日反省,向老祖宗的智慧裡面尋找答案。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都是至理名言,都是經過實踐的。可怕的是我麼沒有理解對意思,還做錯了。他們的理念並沒有過時,也不是經不起時代考驗。真心建議我們去好好學習學習《易經》。
了解了易經的思維以後,會有一個很重要的體會,就是我們現在所認為對的,基本上都是錯的;現在所認為不對的,反而是對的。然後,你自己就會去做調整,慢慢走出一條明白的心安之路。
很多人覺得《易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我讀的是這本白話文圖解版本《圖解易經》,書中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裡面還有相近的注釋和插圖,在書中領悟到了很多古人的智慧。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
它讓《易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這本書才99元,一頓飯的錢,就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圖片,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