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觀看視頻:和死神搶人的「拆彈專家」,每天上演生死時速
根據《中國醫師執業狀況白皮書》調查顯示,有23.6%的醫生從未休過年假,40%的醫生每天睡眠時間不足6小時。中國醫院每天需要接待患者2000萬人次,醫生超負荷工作已成常態。
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在「行醫者說」系列中,我們將帶大家走近這群中國醫生。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稱為「拆彈專家」的心臟外科醫生。
和往常一樣,忙碌了一天的王東進回家躺下沒多久,電話又響了。一位主動脈夾層患者情況危急,被救護車從安徽送到南京鼓樓醫院救治。
主動脈夾層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心血管疾病。常見的A型主動脈夾層如果不及時手術,25%的病人會在24小時之內死亡,50%的病人會在48小時之內死亡。患者已經經歷了發病、跨省轉院,到了手術臺上,就必須分秒必爭。
王東進趕到醫院後,立即安排護士、麻醉師做準備。晚上12點,病人被推進手術室,一場與死神的拉鋸戰開始了。
常備救心丸的醫生
無影燈下,王東進一邊操作一邊「下單」,手術護士應聲遞出器械和手術用品。麻醉、切口、操作、縫合……手術室裡,安靜地只能聽到醫生的口令和儀器滴答聲。
手術持續到了早上七點,患者殷女士被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王東進揉著肩頸走出手術室時,天已經大亮了。
「心臟不能休息,也無法代償,手術之後必須立刻恢復工作。這就是全和無的概念,要麼心臟更好,要麼人就不行了。」
王東進是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被大家稱為「拆彈專家」。臨床工作30多年,這種「生死時速」時常都會上演。
這種長達幾小時的手術,對於王東進來說已經司空見慣,這得益於技術的不斷革新,「最早沒有體外循環,只有十幾分鐘時間對心臟進行手術;後來有了體外循環,以及人工心臟,可以進行的手術時間越來越長,能夠進行的治療手段也更豐富了。」
2010年,90歲老人劉逸平做完手術後,伸出拇指給王東進點讚。
2010年,王東進為當時90歲高齡患者劉逸平做了體外循環下心臟換瓣加搭橋手術,成為國內首例90歲以上老人成功接受心外科手術的案例。2019年,王東進又給一位95歲的老人進行了心臟手術。
手術時間的延長,一方面可以救治更多的病人,另一方面也給醫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一些複雜的手術,經常要站著做十幾個小時,甚至止血就要幾個小時。57歲的王東進仍要保證體力,「站十幾個小時,首先要身體好,其次還要心理素質好」。
王東進的辦公桌上,常年都放著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
他的辦公室裡常年備有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應對突發的心絞痛和血壓升高,「心外科醫生多半有高血壓,個別還有冠心病,因為病人突然惡化,醫生的壓力也會陡增」。
「這個專業太重要!」,王東進在這個領域堅持了三十多年,「心臟一停,命就沒了,稍有不慎,生命就從我們手上滑走了」。
來自時間的挑戰
由於心胸外科手術難度大,不少縣市級醫院無法進行,患者需要診斷後轉到有能力手術的醫院。
2013年,王東進牽頭率領團隊建立並完善了覆蓋蘇皖地區、全天候快速反應的診療服務平臺「6小時生命圈」。南京鼓樓醫院和近百家基層醫院籤約,簡化轉院手續,高效溝通,病人從發病,就診到手術的時間平均縮短到12小時。
「我和我的同事都是24小時開機,包括護士長,隨時待命」。患者一到醫院,就要立刻手術,王東進常常是凌晨趕到醫院工作。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心血管類疾病已經超越腫瘤,成了中國人的「第一大殺手」。
據統計,每五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心血管病患者,而這類疾病現在更趨於年輕化。
面對越來越龐大的病患群體,王東進認為,不僅要治療心臟問題,也要解決心理難題。
通常心臟手術需要開胸,患者往往恐懼手術。早在九十年代,王東進就提出通過右腋下小切口手術治療心臟病。
通過在腋下開一個6-8公分小口子,用腔鏡進入體內實施手術,這對醫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對患者的創傷、恢復以及心理狀態卻有著極大好處。
「一些科室會覺得我們的工作很重複,但心胸外科沒有人的病情是完全一樣的,病人的身體素質不同,病情不同,治療手法也要不斷調整」,對王東進來說,職業倦怠是不存在的,「你的思維每天面臨新的挑戰,成功之後還有新的難度」。
工作之餘,他還抽出每周二上午,進行學術活動,和同事同行探討最新技術以及病例分享。
「做醫生,就是要不斷修煉,學習和研究是終生事業,要讓技術過硬、內心強大」,王東進仍樂於鑽研和創新,他率領團隊研發的主動脈夾層支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未來,從自身骨髓、血液中提取培養幹細胞,用於治療心肌梗死和心衰也將走進現實。
第3807期
攝影 | 周鵬 曲傑 撰文 | 江錦
剪輯 | 鍾俊懿 編輯 | 田野
承制 | 篝火故事
出品 | 騰訊新聞 微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