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環太平洋2》跟《頭號玩家》都已經陸續上映,筆者因為看了網上的風評,對前者沒抱多大期望,所以沒去觀影。
後者則因為網上口碑爆表,在上映前一天就訂好了票,而且是IMAX版——這種片子,不用IMAX來欣賞,簡直是卑鄙的浪費,但事後感覺效果其實也一般。
(《環太平洋》正式開啟了「巨大化」人設的電影世界)
看完果然不虛此行,簡直一場80後懷舊梗的「跑馬燈」,就像網上一些影評說的那樣:《頭號玩家》基本上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流行文化的一鍋亂燉,包括電影、動漫、音樂、遊戲……致敬了太多的經典。
當然,美國的流行文化元素沾了絕大部分,日本梗跟它「三七分」。
(《頭號玩家》海報)
雖然「各花入各眼」,但可以肯定的一點的是,電影裡「元祖高達VS機械哥斯拉」那段,簡直是這部片子在豆瓣飆到九分以上的一針「腎上腺素」。
想想看吧,當主角們在奮力苦戰,而那位日本玩家閉目冥思之時,一股子「憋大招」的感覺呼之欲出,隨後當他道出一句「哇來瓦剛大木」(中文翻譯叫「啟動高達模式」)。
之後,元祖高達RX-78-2從天而降,跟機械哥斯拉正面硬槓的。
單腦補一下畫面都燃爆了好嗎?
(電影中高度還原了元祖高達RX-78-2)
「關公戰秦瓊」式的巧妙搭配,讓兩個80後記憶裡最標誌性的「童年符號」出現在同一個鏡頭裡。
這當量級,不得頓時「腦高潮」啊!
淚點和G點很高的筆者,也在那一刻眼眶裡突然有淚打轉!
動漫宅、機甲迷、模型愛好者絕對懂我!!!!!
還有,若不是礙於現場大部分觀眾都沒有起立歡呼(看了一些新聞,大城市一些影院在放到這個鏡頭的時候,觀眾基本是歡呼雀躍),筆者也就強忍著興奮,不敢吱聲,那憋地是相當難受。
當然,對於筆者所在文化單位的同事,很多都認為「筆者桌上擺放的萬代自由高達模型就是個玩具」,在這種粗暴的價值觀生態下,你也不能奢望在這座缺乏流行文化滋潤的小城市,會有太多人與你達成什麼情懷與共識。
(筆者辦公桌上收藏的「自由高達」模型,一直被同事詬病為「兒童玩具」)
當然,這不是一篇《頭號玩家》的影評,而是筆者專門掐出時間,為筆者的「童年頭號偶像」奧特曼做個徵討。
因為要知道,《頭號玩家》原著裡,與機械哥斯拉對陣的可是初代奧特曼啊!並且,原片中戲份相對吃重的「鋼鐵巨人」,其實也只是個「B角」,「A角」仍然是初代奧特曼啊!
可是為啥初代沒有出現在最終影片裡呢?
(《頭號玩家》原著封面上顯示,初代奧特曼佔有重要戲份)
根據網上一些信息的篩集:
史匹柏在拍攝時也花了大價錢找了日本的東寶、日升這幾家公司要來了高達和哥斯拉的版權。但是在圓谷公司這裡卻碰了釘子,圓谷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就是不肯交出奧特曼的版權,有說是因為奧特曼的海外版權混亂。
但是北美這一塊早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總之,圓谷失去了這一重大的宣傳奧特曼的良機。
(二)
不清楚這個論斷是否屬實,只是在當前,伴隨著《環太平洋》系列、《哥斯拉》、《金剛》等系列組成的「怪獸宇宙」的搭建,「巨大化」人設的漸成風氣,作為「打怪獸始祖」的「奧特曼」為何遲遲不在大銀幕上現身呢?
(傳奇電影公司一直在試圖將「巨大化機甲」與「巨大型怪獸」串聯成電影宇宙)
當然,傳統特攝屬性的《奧特曼》系列一直沒有停更,包括最近剛出爐的「捷德」奧特曼劇場版,但卻不能歸入此列。畢竟,「子供向」地定位,使之天然囿於「兒童劇」範疇,像筆者這樣的「鐵桿特攝迷」其實還是相對小眾的。
其實,早在2015年前,圓谷公司就發布了一支風格趨近於「好萊塢真人電影」的奧特曼電影預告片。
(時長1分36秒)
從預告中來看,全CG 製作的奧特曼更具生物感和科幻感,肌肉線條更顯明顯和突出,並且奧特曼外形上第一次有了「腳趾」,嘴巴也會動了。
場面也跟《環太平洋2》裡的打怪獸鏡頭極其相似。
(上圖為初代奧特曼皮套形象,下圖為全CG形象)
這當然是高度還原了「奧特曼之父」圓谷英二想像中的奧特曼形象——初代「硫酸臉」剛設定的時候,就是個會張嘴說話的外星「灰人」。
因為技術受限,最終取消了這一設定。
不過,這位CG初代,卻與80後、90 後小時候所看的皮套奧特曼相差甚遠,預告片中一股子全金屬裸男的猥瑣勁呼之欲出。初代奧特曼人間體早田進的扮演者黑部進此前在看到這部預告片時,也大呼「毀童年」。足見官方此舉確實挺有風險。
(「怪獸大師」圓谷英二與初代奧特曼皮套演員)
這也是「真人版奧特曼」遲遲不敢推出的其中一個緣由吧。
當然,早在此前的2011年,首部引進中國大陸院線的《奧特曼大電影——宇宙英雄之超銀河傳說》,就已經說明了「奧特曼」這一橫亙了50年的光輝形象(想不到吧,初代奧特曼在日本播出的時候,正是文革爆發的第一年),在大部分80後、90後的中青年人群中的漸行漸遠。
縱使他們小時候看過的所有「昭和系奧特曼」(初代、賽文、傑克、艾斯、泰羅、雷歐、艾迪),以及「平成三傑」(迪迦、泰納、蓋亞)在該片子裡都有出場,也難以讓他們擺脫「子供向」的刻板印象。
除非自家孩子喜歡,不然不會輕易掏錢去看一部劇情低幼、演員穿著皮套演出的「兒童劇」。
(《超銀河傳說》中線了全部「昭和系」奧特曼,他們也是80後最熟悉的奧特曼群體,90後對「平成三傑」中的迪迦比較熟悉)
因為當他們知道童年時的宇宙英雄,其實就是由人穿著一身皮套在一堆微縮模型裡「鬧騰」,並且大同小異的劇情模式,讓人看開頭就能猜到結尾——那種得自於「科學唯物觀」和辯證方法論的成人思維,會覺得這一切近乎扯淡。
說到這,筆者多嘮叨兩句,國人普遍有個惡習:對於成長的代價,他們始終摸不透因果互聯,生理年齡的累加,有時便成為扭轉他們價值觀的最直接砝碼,卻不知「成熟」有時跟年齡並無直接關聯。
所以很多人,強作成熟的標誌,就是粗暴地與童年劃清界限——30歲的人了,轉眼再去看《奧特曼》和《高達》,並且煞有介事地去討論裡面的情節、老梗,簡直就是幼稚的表現;甚至於去高價購買這些動漫的周邊,還會被人嗤笑「這麼大了還玩兒童玩具」。
還有,你小時候看過《寵物小精靈》、《火影忍者》、《四驅兄弟》、《恐龍戰隊》等,長大了再去看這個系列出的新番(屬於一脈相承的嫡系作品,不同於好萊塢改編版本),你就會有種莫名的羞恥感,生怕被人察覺你的品味還停留在幾十年前。
(《環太平洋》《水形物語》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是奧特曼發燒友)
可一旦好萊塢做出個特效改編,你就會一邊帶著「白人至上主義」的成見,一邊屁顛屁顛地跑到電影院貢獻票房——原汁原味的卡通高達形象能出現在一部好萊塢電影裡,並且不被大多數國人視作幼稚,簡直算得上良心了。
(元祖高達RX-78-2)
(日本東京街頭曾樹立過一尊同比例元祖高達)
這也從側面證明,70多歲的史匹柏才是「頭號玩家」。
你大爺永遠是你大爺。
其實,以上所述只「怪現狀」基本都跟周圍人「拒絕童年,擁抱社會」的心理傾向有關——這跟「沒有敵人卻偏要假想個敵人」的文革思維,其實有些相似。可偏偏,他們又都兼具「懷舊」的心理,這就十分弔詭了。傲嬌,是麼?
所以,說句題外話,對於動輒「看奧特曼就是幼稚」的言論,筆者向來嗤之以鼻,他們哪裡曉得,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特攝文化」的青年流行亞文化,早已自成體系,攻城略地,成為世界潮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日本特攝文化中,除奧特曼和金屬英雄之外的兩大分支:「假面騎士」與「超級戰隊」系列)
而有上述這些狹隘想法的人,跟那些認為「動畫片就是給孩子看」的國人,以及視「二次元文化」為社會異己的三次元人類,基本屬於同一陣營;並且,從側面可以認為,國產動畫之所以在質量和高度上遲遲發展不起來,他們都是「幫兇」。
(三)
當然,作為奧特曼的母體——日本圓谷公司本身其實也難辭其咎,一直以來,它似乎都給人以「負債前行」的感覺,這背後的因果關係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一方面確要歸因於特攝片的沒落,導致圓谷公司幾度瀕臨破產;另一方面,圓谷公司本身不懂得如何更全面系統的經營這門產業,也造成了他們出現當前的尷尬局面——版權混亂的局面,一如漫威早年為了「抵債」而出賣「超英」版權。
(混血奇葩片《哈努曼與7個奧特曼》)
就說一直被網友和特攝迷深切吐槽的《哈努曼和7個奧特曼》這部奇葩片,就是圓谷方面與泰國方面沒有達成完善的版權協定的後果,這也在此後引發了諸多遺症。
包括2000年要出品又旋即胎死腹中的「首個中國奧特曼千禧」,(千禧奧特曼人間體是鄭伊健扮演的,想不到吧!),以及去年國內上映的「究極體黑奧爛片」《鋼鐵飛龍之再見奧特曼》,也是這些「歷史遺留問題」造成的。
而為了擺脫「子供向」的桎梏,圓谷也在刻意拔高奧特曼的品牌年齡定位來尋求觀眾群上的突破。但是圓谷幾乎沒有在這一點上成功過。單說被特攝迷視為「奧特曼系列」之神作的、半成人向的《奈克瑟斯奧特曼》(筆者相對比較喜歡和欣賞的新時期奧特曼劇作),也因為收視疲軟,最終不得不縮減劇本,草草收場。
不然,巨大的虧空,讓圓谷走向萬劫不復也不是不可能。
(《奈克瑟斯奧特曼》在豆瓣為9.2,為奧特曼系列最高)
總之,圓谷雖然坐擁幾十個主要的奧特曼角色,但因為版權混亂,時長錯失諸多發展機遇——那個CG奧特曼的遲遲不出爐,或許就跟資金不足有關。而單就此次在《頭號玩家》中的「客串」,他們也沒有把握住。實在可惜。
不然,可能像筆者一類的「特攝迷」和「奧迷」朋友們,在電影院裡看到初代奧特曼從天而降,一邊發出標誌性的叫聲「舍瓦特」,一邊用斯派修姆光線猛懟機械哥斯拉。
再配上那首《奧特曼之歌》的BGM,那我估計會在電影院激動到大小便失禁,外加哭出豬叫吧。
圓谷也定將會迎來發展的「第二春」吧。
還是期待,「歸來吧,奧特曼」!
同時也期待,我們每個人都能守住初心,歸來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