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
「龍抬頭」,其實是指「青龍」七星開始出現在東方,萬物此時開始真正甦醒,春天真的來了。
二月二,龍抬頭,
風雨順,又豐收。
大倉滿,小囤流,
好年景,春開頭。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此外,農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裡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要在這天抬頭升天,故有民間信奉的「龍頭節」,又稱「春龍節」等。
這一天過後,農村逐漸進入繁忙的春耕時節,選種、踏田、開犁……正所謂:
龍夢醒,天暖正早春,
龍抬頭,填倉風雨順。
龍尾擺,田間起花雲,
龍鱗閃,五穀進家門。
傳說武則天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壓於大山之下,並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絞盡腦汁,直到第二年二月二,一位婦女背著一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一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光。人們看見後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於是,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院,龍王因此得以回歸天庭。後來,人們為了懷念、紀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一邊炒,嘴裡還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一把。」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後,人們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初二春遊踏青之俗,傳說始於唐代。當時,長安的人們為了活躍生活,便乘二月二之時,三五成群地來到郊外踏青,有些婦女還提籃執鏟去挖鮮嫩的薺菜佐食。
有何意義呢?首先是遛百病。冬季過去,春季來臨,能到田間走一走,對恢復體能、陶冶性情大有好處。其次是農田生產勞動。春遊時挖野菜的民俗大多在田地裡進行,可以藉此除去田間的雜草,保證麥苗的正常生長。其三是民間飲食習俗。民間稱吃野菜為「吃青」或「吃鮮」。據說,春季麥田裡的薺菜,不僅營養豐富,還可清熱敗火。
白居易(唐)
二月二日新雨晴,
草芽菜甲一時生。
輕衫細馬春年少,
十字津頭一字行。
二月二日
李商隱(唐)
二月二日江上行,
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
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裡憶歸元亮井,
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
更作風簷夜雨聲。
早上卯時(5點到7點之間),此乃卯月卯日卯時,出門面向東方深吸六口氣,冥想一團青氣從頭頂百會穴下行至丹田,充滿臟腑,整團青氣包裹全身,然後步行向正東方走百步。玄虛子提示您路上遇到行人要微笑致意,可吸財氣旺氣。此為第一吉。
農曆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民間認為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兒童理髮,叫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髮,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故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這天,家家理髮店都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民間流傳「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很多人臘月都不光顧理髮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髮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據考證,正月不剃頭,原是「思舊」。正月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正月一個月不剃頭,以緬懷傳統。「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
二月二龍抬頭,自然要吃點和龍有關的傳統美食,寓意吉祥的大餐,為新的一年開個好頭!
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麵條、餛飩一塊煮叫做「龍拿珠」,吃豬頭稱作「食龍頭」,吃蔥餅叫做「撕龍皮」。農曆二月初二還有「龍抬頭,吃豬頭」的習慣。人們紛紛購買豬頭肉,希望新年有個好兆頭。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總會吵著讓爺爺給我扎一個風箏,然後拉著爺爺的手去放風箏。柔和的春風將風箏帶上天空,然後我會快樂的給爺爺唱我新學的歌。從不擔心我的風箏會和其它風箏「打架」,也不怕它會不幸地掛在樹上下不來,因為這一片油菜地都是我的天地。四周的油菜花馨香而浪漫,好像我和爺爺的臉龐也被塗上了金黃色的微笑。還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散發著淡淡的幽香,盈滿全身,好似沁入肺腑,讓人無限陶醉。我總是忍不住躺在這鬆軟的泥土上,抬頭看看天上穿梭於雲層間的風箏,真是愜意無比,那時小小的我真想一輩子就這麼過下去。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有成片成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它們總是盛開的那樣悠然而美麗。那時的我只要一鑽進那片金黃色的天堂中,便再也沒了蹤跡。總是惹得爺爺奶奶滿世界找尋我的影子,而我總是在金黃的「花海」裡偷笑,樂此不疲。
黃河三角洲及一些沿河地區還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蔔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時分,放到河裡或灣裡點燃,為龍照路。藉此娛樂同時又傳遞一種美好的祝願。
農曆二月初二清晨,北方很多地區的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既有類似龍抬頭節習俗,又以祭社習俗為主的新「二月二」習俗。
由於「地載萬物」、「聚財於地」,我國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稱「社」、「社神」、「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稱「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主要是祭祀土地和聚社會飲,借敬神、娛神而娛人。
二月初三為文昌誕辰日,文昌是主宰功名之神,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在這一天敬奉文昌神,讓文昌神保佑孩子學業有成,科舉高中。
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習。過去的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容。現在很多地方也恢復了這項活動。
再一方面,二月二的很多習俗與龍相關,這天入學也有「望子成龍」之意,寓意好彩頭可以讓孩子更容易出人頭地。
東北部分地區在二月二早晨,以長竿擊打房梁,謂之「敲龍頭」。把龍喚醒,佑一方平安。大人小孩還念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有的地方在院子裡用灶灰撒一個個大圓圈,將五穀雜糧放於中間,稱作「打囤」或「填倉」,預祝當年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龍司水,水潤而生財。有些地區盛行在二月二這一天「引錢龍」,當然,引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例如有的在水壺裡放置幾枚古錢或硬幣,到家附近的水井、流動的河或湖泊打一壺水,一路細灑著回到家,將壺裡的水和硬幣倒入屯水的缸裡,意為龍循水跡引而至家;有的則用銅錢拉紅線回家置於甕中;有的則以煤灰為引錢。小編提示您準備4枚1元硬幣,清洗乾淨放置水壺裡,清晨喝上一杯。
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總會吵著讓爺爺給我扎一個風箏,然後拉著爺爺的手去放風箏。柔和的春風將風箏帶上天空,然後我會快樂的給爺爺唱我新學的歌。從不擔心我的風箏會和其它風箏「打架」,也不怕它會不幸地掛在樹上下不來,因為這一片油菜地都是我的天地。四周的油菜花馨香而浪漫,好像我和爺爺的臉龐也被塗上了金黃色的微笑。還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散發著淡淡的幽香,盈滿全身,好似沁入肺腑,讓人無限陶醉。我總是忍不住躺在這鬆軟的泥土上,抬頭看看天上穿梭於雲層間的風箏,真是愜意無比,那時小小的我真想一輩子就這麼過下去。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有成片成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它們總是盛開的那樣悠然而美麗。那時的我只要一鑽進那片金黃色的天堂中,便再也沒了蹤跡。總是惹得爺爺奶奶滿世界找尋我的影子,而我總是在金黃的「花海」裡偷笑,樂此不疲。
二月二習俗是龍頭節,又稱青龍節,是一個中國傳統節日。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說龍頭節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各種與龍相關的民俗活動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也寄託了人們美好的願望與嚮往,那麼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有哪些忌諱和風俗習慣呢?小編就邀請李亮德先生為大家整理講解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到了二月二這天要格外小心,不能動刀動剪動針線,否則會傷到「龍目」,戳到「龍眼」。早晨擔水時,禁忌水桶碰到井幫,否則會碰傷龍頭。這一天忌推磨,以免壓住龍頭。還忌諱吃稀飯喝疙瘩湯。以免糊住龍眼,天將降冰雹。
二月二這天不吃麵條,因為麵條細長,像龍鬚。北京、河南等地在二月二忌諱吃麵條,說是吃麵條就是吃龍鬚,惹了龍王,當年會鬧澇災。不能喝粥、吃米飯,人們認為粥是龍血,米飯是龍子。不能紡花,因為「二月二紡花,胭了龍毛龍抓」。龍抓就是雷電擊人的意思。有些地方忌洗衣,怕傷了龍皮。武城一帶忌太陽沒升起前出屋門,否則會「踢囤尖」,砸了一年豐收的希望。
二月二期間有不少忌諱。最普遍的是婦女不準動剪刀針線,怕戳了龍眼,穿到龍頭;又忌刀切,怕砍了龍頭。此外,山西、河北不少地方忌早晨擔水,俗信早晨起來擔水會把龍子擔回家,而在陝西綏德,則俗信早展擔水會觸到龍頭。不吉利。
河北新河、山東滕縣都忌當日磨麵,怕壓了龍頭。山東東明一帶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掃乾淨。把磨的上下扇支起來,禁止使用。因為當地人認為石磨是龍頭,因此龍頭節就要把龍頭抬起來。一直到現在、儘管磨麵不使用石磨了,但到這一天。所有的打面機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爛了龍頭」。
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我總會吵著讓爺爺給我扎一個風箏,然後拉著爺爺的手去放風箏。柔和的春風將風箏帶上天空,然後我會快樂的給爺爺唱我新學的歌。從不擔心我的風箏會和其它風箏「打架」,也不怕它會不幸地掛在樹上下不來,因為這一片油菜地都是我的天地。四周的油菜花馨香而浪漫,好像我和爺爺的臉龐也被塗上了金黃色的微笑。還有那些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也散發著淡淡的幽香,盈滿全身,好似沁入肺腑,讓人無限陶醉。我總是忍不住躺在這鬆軟的泥土上,抬頭看看天上穿梭於雲層間的風箏,真是愜意無比,那時小小的我真想一輩子就這麼過下去。在我童年的記憶裡,有成片成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它們總是盛開的那樣悠然而美麗。那時的我只要一鑽進那片金黃色的天堂中,便再也沒了蹤跡。總是惹得爺爺奶奶滿世界找尋我的影子,而我總是在金黃的「花海」裡偷笑,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