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孝膳堂」打造農村老年人「幸福餐桌」

2020-12-22 瀟湘晨報

蔣家池頭志願者在食堂幫忙打菜。(餘建文 攝)

上午9時多,奉化區西塢街道高樓張村老年食堂裡,菜刀在砧板上飛舞,蒸鍋熱氣騰騰,廚師正在為老年人準備午餐。「給村裡老人燒飯就是給自家人燒飯,要弄得乾乾淨淨的。」前來幫忙的志願者李維申說。

民以食為天。在村(社)一級的基層居家養老服務中,辦好老年食堂,讓老年人「吃好飯」是最核心的問題。

近年來,奉化區以「區級補助一點、鎮(街道)配套一點、村級補貼一點、老人支付一點」的四個「一點」為原則,大力引入志願服務,在全區推行運營實體化的惠民老年食堂,打造「孝膳堂」特色服務品牌。全區390個服務網點已形成「15分鐘助餐配送餐」服務圈,老年人只需以低廉價格就能享受「飯來張口」的待遇。

蔣家池頭村的新探索

上周五上午,筆者來到西塢街道的蔣家池頭村。村老年食堂就設在村委會辦公樓裡。上午10時,蔣均飛等三名志願者正在忙著準備午餐。

「今天的午餐是蔥油鯧魚、茭白烤肉、馬蘭香乾和鹹菜筍絲湯,晚餐也想好了,鵪鶉蛋、小黃魚、蘑菇炒青菜、芋艿鹹菜湯。」55歲的蔣均飛平時在一個鄉村家宴團隊幹活,燒得一手好菜。她告訴筆者,老年食堂一周制訂一次菜譜,每頓標準是三菜一湯,其中兩個是葷菜,「保證三天的菜不重樣」。

創辦老年食堂的建議是村黨支部書記陳倫在2016年提出來的。「年輕人多出外務工去了,老年人自己買菜燒飯,困難很多,吃得也不好。那時,我到幾戶老年村民家走訪,掀開食罩一看,有些菜擱得時間久了,都長毛了。」陳倫說,他看著一陣心酸,決心要給老年人辦點實事。

經過改造,2017年夏天,蔣家池頭的老年食堂投用使用,並取名為「孝膳堂」,為75周歲以上的獨居老年、殘疾人以及8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中餐、晚餐服務,每人每月只需花240元就能吃飽、吃好。村婦女主任楊亞鳳說,之前也去其他村莊學習過,基本是兩菜一湯標準,「我們提高到三菜一湯,寧可村裡多補貼點,讓老年人選擇度大一點,吃得滿意些。」

蔣家池頭村不過千餘人,村民多外出務工或種點花木,村集體經濟並不富裕。陳倫說,村裡仔細研究過,老年食堂若按照老模式,包出去運營,多半乾不好,「我們只請了一名專業廚師燒菜,另外組建了一支70餘人志願者隊伍,輪班給食堂幫廚,還闢出一塊菜園子,給食堂供應新鮮蔬菜。這樣,食堂的服務有保障,又能大大減低運營成本。」

接近10時半,老人們陸續來到食堂用餐,志願者鄔杏娣、胡愛濃挨桌給老人端菜盛飯。志願者胡淦權把熱騰騰的飯菜按戶裝進餐盒,用小三輪給村裡10名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送餐。

目前,蔣家池頭村老年食堂每天有50餘名老人前來吃飯,其中8位是九旬老人。85歲的王志恩和79歲的蔣美娣老兩口已在食堂吃了3年,很是滿意。「我們兩人加起來每月收入1300來元,只要花480元就能解決一天兩餐,吃得很落胃,志願者服務也很盡心。」王老伯連聲誇村裡食堂辦得好。

村民在「孝膳堂」享用惠民餐。(餘建文 攝)

優化運營,打造「孝膳堂」品牌

居家養老是農村養老的基本模式。「老年食堂不僅僅解決吃飯問題,同時也是老年人相互交流、排遣寂寞的重要平臺,村裡也能及時了解每位老人的生活狀況。」陳倫說。

與鄞州、北侖、慈谿等富裕地區相比,奉化農村的集體經濟要弱一些。在村集體並不富裕的情況下,如何辦好老年食堂,考驗基層當家人的「智慧」。

這其中,發動志願者、當好服務員,發揮了重要作用。楊亞鳳說,村民志願者鄔義鳳是做水產生意的,每天她幫食堂從奉化市場以批發價採購魚蝦肉等新鮮食材,基本是義務勞動,僅此一項,一年就能省好多錢。「70餘名志願者每人每個月到食堂服務一次,洗菜燒飯,從早上6時多一直忙到下午5時,有的還經常給食堂送調料送食材。」楊亞鳳說,大夥熱情很高,覺得就像給自家老人做菜一樣,還吸引了周邊稅務場村的村民一起來幫忙,「通過服務,尊老敬老的文明氛圍更濃了」。

老年食堂要長久運營下去,資金平衡是關鍵。「既要節流,也要開源。我們堅持一套班子抓到底、一項規定明標準、一支隊伍保運作、一份服務留人心、一份保障促長效這『五個一』做法,推動『孝膳堂』順利運作。」陳倫書記介紹,村裡形成一套協作運營、專人管理、群眾監督的制度體系,並積極向外爭取資金援助,「除了政府補貼外,還有愛心企業為食堂捐款,這樣村裡每年只要出幾萬元,就能維持『孝膳堂』的運行了。」今年8月,蔣家池頭村的「孝膳堂」老年食堂項目在2020年寧波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獲得銅獎。

近兩年來,奉化區以蔣家池頭「孝膳堂」運作模式為樣板,逐步在全區推廣,成為奉化農村居家養老的一個品牌。區裡為農村老年食堂制訂了食品衛生和服務標準,各地還發揮各自區域特色,創新花色,亮點頻出。裘村鎮裘四村在老街上建起「長者飯堂」,並闢出1畝多地的愛心菜園,讓老人自己種菜,在勞作健身的同時,為飯堂提供蔬菜。尚田街道的王家嶺村與愛心企業結對,引入資金「活水」,村裡符合條件的老人,每人每月花200元就能享受一日三餐。村主任王平郞說,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除了老年食堂,還設了閱覽室、聊天室和休息室等設施,老人們餐前飯後能聚在一起下棋、聊家常、看電視,十分愜意。

尚田街道王家嶺村志願者採收番薯供應老年食堂。(餘建文 攝)

制度保障,擴大「為老助餐」服務圈

自2013年全區第一批老年食堂創建以來,奉化區一直將「為老助餐」作為一項重點民生工作來抓,從滿足農村偏遠地區老年人吃飯難題著手,通過建設實體化老年食堂、設立鄰裡助餐點、依託養老機構、社會餐飲機構配送餐、「網際網路+」等方式,逐步擴大助餐配送餐覆蓋範圍。

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區裡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對農村新建老年食堂進行補貼,建造食堂最多補貼20萬元,投用後,按照就餐人數,給予最高7萬元的補助,大大激發了村(社區)創辦老年食堂的熱情。「我們與鎮(街道)、市場監管等部門合力推進。結合區內城鄉差異、人口密度、空巢獨居老人分布等情況,因地制宜採取自建老年食堂、『中心食堂』配送、現有網點(養老機構、社會餐飲店)籤約共建、農村鄰裡助餐點、『網際網路+』助餐5種方式建設,確保每個村(社區)具備一種以上助餐方式,擴大助餐配送餐『服務圈』」。

引入優質社會團體,標準引領,「以點帶面」,探索老年助餐專業化服務路徑。今年,嶽林街道引進康喜樂嘉團餐企業,在迎恩社區打造一家「中央廚房」助餐配送餐服務平臺。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建成後,依託康喜樂嘉配送餐團隊,實現原材料採購、老年餐製作、送餐一整套服務流程,服務輻射整個街道老年人。

據統計,截至今年6月,全區317個村(社區)與服務機構開展助餐合作,共建成各類助餐配送餐服務點362個,其中實體化老年食堂45個,助餐配送餐網點數量覆蓋全區92%的村(社區),惠及1500餘名老年人。區裡還以嶽林街道、西塢蔣家池頭、溪口沙堤村三地為樣板,構建「中央廚房+老年食堂,團餐企業+居家上門服務隊伍」的助餐配送餐體系,並聯合團區委探索志願服務「積分銀行」模式,打造奉化特色養老服務品牌。

記者餘建文

奉化區委報導組嚴世君

【來源:寧波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幸福餐桌+社區食堂」 讓老年人吃上幸福餐
    「幸福餐桌+社區食堂」 讓老年人吃上幸福餐——新時代 新擔當 新作為2020-10-17 來源: 文登傳媒網文登傳媒網訊 文登以助餐服務為突破口,紮實推進幸福餐桌和社區食堂民生工程,不斷完善老年人權益保障和養老服務業發展體系建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 乳山建設農村老年餐桌,滿滿「幸福」端上來
    為切實解決老年人用餐、就餐難題,乳山市徐家鎮積極響應農村老年餐桌建設工程,聚焦農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獨居老人、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等特殊老年人群體,把「幸福」端上他們的餐桌。同時,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常態化開展關愛老人、服務老人等志願活動,解決農村留守、貧困、高齡、殘疾等老年群體「吃飯難」問題。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服務質量徐家鎮利用鎮級兩處養老服務中心提升鎮域養老服務質量,通過村級自營模式,建立幸福餐桌。
  • 「幸福餐桌」飄來幸福味道
    針對這一問題,文登以助餐服務為突破口,紮實推進「幸福餐桌」和「社區食堂」這一民生工程,不斷完善養老服務業發展體系,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去年6月,文登在張家產鎮鄉村振興西洋參片區開始試點「幸福餐桌」,由瑞雲祥康養中心統一做餐,為顧家、因寺橋、南崖子等9個自然村提供送餐服務。  老人每餐只需交五元錢就可以吃上營養可口的飯菜,解決了農村老年人養老就餐的這一實際問題,讓老人們享受「舌尖上」的養老服務。
  • 文登區張家產鎮:幸福餐桌再加碼,增添舌尖幸福味
    熱氣騰騰的飯菜,葷素搭配,軟糯可口,色香味俱全,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熟悉而溫暖的場景近期出現在了威海市文登區張家產鎮登登口村的幸福餐桌上。為了讓村裡老人們吃上可口的熱飯,解決村裡老人,尤其是獨居、高齡老人生活的「做飯難」「吃飯難」問題,張家產鎮黨委政府、文登區民政局、登登口村黨支部與威海瑞雲祥養老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聯手合作打造了登登口村幸福餐桌,溫暖了村裡老人的心田。
  • 開展幹部作風大改進行動|幸福餐桌讓農村老人享受「舌尖上的幸福」
    11月16日中午11時,文登區張家產鎮登登口村村民牛書利,招呼鄰居一起去幸福餐桌吃午飯。「有了幸福餐桌,中午吃飯就方便多了!」去幸福餐桌的路上,牛書利眉梢裡都是笑。牛書利今年83歲,自老伴去世後一直過著獨居生活,自己在家做飯湊合著吃,有時一天都不能按時吃頓「正經飯」。
  • 幸福餐桌:家門口的熱乎飯
    每天中午11點,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侯家鎮時家灘村的幸福餐桌,79歲的康世民會準時來「報到」。老人高興地說,以往孩子們總擔心自己在家裡飢一頓飽一頓,自從有了這幸福餐桌,再也不用愁一日三餐了。  康大爺口中的「幸福餐桌」,是文登區民政局著力解決農村獨居老人、高齡老人「做飯難」「吃飯難」問題的生動探索,讓村裡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吃上現成的「熱乎飯」。
  • 新疆建設農村幸福大院 破解農村困難老年人養老難題
    2019年底,新疆民政廳抽調20名幹部參加脫貧攻堅「冬季攻勢」大排查,對全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低保對象、農村分散供養五保對象中的60周歲以上生活困難老年人,特別是失能、失智、重病、重殘等困難老人生活照料問題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
  • 樣板片區|小鎮試辦「幸福餐桌」,村民家門口實現「老有所養」
    熱氣騰騰的飯菜,葷素搭配,軟糯可口,色香味俱全,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臉……到了飯點,張家產鎮顧家村的顧大爺卻不用生火做飯,坐在家中就能享受送餐上門。6月21日,張家產鎮「美麗鄉村 幸福餐桌」正式啟動,顧家、因寺橋、鄒家床等9個村的50多名老人首批享受到了這項 「舌尖上」的養老服務。
  • 慶豐收 迎小康② | 奉化芋頭秀洲栽 「大芋艿」帶來高效益
    芋艿也是嘉興人餐桌上比較常見的一個蔬菜,平時吃的青菜芋艿、排骨芋艿都是用小芋艿做的。說起個頭大的芋艿,很多人一下人就想到了奉化芋艿。奉化芋艿屬於魁芋類大芋艿,是浙江奉化一帶經長久栽培而分化出的一個優質芋艿品種,是糧食、蔬菜兼用型的作物。近年來奉化芋艿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市場前景廣闊。而這種「大個子」芋艿在嘉興市秀洲區也有種植。
  • 經區:幸福餐桌飄出「家」的味道
    大鄧格村老年餐桌於7月9日試營業,試營業期間對老年人免費開放。「我們提前徵求了老人們的需求,按照他們的喜好每天採購新鮮的蔬菜、肉類等,並適當地將菜燉爛一些,保證餐食新鮮、安全,讓大家吃得順心、放心。」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陸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負責人王步林介紹道。
  • 把「幸福」端上餐桌?北幹街道工人路社區迎來首家老年食堂!
    眼下正到了飯點,幾十位前來就餐的老人們靜靜地在餐桌旁等候。社區優先照顧老人就餐,試營業期間為其提供中餐和晚餐,老年人專屬就餐時間為中午10:30-11:30和下午16:30-17:30,其餘時間對外營業。老年人就餐可前往社區辦理就餐卡,分成三種:60-69周歲的老人10塊錢一餐,70-79周歲老人9塊錢一餐,80周歲及以上老人8塊錢一餐。同時,考慮到老人飲食特點和習慣,老人餐經過專業營養設計,控制了油鹽量,口味較清淡。
  • 暖心食堂上線,文登又一家「幸福餐桌」開業啦
    9月10日,葛家鎮於家埠村暖心食堂「幸福餐桌」正式開業,主要面向村裡80周歲以上的獨居、孤寡老人以及五保低保戶等特殊群體提供葷素搭配、營養可口的午餐和暖心服務,每天中午就餐的人數在40人左右。上午11時,於家埠村「幸福餐桌」正式開業。
  • 西寧:「老年人之家」向幸福前進
    堅持服務型居家養老和託底性機構養老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發展服務業相結合,不斷推動政府購買服務,支持養老服務業發展,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融合,加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具有西寧特色的 「9064」(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機構養老)養老服務格局已初見成效。
  • 重陽節敬老活動精彩紛呈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陽光社區舉辦老年人趣味聯誼會,花園社區開展慰問老年人活動,莊山社區、光明社區、南門社區、仁湖社區舉辦老年人健康講座,南溪社區、長汀社區、春暉社區、錦山社區開展義診便民服務活動。長嶺社區聯合區文化館為99樂園的老人獻上一場文藝聯歡晚會,大鼓《鼓舞飛揚》、寧波走書《彌勒送桃》、廣場舞《浪漫的草原》、配樂朗誦《月色思念》等精彩節目贏得老人陣陣掌聲。
  • 煙臺福山:「共助養老」 擦亮農村幸福養老新底色
    煙臺市福山區張格莊鎮院口村幸福院       「一鍵變身」打造農村老人幸福養老根據地  「福如東海長流水  據介紹,院口村幸福院主要由普覺公益基金會出資,免費為全村80周歲以上老年人提供一頓營養午餐,並通過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方式為村內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文娛活動和傳統文化教育等五大類服務,不僅能解決農村老年人的吃飯問題,更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生活。就這樣,由「村委主導、政府支持、社會資助、共同參與」的院口村幸福院在去年9月正式開業了。
  • 社區大食堂:把「幸福」端到餐桌上
    和平裡社區人口3715人,其中老年人1509人,佔總人口的40.6%,社區所在的小區60歲以上老人就有330多人,社區人口老齡化問題比較突出。社區入戶問卷調查時,不少高齡、獨居、殘疾老人反映社區沒有老年人食堂,很不方便。此前,社區想要解決老年人「家門口」吃飯問題,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益眾社區「幸福餐桌計劃」:從「輸血」到「造血」
    期間,益眾基於「連接城鄉、益人益社會」的宗旨創辦了青益社,旨在向農村輸送高校大學生人才,幫助農民群眾加快發展,提高生活水平;同時,學生能在基層農村收穫可貴的實踐經驗。其中,通過益遊網建立的鄉村益棧盤活了農村閒置房屋,留守鄉民人盡其才培養成為公益導遊,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