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
《大江大河》
《都挺好》
這三部熱播的現象級電視劇
均改編自阿耐的小說
審視網絡作家阿耐
她到底以何樣的藝術手法
切中時代的脈搏
進而被廣大觀眾所討論和關注?
阿耐:看見的繁花,看不見的落寞
——從阿耐小說改編成
多部現象級電視劇說起
張永明
阿耐的文字,簡潔明快,張弛有力,看似雲淡風輕的文字後面,總是隱藏著一絲不被人察覺的憂傷與超脫,就好像是一位人到暮年的長者,冷眼旁觀地看著眼前這個紅塵喧囂的塵世,不評論也不參與,只是不露聲色地靜靜觀看,彷佛隔著一層看不見的紗幔。
儘管如此,那些鮮活跳動的生命脈動、直指人心的尖銳批判、冷眼旁觀背後的隱忍嘆息,還是很容易從她的作品中跳出來,隨著歲月蹉跎的磨礪,漸漸沉入每個人的心底,成為記憶中的一部分,隱藏在經年累月的歲月背後,變成柴米油鹽,漸漸消逝。
電視劇《大江大河》海報
阿耐作品裡的主要人物不管出身如何,年代幾何,身上都充滿著一種與生俱來的自我意識和揮之不去的宿命感,且無一例外都是女性視角展開故事,給原本多舛的故事增添了某種隱忍與犧牲的色彩。無論是《大江大河》中為了弟弟上學主動放棄前途的姐姐宋運萍,還是《都挺好》中一己之力撐起整個家的職場精英蘇明玉,就連《歡樂頌》中擁有大部分人都羨慕的完美人生的海歸精英安迪,莫不如此。她們在遭遇生活中不能承受的苦難時的第一反應,總是積極地面對,全力地解決。她們用隱忍犧牲來面對生活的殘酷,用倔強不屈的靈魂在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中不停地穿梭。最終,都在歲月蹉跎中體味到了世間真諦,完成了自我內心的安靜和解。
電視劇《歡樂頌》海報
《都挺好》貫穿了阿耐作品一向帶有的尖銳深刻,這部取材於其小說《回家》的電視劇,將視角對準了生活在當下的家庭,以家庭成員的關係來解構故事,聚焦親情背後的疏離與無奈,一經播出就受到了業內外人士的關注。它一改之前影視作品中溫情脈脈地對家庭關係的謳歌與讚美,直面作為社會基本組成單位的家庭在當下社會中遭遇到的種種困境,撕裂偽善、教化的倫理外衣,將看似親密的家庭關係背後的矛盾、衝突、無奈,以及被經濟利益裹挾下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冷漠疏離但又相愛相殺的矛盾境遇,揭示得淋漓盡致,直指這一切背後無法迴避卻又試圖逃離的殘酷根源。自私自立、不管不顧的父親,強悍獨立、情感缺失的女兒,智商高愛面子、面對生活無能為力的大哥,在寵溺中長大、事事依賴父母、將啃老進行到底的「巨嬰」兒子等等,所有人物都似曾相識,發生的故事都平淡無奇。只是這一切的背後,值得我們深思。
電視劇《都挺好》海報
熟悉阿耐作品的讀者不難發現,她的作品中往往有以下幾個顯著的特點:
以人物命運為切入點,展開故事
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左)和蘇大強(右)
無論是《大江大河》中宋運輝因為家庭無法上學、只能靠自己的姐姐宋運萍犧牲自己上學的機會來換取上學機會的心酸,還是《都挺好》中開篇蘇母的驟然離世引發的大兒子蘇明哲回國、二兒子蘇明成與女兒蘇明玉登場,三兄妹圍繞如何贍養鰥夫蘇大強的故事開始的無奈,還是《歡樂頌》中職場精英安迪回國其實是為了解開自己多年以來一直懷有的一個心結,阿耐的作品總是以人物命運發生改變作為契機,切入人物內心,從而展開故事。上述突發事件的產生一方面改變了人物原有的生活軌跡,打破了原本平靜的生活,開始朝著一種未可知的軌道去發展。未來將會怎樣?生活還會照舊嗎?一切的一切都充滿著未知,吸引著讀著和觀眾觀看下去。強烈的命運感和無處不在的宿命感,是阿耐作品中最為明顯的特徵之一。
個體命運背後的群像展示
電視劇《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萍(左)和宋運輝(右)姐弟
《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輝和宋運萍姐弟兩個,由於家裡成分不好,原本成績優異的他們卻不能和同齡人一樣正常地上大學,結果只能是姐姐的犧牲換來了弟弟寶貴的上大學的機會,兩人的命運也開始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兩條道路。宋家姐弟的遭遇,是那個特殊年代萬千個此類家庭的群像呈現。《都挺好》中膽小自私的父親蘇大強,一把年紀還要啃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巨嬰」蘇明成,高學歷低情商、經常好面子卻放不下身段的蘇明哲,是生活中多少無奈卻又不能迴避的真實寫照。《歡樂頌》中的幾個女孩,更是職場白領不同價值觀的展示與呈現。可以說,阿耐作品中的人物,總是在展示個體獨特命運軌跡的同時,折射出其背後作為群像的共性,將獨特的個人經歷上升到普遍意義上的群像特徵。
女性視角的敘事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安迪
女性視角是阿耐作品又一重要特點。在阿耐的小說中,《大江大河》的開始雖然不是從宋運萍開始的,但是主導整個故事發展走向的卻是姐姐宋運萍主動去縣裡找人,用自己的努力和犧牲換取弟弟上大學的寶貴機會,從而使得整個故事得以開始和發展。在其他作品中,這種女性視角的展開就特別顯著了。如《都挺好》的開始,就是站在蘇明玉的立場上,來看待整個蘇家的現狀,故事的推動也主要是明玉在起作用。結尾部分的處理,更是可見一斑。《歡樂頌》中的「五美」雖然各有不同,但是按照原小說的設計,主導整個故事的還是安迪這個職場精英。作為女性,阿耐擅長從女性的視角去解讀她所看到的世界,她作品中的女性角色,都有著獨立、自尊且寬容隱忍的特點,或許這也正是作者本人所希望傳達的對於女性的一種期許吧。
不得不說,作為作家而言,阿耐是殘酷且偏執的。殘酷在於她總是毫不留情地撕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淡生活,將其中的某種帶有宿命感的傷感無奈地展示給人們看。而她的偏執恰恰在於,在每一次殘酷撕裂真相的背後,又總是不遺餘力地去弱化這種撕裂帶來的傷痛,用一種看似輕鬆的方式去面對它、呈現它。這種殘酷撕裂的傷痛和總是試圖用雲淡風輕的方式來彌補的偏執,構成了阿耐作品獨特而又詩意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大都依託家庭成員關係的糾葛,去剖析個體命運顛沛流離背後的群像境遇,殘酷彰顯生活真實,容易贏得大家的感同身受,偏執的創作態度顯示一種現實主義精神,契合我們重視倫理、嚮往美好生活的期許。從某種意義上說,阿耐的作品像一面鏡子,折射了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而開化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又成就了阿耐,使之成為一面反應現實的鏡子。二者相互成就,共同作用,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阿耐。
我們會發現,在上述幾部電視劇中,編導對原著小說進行改編的同時,適當進行了取捨,保留了原作品中直面現實、不迴避不美化、呈現人生百態的創作態度,這顯示了一種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和追求。與此同時,在符合人物邏輯的前提下,對每個人的命運選擇進行了修復,賦予人物更充足、更合理的心理動機和外部行動,從而將劇情的發展推動到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或許這樣做有一些人為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仔細看下來,也是具有某種合理性的。
大河滾滾向前,唯有生命永不停息。生活在快速發展的當代的你我,不管是否承認,我們都要正視一個基本的現實:時代在改變,我們的生存境遇也在變,隨之而來我們對生命的審視也勢必會改變。影視劇作為社會發展過程中文化的一部分,本身就承載了很多社會意義和價值取向,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和「90後」「00後」的成長成熟,我們的藝術創作也會隨著他們的壯大而壯大。
以往作品中家庭關係往往是溫情的,與生活刻意保持著距離,小心翼翼地迎合或者迴避生活中那些不忍直視的真相,寧願相信美好的生活總在我們身邊,至少總是在我們的期冀中。但是,還是有那麼一些人,用敏銳的嗅覺感受到了生活中美好外衣下的那一絲微光和不和諧,憑著自己的藝術感知力,將它記錄下來,作為生活的另一側面,去參與大眾生活的話語和建設。這部分聲音,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被主觀客觀地弱化了,我們覺得那些東西離我們很遠,並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有那麼一些時刻,當觀眾在電視上看見一家人為了一套房子鬧得夫妻反目、子女爭吵不休,當你聽著誰和誰又因為家裡的事情爭論不止,導致家庭關係破裂的時候,才恍然明白,他人的生活原本就是你我的生活,在一個時代語境下,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這就是為什麼《都挺好》能熱播,能引起這麼多人的爭論,能讓我們隔著屏幕都為他們焦慮。
生活中發酵出各種話題引發大眾討論,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身處其中,完全能感受到劇中人物的境遇和無奈。觀眾在職場上可以成功,但是在家裡,只能做個束手無策的看客。假如不是家庭變故,觀眾會一直這樣下去,一旦面臨生活的考驗,你就不堪一擊,被生活殘酷地擊碎。
阿耐用全新的視角去詮釋這個原本多樣的世界,用反套路的方式來消解當下習以為常的某些固有觀念,用客觀理性的創作態度來建構殘酷真相背後的冷暖人間,讓你我都參與進來,跟著劇中的人物一起討論、難過、悲喜、歡笑。
(作者系浙江音樂學院教師、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