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專家: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黨委書記、心血管內科主任 王景峰教授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 謝雙倫教授
今年55歲的饒叔三年前出現活動後心悸、胸悶症狀,在當地醫院檢查並診斷為「持續性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心率最快有140次/分,服藥後症狀好轉不明顯。
經過朋友介紹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在醫院黨委書記、心血管內科主任王景峰教授指導下,以謝雙倫教授為核心的心律失常團隊經過精心準備,完成了該院首例持續性心房顫動射頻消融+Marshall靜脈酒精消融術,總算解決了患者的「心病」。

長期高血壓讓心臟變大,導致「持續性房顫」
據悉,饒叔的「持續性房顫」的原因比較複雜,以前長期有高血壓病史,血壓最高達200/120mmHg,沒有規律服藥,結果導致高血壓性心臟病。再加上長期睡覺打鼾,有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進一步導致心臟重塑,左心房左心室變大,左心房內徑超過50mm,而正常值為<35mm。
兩年前,饒叔還因為「冠心病」植入一枚支架。後面經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血管內科團隊的正規藥物治療,血壓控制得比較理想,心臟也比之前縮小了一點,但左心房還是比較大,內徑為47mm。
心血管內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謝雙倫教授提到,對於這種大左房的持續性房顫,需要徹底消融病灶才能提高成功率。「目前房顫消融領域的最大難點,就是經心內膜導管消融無法徹底毀損Marshall 靜脈(韌帶)及其附屬結構。」
謝雙倫教授介紹,Marshall靜脈位於心外膜,是參與房顫發作和維持的重要解剖結構。傳統Marshall 靜脈消融是通過開胸或者穿刺心包腔的途徑,但這兩種方法創傷大,併發症風險高,很難推廣。
「經導管途徑進行Marshall靜脈的無水酒精化學消融是房顫消融領域一個重大的技術創新,融合了電生理和冠脈的手法和技術。」謝雙倫教授對此術式頗有研究,常與國內外學者交流分享手術體會。經過仔細分析患者的病情,謝雙倫教授決定給饒叔實施「心房顫動射頻消融+Marshall 靜脈酒精消融術」。

酒精消融解「心病」,房顫需要早治療
7月9日,經過充分的術前準備,在王景峰教授的指導下,房顫中心團隊在謝雙倫教授的帶領下成功為饒叔實施了該項手術。
Marshall靜脈是冠狀靜脈的一個十分細小的分支,解剖位置變異較大,很容易漏掉,因此需首先精確定位該靜脈。謝雙倫教授首先使用冠脈造影導管對患者的冠狀靜脈進行造影,仔細尋找後發現了Marshall靜脈。
經過幾次嘗試,謝雙倫教授順利將指引導絲送到了Marshall靜脈遠端,接著在導絲的支撐下,送入球囊到Marshall靜脈近段,一邊將球囊擴張完全封堵 Marshall靜脈,在Marshall靜脈推注2毫升無水酒精,饒叔房顫即轉為正常心跳。整個酒精消融過程大約持續30分鐘,饒叔沒有表現出任何不適。
謝雙倫教授提到,Marshall靜脈是房顫病灶之一,因此單純化學消融並不能解決房顫所有的病灶,仍需結合常規導管消融,才能進一步提高房顫消融的成功率。經過Marshall 靜脈酒精消融和常規射頻消融後,饒叔完全恢復正常心跳,於術後次日順利出院,困擾他多年的「心病」終於被解決了。
據王景峰教授介紹,Marshall酒精消融治療房顫是一項很有前景的手術方式,酒精消融相對安全,患者耐受性較好,隨著技術的熟練,可有效避免導管消融不徹底或者消融過度引發的心臟穿孔,減少導管消融的手術併發症。Marshall酒精消融的成功開展,標誌著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心律失常團隊持續性房顫的綜合導管消融技術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謝雙倫教授介紹,房顫是導致卒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患者飽受其苦,不少患者其實都有房顫導管消融的指證,但又對房顫導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諸多疑慮。該院心律失常團隊近年來對持續性房顫、復發性房顫和外科術後房顫展開深入研究,對於複雜房顫的導管消融積累了不少獨到經驗。本次酒精消融的成功實施,為日後進一步提高房顫的導管消融水平打下了基礎。
謝雙倫教授還提醒患者,房顫需要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心臟重塑、心力衰竭和腦卒中,改善生活質量。另外,引起房顫的病因很多,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酗酒等,需要進行全面的評估才能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通訊員:張陽、黃睿、陳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