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獵戶座零戰 循跡曉講 收錄於話題#愷撒-我是傳奇2個
循跡曉講
用文化給生活另一種可能
作者:獵戶座零戰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65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
本文首發於循跡曉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近日,NETFLIX旗下新劇《蠻戰》甫一問世,便受到多方關注。這部根據條頓堡森林之役改編的劇集吸引了很多精神羅馬人、歐洲歷史愛好者的注意。
▲《蠻戰》豆瓣評分
儘管目前在豆瓣上,並沒有獲得8分以上的成績,打分人數也很少,然而不少油管大佬已經為這部劇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羅馬比蠻族強在哪?又為何遭此大敗?條頓森林堡的失敗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蠻戰》的製作有哪些優點和不足?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些問題。
01
不可一世的羅馬軍團
「這不是血肉之軀組成的軍隊,而是一支鋼鐵洪流。」有幸目睹羅馬軍團行軍場面的人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在16世紀重型火繩槍發明以前,評價軍隊是否精銳的重要標準便是護甲,所以我們就先從鎧甲談起。
經過馬略改革的羅馬軍隊士兵披甲率極高,這一點在眾多歷史重演場面中,大家已經有目共睹了。
▲羅馬環片甲 圖源於網絡
難能可貴的是,《蠻戰》這部劇更加真實的還原了羅馬軍團的風貌,許多人對羅馬鎧甲的印象便是環片甲。但事實上,鎖子甲和鱗甲則更受百夫長、掌旗官的青睞。
《蠻戰》打破了環片甲等於羅馬兵的思維定式,展示了種類繁多的軍團戰衣。
▲《蠻戰》中的羅馬士兵的裝備以及裝飾的豐富程度遠超過去的同題材影視劇 圖源於網絡
在裝備的穿戴方法上,也較以往電視劇正確。
所有設計得當的一體式胸甲,不管是古典時代的肌肉胸甲,還是米蘭式板甲的上半胸或者現代的防彈插板,其下緣都是在肚臍眼附近而非胯部,這樣在不影響彎腰的同時負重更合理。
在《蠻戰》中我們可以看到羅馬軍官的肌肉胸甲,腰都開得較高。
▲一體式胸甲的下緣在人體的肚臍附近 圖源於網絡
此外,頭盔也是羅馬軍團的一大亮點,亞歐大陸上,同時期的其他同行,比如漢,無論是頭盔的質量和數量都無法與羅馬相提並論。
▲漢代軍隊中士兵和軍官的裝備相差極大,電影《赤壁》中的漢甲還原度很高 圖源於網絡
羅馬人的頭盔設計優良。羅馬頭盔是一體結構,跟小片甲頭盔比起來更有剛性,遮護面積也更大,還有很清晰的凸起,比如眉槓,能有效防止敵人的劈砍。
▲羅馬式頭盔的演變 圖源於網絡
此外,羅馬頭盔側面的弧度為耳朵留出空間,在提供充足防護的同時不忘保持聽力。不少頭盔還有面甲,做到全方位防護,這在《蠻戰》中也有體現。
▲《蠻戰》中出現的羅馬式面甲 圖源於網絡
看完精良的甲冑,我們再來看看羅馬人的武器。
▲羅馬單兵裝備 圖源於網絡
為什麼標槍是羅馬人的重要武器?
因為標槍的殺傷力遠勝於弓箭,一支箭50g,輕箭射在巨盾堅甲上很容易被彈開,而4500g的標槍一旦命中目標,穿透護具或者造成致命的衝擊傷不是難事。即使到了文藝復興時代,在一些略微誇張的目擊記錄中,標槍甚至擊穿了全身板甲。
此外,羅馬軍團的標槍別具一格。被稱為皮魯姆(Pilum)的重標槍有細長的槍頭,材質特殊,擊中目標後會彎曲,像水蛭一樣牢牢吸附在敵人的盾甲上,對手無法將其輕鬆拔下,為其增加了幾斤的負重。而改進後的皮魯姆標槍還加上了配重球等小部件。
其裝配方式也有獨特之處,皮魯姆重標槍使用木質或者金屬的插銷與木桿部分相連,可以解決回收利用和生產的麻煩。
▲皮魯姆重標槍 圖源於網絡
一輪齊射的箭雨已經夠可怕了,將每支箭增重近十倍,將其長度伸長三五倍,造成的恐慌與破壞又得翻多少倍?如此想來,羅馬標槍是當時亞歐大陸上最可怕的投射火力。
狂轟濫炸過一番後,敵人卻無法作出有效的回擊。羅馬軍團有最好的大盾scutum。
在古典時代,大部分護具都是背心或者短袖鎧甲,這種盾牌幾乎可以遮住全身,彌補鎧甲防護的空缺。士兵們也可以擺出龜甲陣,像現代坦克一般前進。
▲羅馬龜甲陣 圖源於網絡
此外盾牌也是極好的進攻武器——凸起的星標能狠狠撞倒對手。
之後,羅馬士兵會用劍刺殺奄奄一息的殘敵。有謠言說羅馬人的劍容易彎,要用腳踩直。實際上羅馬短劍為鋼製,不少還淬火提升硬度,性能優良。筆者覺得很遺憾的一點是,也許是因為經費不足,《蠻戰》沒有重現Pilum&gladius的戰術。
重型裝備考驗的是士兵的耐力和素質,需要雄厚的國力與專業訓練做支撐。這裡只是籠統介紹條頓堡森林戰役前後羅馬軍團單兵裝備。
▲在手臂上裝備龍蝦甲片的羅馬士兵 圖源於網絡
然而,讀者必須注意,羅馬人的裝備是隨時間地點不斷變化的,比如在與達契亞人作戰的羅馬軍人為了應對可怕的曲刃刀,在持劍手臂上會加裝龍蝦甲片。而在帝國衰頹的時候,重甲和皮魯姆標槍也被淘汰了。
大書特書完羅馬人的裝備,照常理也要分析下其對手的武備。然而日耳曼人實在沒啥可以描述的。他們幾乎不能自產兵甲,大部分武備都來自於繳獲戰利品,或者作為輔助士兵在羅馬軍隊服役獲得。
▲日耳曼武士伏擊羅馬軍團 圖源於網絡
日耳曼傳統武士的形象應該是這樣的——塗得花裡胡哨,裸體或者穿件皺巴巴的方格衣服,在根杆子上加個金屬頭就是長矛,地位高點的腰間別把斧頭或重劍,再拿面多邊形的盾牌,就算是精英武士了。
而羅馬在當時的地位,可以理解為現代的美國,日耳曼相當於第三世界國家,只能靠勞務輸出等手段換取先進技術。
02
大軍夢碎
公元9年9月9日,這是一個霧蒙蒙的早上,已在萊茵河附近滯留多時的羅馬軍隊浩浩蕩蕩開拔,返回利珀河口的營地。老兵們想到能離開蠻荒之地,如釋重負。然而,當進入了森林後,他們心裡更是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條頓森林霧氣環繞,像是童話中巫婆聚居之處,更令老兵們汗毛倒豎的是,暗處似乎有無數雙眼睛窺伺。
▲條頓森林古戰場 圖源於網絡
瓦盧斯卻毫不在意,他的愛將阿爾米紐斯正率領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拱衛側翼,提防威脅。阿爾米紐斯的父母在羅馬做人質時生下了他,阿爾米紐斯在羅馬長大,並在戰鬥中表現英勇。
在瓦盧斯麾下時,精通拉丁語的阿爾米紐斯向軍官們匯報當地情況,深受器重。在這位被羅馬同化的蠻族武士的帶領下,羅馬軍隊走上了一條「捷徑」,而阿爾米紐斯還很「貼心」地準備了當地嚮導帶路。
不一會兒,狂風暴雨來臨,在破碎的地形下,羅馬人跌跌撞撞,隊伍更加散亂。就在風雨大作之時,傳來了詭異的狂嘯,一群身材魁梧,長相怪異的人,出現在迷霧中。
▲羅馬軍團不斷遭受蠻族的侵擾 圖源於網絡
這些蠻族人並不追求貼身近戰,反而用投射武器不斷消耗著羅馬兵。這給羅馬人帶來不少困擾,他們大部分軀幹受到甲冑的保護,不容易受到致命傷,但是四肢會受到重創。
在數天的死亡行軍中,羅馬士兵面臨兩個選擇:讓傷者自生自滅,或者忍痛殺死並肩作戰的戰友。第二個選擇更為流行一些,蠻族這個詞名副其實,每個羅馬人都知道落在蠻族人手裡將忍受的折磨。
而阿爾米紐斯則沒有同樣的心理負擔——蠻族人之間派系林立,從某種程度上說,擊敗羅馬人也是為其權勢擴張奠基,其他部落的損失正是為將來他稱雄掃清道路。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方生老師主講的《源視角》視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在《蠻戰》的結尾,我們也可看到蠻族人是怎樣糟蹋羅馬士兵的屍骨的。可想而知,他們像恐怖電影中走出來的邊疆食人族,給羅馬人心理上造成壓力。
瓦盧斯一開始還執迷不悟,在明眼人都看出阿爾米紐斯已經叛變的情況下,他仍然覺得阿爾米紐斯只是被蠻族人牽制住了,很快就會率領著鐵騎救大部隊於水火之中。
▲《蠻戰》中的阿爾米紐斯 圖源於網絡
在樹林沼澤之間,羅馬人步騎難以協同,到第二天,暴雨仍未停歇,羅馬人拋棄重傷員和輜重,輕裝逃生,而熟悉地形的蠻族人則四處出擊。瓦盧斯幾乎無法收到前後端的戰報。
羅馬人紮營靜觀其變,不死心的瓦盧斯要求手下帶上最好的人與馬去求援。這不算是壞主意,在兩天的激戰中,蠻族人同樣傷亡慘重,他們也要面臨補給的問題。按照以往的經驗,此時蠻族人應該也稀釋了兵力,各自去找糧草或者修整了。
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人大跌眼鏡,這支小隊剛剛出發,一支穿著羅馬衣甲的騎兵就掩殺過來,瓦盧斯的手下此時已是人困馬乏,驚弓之鳥一般,被殺得七零八落——阿爾米紐斯終於帶著切盧斯克族戰士現身了,只不過出現在敵對陣營。
愛將的叛變成了壓垮瓦盧斯的最後一根稻草,驚慌失措中,他甚至沒有想到拯救自己的手下,便伏劍自殺。
▲《蠻戰》中的瓦盧斯 圖源於網絡
這位愚將到最後想到的還是自己的功名——按羅馬的標準,如果父親失去顏面後自殺,兒子可以不受父親的恥辱。瓦盧斯的父親便是在戰敗時自殺身亡,此刻他也有樣學樣。
到目前為止,戰役還未結束,第17、18軍團還相對完整,在Caeonius和Eggius的分別帶領下,他們匯集起第19軍團的倖存者和輔助部隊開始突圍。然而,指揮高層的大量死亡使這個本就首尾難以相顧的軍隊渙散了。
▲蠻族人發動最後一擊 圖源於網絡
在木質籬笆做成的工事旁,蠻族人發出了最後一擊。
11日,羅馬人行軍不久就遭遇了大批蠻族戰士,他們用簡易工事攔住了羅馬人的去路,由於之前棄置了弩炮等重型武器,羅馬人只有擺出龜甲陣,用血肉之軀衝擊蠻族人陣地。
依靠合適地形和堅固工事,蠻族人輕而易舉的擊垮了羅馬殘軍。除了少量的倖存者之外,大部分羅馬人淪為蠻族人的刀下亡魂或者活人祭祀品。
▲日耳曼武士VS羅馬士兵 圖源於網絡
乍一看,羅馬與蠻族實力懸殊,日耳曼人對抗羅馬人,是以卵擊石。但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人確確實實被擊敗了。
究竟是什麼造成羅馬17/18/19三個軍團粉碎,兩三萬人戰死沙場?
前文所說的單兵裝備優勢要在適當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出來。軍團大概配備有55門各式弩炮,作為重火力支援,此外,羅馬軍隊不乏能工巧匠,很注重軍事工程,他們會因地制宜,修建工事,使敵人無機可乘。
然而,這一切在條頓森林都沒有體現出來。蠻族領袖阿爾米紐斯沒有與羅馬指揮官瓦盧斯在正面一決高下,而是伏擊了行軍中的羅馬人。
▲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獲得胡思老師主講的《愷撒-我是傳奇》音頻專輯,更多知識專輯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跡講堂」,或者到各大應用商店搜索「循跡講堂」APP
可以用《蠻戰》中阿爾米紐斯的話來簡要概括這場戰役:這長蛇陣將會非常長,長到我們將蛇頭砍下了,蛇尾也注意不到。然後我們就會蠶食他們,一點一點。
▲在森林裡,羅馬軍團呈一條縱列行軍,被日耳曼人伏擊打個措手不及 圖源於網絡
很多人無法區別神話與現實,經常吹噓所謂的「百萬大軍」。觀察數萬羅馬大軍在條頓森林中的表現,讓我們更直觀的理解為何古代戰爭參與人數較為有限。
三個軍團的士兵加上輔助部隊,根據估算,行軍時前後間距會達到19-21公裡。對公裡這個單位還沒什麼概念,就回想下體側一公裡長跑的感受;對指揮1-3萬人有多考驗人沒什麼想法,就回想下高中時開個千把人參加的運動會,信息化管理,拿大喇叭指揮,卻總有學生溜號或者誤點的情況。
而瓦盧斯手下的這三萬軍隊也非蓄勢待發的新軍,在之前的駐紮過程中,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就會有10%的減員。
古代運輸能力很弱,除了戰士外,必須有隨軍人員承擔其他任務,比例不小。一個4360人的軍團大概需要1200個隨從支持。一支480人的輔助部隊需要20個隨從。
這樣來算,所謂的兩三萬人的大軍中,不少都是非戰鬥人員。
▲條頓森林戰役中陣亡的一位百夫長墓碑 圖源於網絡
一名陣亡百夫長的墓碑很能說明問題,墓碑上除了他本人的信息外,他的兩個僕人也上鏡了。不要笑話奧古斯都損失三個軍團就如喪考妣,沒哪個國家損失數萬人口不受打擊的,這不僅是大量軍事人員死亡,還有經驗豐富的鐵匠、工程師和醫生,外加大量珍貴的畜力跟著一起陪葬了。
不過,同時期的秦漢在某些人的意淫中動員率能達到50%,不會這樣小家子氣。
綜上,我們大概可以理解,為啥所向披靡的羅馬軍團在條頓森林步履為艱——人太多了,照顧不來。蠻族人雖然難以與訓練有素的羅馬步兵抗衡,但襲擾輜重隊,以遊擊戰術讓羅馬人疲於奔命還是做得到的。
03
蠻族的勝利,文明的倒退
條頓堡森林戰役的失敗看似只是瓦盧斯的行軍路線出現問題,在指揮調度萬人級別的部隊時過於愚鈍,實則不然。
正如一句拉丁語所言,「Quem deus veult perdere, dementat prius」——神所欲毀之人,必先失其理智。
瓦盧斯的橫徵暴斂早已使得日耳曼各部落怒火衝天,以至於羅馬人成為各部落的眾矢之的。他們放下之前的分歧,團結起來抗擊羅馬人。
▲《蠻戰》中橫行霸道的羅馬人 圖源於網絡
在近代,歐洲民族主義歷史發明家往往將阿爾米紐斯塑造成德意志英雄人物,他給羅馬人造成了從未有過的打擊,阻止了羅馬的東擴。
但事實上,條頓堡森林戰役的失敗對人類發展來說,並非是件幸事。
▲後人在條頓森林深處為阿爾米紐斯建立的雕像 圖源於網絡
阿爾米紐斯無非是一個羅馬二五仔,憑藉他對羅馬人的理解,還有偷來的羅馬人裝備打敗了羅馬人。但他對本民族水準的提高毫無建樹,不久之後,他的反羅馬同盟就土崩瓦解,本人也被暗殺。
阿爾米紐斯不會想到,在他死後,日耳曼人仍然還是跟以往一樣,默默忍受羅馬人的降維打擊——比如皮魯姆重標槍,後期的羅馬帝國更青睞機動性強的騎兵,重裝步兵的時代快要結束了,重標槍也成了過時裝備。
▲羅馬弩炮 圖源於網絡
可以說,日耳曼蠻族阻止一個更為優越的文明越過萊茵河,這對蠻族人來說是禍不是福!
羅馬是古典時代的文化火種,隨著她徵服的腳步,羅馬的法制、科技和精神也播撒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對當時的蠻族人來說,成為羅馬公民,或者「精神羅馬人」是很正常的選擇。
而歷史給他們開了一個大玩笑,正如後人所言,「老天爺在公元9年9月9日的這一場大雨,徹底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最終,羅馬沒能統一歐洲,蠻族人依然過著刀耕火種的部落生活。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城 圖源於網絡
相反的,羅馬城被汪達爾人劫掠。文明多元主義者自然會替蠻族人說話,但正如託馬斯·索維爾所言,「那些聲稱所有文明一律平等的人從未解釋過,為何(選擇)這些文明的後果卻是如此的不平等」。
蠻族人攻陷羅馬是全人類的損失,歐洲進入黑暗時代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不論人類的文化、美學還是科技,一夜之間倒退了好幾個層次。
在那之後的一千年,我們再也看不到密集的路網和排水工程,再也看不到透視畫法和大型劇場,也再也看不到成千上萬的標槍撕裂天際的壯觀景象。
筆者由衷感謝文藝復興時期的那一批「精神羅馬人」,是他們將力與美重新帶回到這個世界。
04
脆弱的文明
從羅馬與蠻族的鬥爭中,我們可以得出一條結論:文明,真的是很脆弱的,歷史發展,真的是有很多偶然的。
再好的制度也抵不過人心的敗壞,一個腐化暴虐的軍人政客遇上了一個同樣背棄羅馬精神的蠻族野心家,加上一場不該來的暴雨,便可以使文化傳播的進程打斷,並使歷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更應該看到,在人類不到一萬年的文明史中,暴政、不公和無知佔據了絕大多數時間;而希臘的民主、羅馬的法制、歐洲的復甦、美國的崛起,這些事件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佔比很小。
▲1933年墨索裡尼要求複製公元四世紀君士坦丁一世時期的羅馬城市景觀,如今這套1:250比例模型被保存在羅馬文明博物館。 圖源於網絡
正因為人類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陰暗中,所以更襯託出文明火種之可貴——儘管西方的這些理念譬如朝露,水中映月,剎那間即逝,然而人之所以為人,便在於對這些精神的追求。
即便在條頓森林戰役結束兩千多年後,「羅馬」與「蠻族」之爭,依然發生在現代生活中。
比如有「新大陸的羅馬」之稱的美國,其燈塔的光輝還能照耀人類多少年呢?我們可以看到,新時代的汪達爾人,戴上了「Political Correctness(政治正確)」的面具,如蛀蟲一般消解經典的價值。
▲拜登上臺後的改革措施 圖源於網絡
正當筆者打字的時候,他們正以選票造假的方式確保偽君子登基,消解掉民主;他們正以暴恐的方式,四處打砸搶燒,汙濁自由女神的面龐;他們還以「white guilt(白人負罪感)」的偽善消解掉人們對傳統文化的信賴,代之以所謂「進步」的濫交、隨意墮胎、吸毒成風;他們更妄圖將西方精神之花的根拔起,讓全人類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回到《蠻戰》這部作品,在新時代汪達爾人當道的好萊塢,這部影視無論如何也獲得不了好評。查查代表影視發展方向的奧斯卡對電影的要求,我們會發現《蠻戰》入不了白左進步壬的法眼。
他們可不管《蠻戰》製作者多麼嘔心瀝血地還原了古羅馬時代的拉丁語,他們只在乎製作者中有沒有足夠的LGBT群體。
▲迪士尼黑美人魚 圖源於網絡
一看演員陣容,這麼多金髮碧眼的演員,這是要搞納粹的雅利安人至上啊,竟然沒有一個黑人演員參演,這是種族歧視!人家才不管日耳曼人是白人種族呢,按進步壬的做法,先把男主換成黑人再說,您要覺得有區別那是被培育出了「種族主義者審美」。
▲30年的時間,同一部童話小說改編的電影《女巫》,主人公從白人轉換成黑人,評分也從7.2掉成5.8 圖源於網絡
再看女主,太瘦了,販賣身材焦慮,換個五大三粗的變性人來演才正確。還有劇情,這裡面全是異性戀,瓦盧斯最好和阿爾米紐斯搞下基,這樣才能解釋他為何這麼信任阿爾米紐斯。
對了,最好還要加幾個穆斯林,你說一世紀沒有綠教,不好意思我大學老師跟我說文化平等,憑啥歐洲宗教要比伊斯蘭宗教出現得早?就這麼拍大不了拍成奇幻電影都可以。
▲《蠻戰》中日耳曼女戰士 圖源於網絡
在進步壬統治的歐美影視界,還能拍出像《蠻戰》這樣的片子是幸事。這部電影的確是存在許多問題,但能拍成這樣,筆者已經知足了。
結語
一個1世紀羅馬禁軍中的日耳曼人當然想像不到,自己數天後將因為阿爾米紐斯的勝利成為不受信任的人,一個在羅馬城內砸壞各類雕像的蠻子也不會考慮到自己的數代後人再也見不到這樣的瑰寶。
同樣,此刻一邊還算正常的影視製品,一邊還能不怕傷害少數族裔玻璃心地討論歷史的我們,也無法想像禮崩樂壞後的洪水滔天。
當然,一些熱衷「入關學」者會對美國基督教保守價值的解構拍手叫好:未被開化的蠻子永遠不會想到生產秩序有多麼難,白左在解構文明後永遠無法再完成建構。
而當羅馬的星光暗淡時,這個世界將會步入率獸食人,人將相食之日。
(完)
原標題:《《蠻戰》:羅馬被蠻族滅亡是一件好事嗎? | 循跡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