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芳華》在全國院線熱映的同時,也引來熱評熱議——或褒或貶,或稱道或批判,不一而足。一部電影作品誕生,任何觀眾都有自己的審美判斷,都可以從裡面看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褒不虛褒、貶不妄貶是正道,若脫離了文藝批評的正常軌道,甚或藉此影片抵毀導演、作者,就太不地道了。
小說是講故事,電影也是講故事。電影故事講得雲山霧罩、支離破碎,讓人看不懂、弄不明白,觀眾就了無興趣,過目即忘。《芳華》採用了繁複的多線敘事結構,講了一個比較好的故事、比較精彩的故事;通過較為完整清晰、層次分明的情節安排,表現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思想境界,並引領觀眾進入影片人物的精神世界,讓人觀後難以忘懷。有人評說,《芳華》故事不怎麼真實,有些虛頭巴腦。藝術作品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照「貓」畫「貓」的模仿,藝術價值總是大打折扣;「貓」畫「虎」的創作,才會有不同凡響的效果。託馬斯·沃爾夫說,「一切嚴肅的作品說到底必然都有自傳性質的,而且一個人如果想要創造出任何一件具有真實價值的東西,他便必須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經歷。」《芳華》是一件嚴肅的藝術作品,來源於生活,裡面有嚴歌岺、馮小剛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芳華》沒有照抄照搬生活,它關照人性、關注人物內心,從人物的內心出發來設置戲劇衝突,使人物內心和觀眾內心在一些具象的場景中實現了同化;不少觀眾在劉峰、何曉萍、蕭穗子、林丁丁等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人物的命運轉折和情感糾葛上產生了共鳴。《芳華》故事雖不完全真實,但完全有真實的價值,它再造了生活、升華了生活,因而具有了那些簡單地模仿藝術的電影所不具有的藝術感染力。
電影畫面其實同繪畫藝術相通相近,也講究「遠看取勢,近看取質」,有勢有質才有魅力。《芳華》熟稔地運用了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畫面和鏡頭,較為恰當地表現了時代背景、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清楚地交代了歷史事件、人物身份和人物走向,有氣氛有氣勢,有含蓄有意味,有氣韻有韻致,有意象有意境。畫面情緒飽滿充沛,每種色彩都被賦予了美好寓意——胭脂、月白、天藍、軍綠——溫暖了青春,絢爛了芳華。特別是劉峰帶領戰士押送彈藥途中遭到敵人伏擊的那場戲,幾分鐘的長鏡頭一貫到底、一氣呵成,充分顯示了馮小剛拍攝戰爭場面的駕馭力、表現力,真實再現了戰爭的殘酷、慘烈——芳華的易逝與凋零,青春的毀滅與無奈,生命的悲痛與悲壯;渲染和張揚了以劉峰為代表的鐵血戰士忠誠國家、擔當使命,義無反顧、捨生忘死的高尚情懷和無畏精神。我想起當年七大軍區到老山前線輪戰,原蘭州軍區某部一名代理排長在圓滿完成堅守陣地任務,走下戰場時說的一句話:「生命最寶貴,活著最幸福。」不禁唏噓。
記得一位作家說過,孤獨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遺棄,而是無知己,不被理解。《芳華》中的何曉萍不但受到文工團戰友們的嘲弄和冷落,而且始終不為絕大多數女戰友所接納和理解,內心一直籠著濃重的陰影;而被稱為「活雷鋒」的劉峰,看似人緣不錯,實則也不被人理解——做好人被戰友戲謔,做好事被戰友嘲諷;美好的情愫初萌,即被掐滅,心頭又「挨上一刀」。何曉萍本身不是壞人,劉峰絕對是個好人,而這倆為何孤獨寂寞、無助失落?這部揭櫫人性的影片其實已經提示了深層次原因:在一種特殊時代、一種特殊環境下,一方面人性受到壓抑,另一方面人性發生變異;在不正常的一種社會環境下,為了個人、枉顧他人,犧牲他人、以求自保成為常態,一個真誠、善良、正直的正常人很難生存。幸運的是,劉峰、何曉萍兩個落寞者是互相理解、彼此支撐的,這讓觀眾看到了希望;當兩個孤獨的人最終走到了一起,淡然恬然地開始新生活的時候,觀眾會由衷的禮讚:孤獨讓你們活得更加清醒而堅韌,精神變得越來越強大!當人們真正能捫心自問:我有沒有憐憫意識、懺悔意識,靈魂深處是否掩藏著「小」?人性中的惡將會得到有效控制,人性中的善才會發出光芒,像劉峰、何曉萍這樣良善之人也就不會覺得孤獨。
音樂和歌曲,是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音樂和歌曲,無疑會更好地詮釋電影故事、表現電影主題,甚至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趙麟譜曲的音樂與畫面配合得當,可以讓人從視覺到聽覺、從聽覺到視覺自由轉承而無掛礙;片中三次出現的歌劇《沂蒙頌》,既不游離也無隔違,時代印跡和色彩濃重,使其本身就具有了一種存在的價值;韓紅深情演繹的《絨花》,突出了影片的抒情性,深化了觀眾的藝術感受——思往事,惜流芳,且前行。劉峰與何曉萍互敬軍禮道別的畫面,響起了李叔同的《送別》——看破紅塵、打破執迷的弘一法師都無法從寂寞和悲涼的情緒中抽離,何況這兩個入世不深的韶華青年?好在經過戰火洗禮,並成為戰鬥英雄的劉峰、何曉萍別後重逢,並且永遠不再別離。這讓我記起了北島的一句詩,我把其中的「少」換成了「多」:重逢總是比告別多,只多一次——作為對片中人物劉峰、何曉萍,還有與劉峰、何曉萍同樣人生經歷、命運遭際的善良真誠的人們的祝福。
殘雪說,「趨光,是人類的本性,人對於理想的追求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自私自利與自我犧牲這個人性矛盾的兩面,將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對峙下去,只因為人懂得從鏡像中認識自己。」《芳華》是一部真誠惻怛之作,沒有什麼微言大義,而讓我們從影像中對照並認識自己。生以啜芳華,行而沐春光。美好的事物總是存在,美好的希望總在失望中孕育、在絕望中生發。人生多不幸,幸運的是活著;人類誕生於愛,我們活著的這個世界充滿了愛心。
《芳華》給予人們回望心靈的能力和繼續前行的信心,願我們心中常駐芳華。
作者簡介:
孟勝昔,出版散文隨筆集《不畏浮雲遮望眼》《凡俗中的高尚》等,獲得市級以上文學類獎項多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蘋果手機打賞專用二維碼,長按打賞。
請根據作品質量,點下方 讚賞 打賞,支持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