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因為寫華晨宇的時候,提了一嘴,家裡還有一個小隻喜歡Blackpink了。所以今天拿韓國經紀公司的東西出來聊聊韓國藝人的分成問題。
想做到家裡孩子能跟你無話不說,首先得先做到他們聊得你都懂,還比他們懂的更多。
我算是看著韓國的KPOP在國內一點點火起來的。雖然我一直對此類事件無感,但是架不住總能聽見看見,甚至後續很多綜藝節目的出現,特別是在人生谷底的時候,還是起到了一些提振作用。人生苦短,難得找點樂,管他是什麼樂呢。
韓國的經紀公司,基本上就是三大,SM、YG和JYP。至於靠一個男團火全球的那誰誰誰,創始人也還是JYP出來的。所以我們只拿這三家來做比較。
SM,老牌勁旅,初代韓流的始作俑者。當年的H.O.T和東方神起,以及後來的Super Junior等等。我上學的時候,是很常見到拿H.O.T的音樂做背景音樂出班級節目的情況。那個時候因為網絡還不普及,所以想要找到一點資料是相當的難。而SM過去在對待藝人的時候是以摳為主。直到第二三代開始,即EXO和少女時代的時候,才很大方。這一點,從H.O.T,東方神起都有出現過藝人不滿待遇而不續約的情況可見一斑。這種情況在後來的團體裡,就相對少了很多。不是沒有,是少了。
YG,曾經的千年老二,眼看著要追上SM的時候,自己一頓蜜汁操作,硬把自己差點弄得關門。現在也只有靠著Blackpink維持門面。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裡提到,YG過於看重個人才華,所以很容易出問題。至於什麼問題,隨便搜搜就知道了。
JYP,是我個人比較看好的一家公司。我的意思就是,如果我想買娛樂公司的股票的話,JYP是我會考慮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更注重人而不是才華。所以除了韓國的網民幾次狹隘民族主義作祟,對其非韓國藝人有過排擠和無端黑的事件,幾乎沒什麼差評。
藝人的收入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即專輯的銷售和活動行程通告。而專輯銷售的部分又分為首次籤約期內和續約後的銷售。活動行程方面又分為國內(韓國)和海外活動。下表是按照上面這幾種子類別,對三家公司跟藝人之間的分成做以橫向比較,表內的百分比是藝人(或團體)所可以分到的部分。人數多的團體,平均再分,所以人數多的團體如果不能大量增加收入,其實還是很虧的。
因為所有藝人出道前都是各公司全資培訓,所以首約上來就是七年,這個似乎已經成為了行規。由此可見當年德雲社事件,其實並沒有什麼毛病,只不過個別人認為自己能耐大了,不屬於這一個範疇,所以不想受限罷了。
而從專輯銷售上,不難看出SM的摳門。而且是太摳。不過,耐得住寂寞能熬出年頭的藝人,SM是會給股份的。比如BOA和H.O.T僅剩下的那一個,叫啥來的,長得還挺好看。不過SM更鼓勵藝人海外的活動,這也是為啥一開始韓流出海的時候,能看到的全是SM的。這一點不得不給SM一些肯定。就是從韓國的角度來看,韓流能夠活遍全球,是當初SM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其他公司是有點後人乘涼的意思。
從上表也不難看出,YG是相當的大方。這也是你看重個人才華的結果。因為你要吸引留住有才華的個體,那只能出大價錢。這一點,在過去的美股日內交易屢見不鮮。所以,當初公司定調就是要人均提升業績,而不是集中資源培養少數頭部交易員。但是後來因為各種違規交易的泛濫,造成什麼人都能賺錢,這才造成了個人價值的通貨膨脹。這些話,懂的自然懂。
至於我看好的JYP,就是中規中矩。不多不少,大家都開心。公司還有足夠的收入持續發展。
韓國本土市場畢竟很小。各大經紀公司工業化生產線式的培養新人,勢必造成溢出。所以各種韓流的文化輸出,這一點是有邏輯基礎的。不過,因為韓國本土一開始是利用男色文化吸引女性粉絲群體,所以這一點在用在海外,特別是進入天朝後,就有點變色了。初代及二代韓流,有「色」但是也還是有些勢力。雖然現在有一些底層團體,也是混日子,但是不是還是會有幾個有實力的藝人及團體出現。也就是還是有業績支撐的業務擴展。這一點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和自作聰明地不知道哈,我是沒在國內任何團體看到過。反倒是影響了我們一代人的審美和價值取向。認為有點顏值外加點流量就是明星了。這裡就不點名但是說誰誰知道。【肯定不是華晨宇哈。華晨宇,很棒。】
之所以把這些寫出來。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媒體公司等同於經紀公司。個人作者如同藝人。所以怎麼分帳,有這些作為參考。
又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