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上一次有颱風登陸
是2005年的颱風「麥莎」
當「巴威」直撲向中朝交界之時
他們說,為這場「交鋒」
已經等了15年
全文共32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楔子
8月26日,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進入黃海南部,給前兩天還是晴朗天氣的韓國濟州島帶來疾風驟雨。窗外大風呼嘯,當日凌晨,在濟州島工作數年的華僑金明仙憂心忡忡難以入睡。老家在遼寧丹東的她,一直惦念著家人。
「巴威」自22日生成以來,一路北上。而自2005年的第9號颱風「麥莎」至今,再無颱風正面登陸遼寧,儘管「巴威」登陸點仍存在不確定性,但其強烈風雨影響已是定局。對於鮮少經歷颱風的東北地區百姓來說,防範「巴威」,儼然是一場「硬仗」。
△為應對颱風「巴威」,遼寧莊河3889艘漁船回港避風,召回海上養殖漁船114艘,加強對海上養殖區域、沿海灘涂等區域的管控。(畫面來源:央視)
15年前,「麥莎」登陸大連,當年既激動又忐忑的心情和徹夜值守的場景,讓參加工作不久的大連市氣象局預報員薄兆海至今難忘;15年後,面對在中朝交界登陸的颱風「巴威」,現為遼寧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副處長的他多了份從容和堅定。
令人欣慰的是,15年後的今天,通過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遼寧經受住了考驗。回看這場戰役,成功應對與準備充分、預警助力、部門協作密不可分。
聞「風」而動
15年積澱為颱風防禦添信心
8月27日8時30分許,「巴威」攜12級大風在中朝交界附近的朝鮮平安北道沿海登陸。
此時,身在瀋陽的遼寧省氣象臺副臺長李得勤已「鏖戰」數日,不敢有一絲放鬆:根據預報,11時左右,颱風將以強熱帶風暴級移入該省丹東市寬甸縣。
聞「風」而動。全省11446個大喇叭向農村地區發布颱風預警,實現到村到戶到人;2100餘公裡的海岸線,漁船基本回港,累計轉移10萬餘人;颱風應急響應「三級跳」,26日22時升級為一級應急響應。
△遼寧省氣象局應急值班室(攝影:李子碩)
從縣氣象臺到省氣象臺,從省氣象局到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細緻研判、密織防線的行動,從22日「巴威」還在東海時已然開始。
如此嚴防準備,還要從15年前說起。
2005年,同樣是在8月。「麥莎」在浙江省玉環縣登陸,途經安徽、江蘇、山東進入渤海後,於9日清晨再次登陸遼寧大連。
彼時,大連全市只有90餘個氣象站,且沒有升級為SA波段都卜勒天氣雷達,衛星遙感資料有限——薄弱的觀測基礎,帶來了颱風雖已經登陸、卻無法第一時間明確其強度和登陸點的遺憾。
大連市氣象臺臺長李燕憶起「麥莎」也坦言,「雖然針對颱風的整體降水預報較為成功,但當時數值預報模式產品時空解析度較低,沒有中尺度數值預報產品,無法進一步開展精細化的監測預報預警服務。」
△2005年8月8日,在大連海之韻公園的海岸邊,30餘米高的巨浪拍岸。受颱風「麥莎」影響,從8日凌晨開始,大連市區突降狂風暴雨。(來源:新華網)
颱風鮮少登陸東北,但每次出沒都吸睛十足。如何將颱風監測、預報、服務更精細化?這一直是遼寧氣象工作者15年來的奮鬥方向之一。
「我們梳理了1949年以來影響遼寧颱風的個例庫,並不斷更新。」李得勤介紹,個例庫中保存著44個典型颱風,對其強度、路徑、風雨影響區域等有著詳細記錄。
15年後的今天,伴隨研究型業務推進,歷史經驗的積累加上對遼寧天氣系統、特有地形的研究,讓預報員對「巴威」的預報更有把握。同時,預報員通過各類數值模式前期表現來分析預報結果,基於智能網格精細化預報產品,對降雨強度、落區起止時間及颱風路徑的判斷發揮了重要作用。
△遼寧省氣象局預報員一遍遍注視雲圖,精細研判颱風動態。(攝影:李子碩)
這一點,在不同崗位親歷「麥莎」和「巴威」影響的薄兆海感觸頗深。「氣象部門監測預報能力愈來愈強,精細化服務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一致認可,應對颱風更加從容。」
從容源於積澱。15年來,遼寧省氣象現代化建設步伐加快,相繼實施遼寧沿海經濟帶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工程等項目,初步建成包含地基、空基、天基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完善了颱風等氣象災害立體監測網。
△在遼寧省氣象局,各類數據匯集,是精細化監測預報預警的基礎。(攝影:李子碩)
從容源於創新。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更新完善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提供逐小時同化更新3公裡解析度的模式產品,提升海上大風精細化預報水平和質量,並為吉林、黑龍江氣象部門提供區域模式支撐產品。
面對「巴威」,遼寧氣象部門對10類氣象觀測設備開展24小時監控及運維,利用3個風廓線雷達、3個地波雷達、9個梯度測風塔等開展綜合觀測,實現了天氣雷達100%可用,國家級自動氣象站到報及時率100%,區域站到報及時率99.8%。
紅警發出
多級聯動為颱風防禦加碼
8月24日17時,遼寧入汛以來最強降雨剛接近尾聲。帶著最新預報結論,遼寧省氣象局局長王邦中赴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向省委、省政府匯報颱風動向。
強降雨疊加,致災風險高。一方面,有前期降水「鋪墊」,河流水位高,土壤含水量飽和,出現次生災害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北方地區缺乏颱風應對經驗,颱風到底能造成多大影響?這種疑問不僅市民有,王邦中在省防指參加會商調度會議時,也有人向他發問。
潛在風險,早已被氣象部門研判到。8月26日,颱風登陸前一天,中央氣象臺、遼寧省氣象臺、丹東市氣象臺相繼發出今年首個颱風紅色預警,並通過與省通信管理局聯合,第一時間實現預警信息的全網發布,省委宣傳部還在電視臺開闢「綠色通道」,滾動播出預警信息。
△遼寧省氣象局與中央氣象臺加密會商。(攝影:李子碩)
「最大的恐慌是未知,而聯動合力增加了應對未知的底氣。」薄兆海表示,15年的積澱同時體現在氣象災害防禦部門聯絡員會議制度不斷完善和成員單位高效聯動上。
這一次,氣象部門第一時間向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28個聯絡員單位通報颱風信息,高頻次發布滾動預報和實況。通過「遼寧氣象」App,各級政府以及相關涉災部門可隨時掌握全省1543個自動觀測站、62個國家級觀測站的降雨量,以及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圖等氣象信息。一連串應對舉措的落地,起到了「1+1>2」的作用。
△遼寧省氣象局預報員在製作降水預報產品。(攝影:李子碩)
8月24日,當「巴威」還在東海中部時,瀋陽一廣告公司職員劉佳通過遼寧日報微信公眾號獲悉颱風動向,隨即將相關信息發給家人,並延後原定27日出差丹東的計劃。這是省氣象局為應對颱風、力爭颱風預報預警信息多渠道全覆蓋的一個縮影。2005年,當「麥莎」登陸遼寧的時候,她還在讀初中。
15年,鬥轉星移。面對颱風,變化的,是裝備的升級、預報的精細、氣象現代化成果的深入應用;不變的,是遼寧幹部群眾萬眾一心、安全至上的精神。
「丹東是北方暴雨中心,年降水量堪比南京。」省氣象局科技與預報處處長劉文明道出了他的擔憂。這裡此前被預報圈定為「巴威」登陸點之一,預報員時刻緊盯颱風走勢和強度變化。26日21時、21時30分,全國颱風專題會商和全省颱風專題會商舉行;22時,丹東市氣象局提升颱風二級應急響應為一級。
「我們已經做好了和颱風交鋒的準備。希望在這場硬仗中丹東平安無恙!」23時,作為颱風全過程帶班領導的丹東市氣象局副局長楊少傑在預報大廳對記者說。
△在丹東市氣象局,兩代預報員交流颱風預報經驗。(攝影:李子碩)
27日清晨,颱風登陸前夕,站在丹東市英華山放眼望去,街上看不到行人,公共運輸停運、樓宇密閉、景區關停——防禦颱風的「南方經驗」在此重現。
在颱風登陸前20小時,依據氣象信息,「全市停工、停業、停課、停產,對外高鐵、飛機停運,颱風經過地居民及所有人員務必留在室內或在安全場所避風,關閉並加固門窗,遠離門窗玻璃等危險物,不允許出入或乘坐電梯」的通知,由丹東市委、市政府統一發出,到戶到人。
△8月27日,在遼寧省丹東市,丹東邊境管理支隊民警在鴨綠江邊拉起警戒帶。(來源:新華網)
入夜,中央氣象臺微博發布消息,「巴威」17時減弱為熱帶低壓,目前其風力進一步減弱,已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臺20時對其停止編號。
「雨過天晴,天遼地寧!」正如颱風登陸前,薄兆海的願望般——
最美的陽光,總在風雨後。
推 薦 閱 讀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作者:王亮、段昊書、張廣梅、李倩
微信編輯:欒菲
審核:段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