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珠沙華,這美麗而又悲傷的名字來自法華經《摩訶曼珠沙華》,為天界四花之
一,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傳說中,此花是接引之花,花香有魔力,盛開在七月,生長於夏日,大片大片,鮮紅如血,傾滿大地,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
曼珠沙華是一種生長在墓園,令死者都深深陶醉的死者之花.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紅豔卻慘烈,一整片似血般盛放,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又因其紅得似火,因而被喻為"火照之路",人就在這花的指引下通向幽冥之獄。
相傳,這也是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當靈魂踏上黃泉,渡過忘川,便會忘卻生前的種種,而曾經的一切留在了彼岸,開成妖豔的花。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叫秋彼岸,是上墳的日子。而曼珠沙華開在彼岸期間,非常準時,所以又叫彼岸花。
這種花春天是球根,夏天生長葉子,秋天葉落方開花.所以花開不見葉,有葉必定無花.雖為同根所生,花與葉卻是一生都見不到對方的面,彼此看不到對方的模樣。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因此有「彼岸花,開彼岸,只見花,不見葉,生生相錯。」的說法。相念相惜永相失。如此輪迴而花葉永不相見,也有著永遠無法相會的悲戀之意。
紅花石蒜其實彼岸花應該是專指紅花石蒜,是一種球莖植物,球莖的外形有點象水仙,花則是一支空空的莖頂端生出花,亞洲很多地方都有,只是好像日本地區比較常見紅色品種的.而且因為這種花有種特殊味道,有點象大蒜,所以昆蟲和老鼠之類的不喜歡靠近它,顏色有如鮮血,是種靈異氣氛很重的花。
佛經雲,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休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珠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傳說,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佛國,空中時常發出天樂,地上都是黃金裝飾的。有一種極芬芳美麗(石蒜可是和芬芳扯不上半點關係)的花稱為曼陀羅華,不論晝夜沒有間斷地從天上落下,滿地繽紛。
《廣群芳譜》引《法華經》曰:佛說法時,天雨曼陀羅華。看來,此花與佛門有緣。曼陀羅華像宮廷裡那些摘官嬪風影事一樣撲朔迷離。七月開花,九月採實。品花家稱它為惡客,大概是因為遊移不定的曼陀羅華可以突然生長在別處的緣故。
在佛經中,曼陀羅華是適意的意思,就是說,見到它的人都會感到愉悅。它包含著洞察幽明,超然覺悟,幻化無窮的精神。具有這種精神的人,就可以成為曼陀羅仙。作為密宗的神秘圖案,曼陀羅華顯示出了它的複雜性。心理學家榮格看出其中的奧妙,說它像數學公式符號似的,代表著一種精神秩序。
《本草綱目》詳細記述了曼陀羅華的來歷:當佛說法時,從天空降下曼陀羅華花雨;而道家的秘籍卻記載,北鬥星有叫曼陀羅使者的,手執此花。曼陀羅華的梵語是Mandarava, 關於它的顏色,說法十分不一。
阿育王經七曰:『漫陀羅,翻圓華。』法華光宅疏一曰:『曼陀羅華者,譯為小白團華。摩訶曼陀羅華者,譯為大白團華。』法華玄贊二曰:『曼陀羅華者,此雲適意,見者心悅故。』慧苑音義上曰:『曼陀羅華,此雲悅意華,又曰雜色華,亦云柔軟華,亦云天妙華。
亂墜天花有四花,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珠沙華,摩訶曼殊沙華。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珠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 ——《法華經·卷一》
曼殊沙華、摩訶曼珠沙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芬陀利華、摩訶芬陀利華等等這些稱謂源於梵語佛經,在《大乘妙法蓮華經》中記載過。 後來曾查過解釋,說這摩訶的意思是大,大乘梵語發音即為「摩訶衍那」,至於「衍那」就是乘載的意思,「華」在古漢語中即是「花」之意。
曼珠沙華、摩訶曼珠沙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這四者被稱為天界四華,好像是開在阿迦尼吒天上。曼珠沙華意為紅色團花,曼陀羅華意為白色團花。認為曼珠沙華就是紅蓮花,曼陀羅華就是白蓮花,摩訶曼珠沙華也就是大紅蓮花,摩訶曼陀羅華也就是大白蓮花。這些詞語出現在古梵文佛經中,意指天上之花。至於為什麼非要是蓮花,這個原因不提也罷,總之大家憑印象也可以猜到,諸佛陀與蓮花之間有著莫大的淵源,幾乎每個佛陀都端坐於蓮花之上,而且他們一開金口,便「天花亂綴,地湧金蓮」,這個意思就是說佛陀一開口,會有很多的「花」積極地向佛陀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