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在央視《開講啦》演講「學校是什麼」,視頻很火,近日被媒體轉發後點擊者眾多。李希貴校長的演講主旨是,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學生學會面對挫折、學會「低頭」,並發現學生的長處、發展他們的長處,用己所長去創造自己的人生。
但一些媒體給李希貴校長的演講起了個標題,叫《中國人被「短板理論」害了好多年,成功的人應該用長處來工作和生活》。演講中,李校長的確提到」『木桶理論』害了我們好多年「,但他並沒有否認補短板的必要性,而只是說,」更重要的是,儘快去發現長處,他一定有自己的長處「。
這是一種兩點論、辯證法,也就是說,短板是要補的,也要發現長處並用己所長。如果說「木桶理論」害了我們,那不是不需要補短板,而是因為我們只注意到補短板,而長期忽視了揚長避短。
「短板理論」或曰「木桶理論」是美國管理學家提出的一種組織管理理論,即木桶的一塊木板很短,則盛水量就被這塊短板所限制,企業跟木桶一樣,其組織競爭能力也受到某種短板的制約。其有效性受到很多經驗事實的證明。國家的很多基礎性制度不建立,市場經濟作為制度就很難完善,比如不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居民沒有遷徒自由,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配置能力就會嚴重不足。再比如,教育不優先發展,建設創新國家就會成為一句空話等。
在人的成長和發展中,也的確存在某些短板,在不同階段要予以不同的對待與處置。現在職場上有一句名言:「先做人,再做事。」一個人的人品、修為,往往能夠決定一個人人生所能達到的高度。目光短淺、心胸狹窄、妒賢嫉能、私心太重,遲早會妨礙一個人的發展進步。先做人,就是在人格修養上補短板。不補短板,能力越高,摔得愈重,跌得愈慘。
在義務教育階段,絕大多數人都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知識積累上尚處於打基礎階段,出現知識短板還是要補上的。有的人英語不好,有的人不喜歡數學,有的人動手能力不強,對這類短板恐怕不能不當一回事。現在高等教育提倡「通識教育」,即在大學一二年級進行不分科教育,也主張文理貫通。影響所及,又在高中教育階段取消文理分科。在這種情況下,重視短板並且及時補短板是完全應該的。
把中國教育放在世界的參照系中,我們的短板是真實存在的,比如不重視優育運動、不重視倫理意識的培養、不重視實踐與動手能力等,這是大家都深有體會的。特別是現在很多地區普遍存在「班額」嚴重超標的問題,學校出現人擠人的現象,很多小學乾脆取消課間活動,甚至禁止學生從教學樓上下樓活動。這些短板不補,教育遲早要出大問題。
就學生個體而言,長期以來,社會上普遍存在重學習成績、輕品德培養的問題,學生出了校門就進培優班,而學生則養成一種不辨黍麥、唯我獨尊、生活中缺乏基本禮貌等「做人」上的短板。不補這樣的生板,自然是教育之失、父母之過。
當然,只講補短板、無視每個人的長處,甚者人們的工作生活弄成「揚短避長」,顯然也是社會之病。由於這種社會偏頗,補短板變成磨滅人的個性、否定和埋沒人的長處,結果就是壓制人的創造性。市場經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人的個性,為人們揚長避短提供了巨大可能性,如何真正做到揚長避短,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個成熟定型的人,就是要認識自己的長處,正如李希貴校長所說的,「用我的長處來工作和生活」。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短是相對的,長也是相對的,我們不能強求自己全是長處,也不能看不到自己的長處。「田忌賽馬」的故事,講的就是揚長避短,最後取得策略性的成功。揚長避短是一種人生大智慧,用好這種智慧,可以讓一個人成為人生大贏家。
中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一方面為人們發揮所長提供了無限的機會和可能,另一方面如果不能發揮人們所長,創新型國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社會要儘量用人所長,而不能總以「社會需要」來無視人之所長、埋沒人之所長。個人也要尊重自己的個性,相信揚長避短終有回報,而不必為了些小名利與職業配成「怨偶」。如果組織用人、個人發展都能做到揚長避短,社會活力就會如泉噴湧,一個文明復興與創造的時代就來了。
再回到「短板理論」,我們也很難簡單地說它對與錯。真理只有一個,但真理不是簡單的對與錯,真理也不是一個命題一句話。補短板與揚長避短,恐怕一個都不能少。
(來源:長城評論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