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取得了聯吳抗曹的初步勝利。
不久,周瑜病死,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臣。然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了魏、蜀、吳三方鼎立的局面。
為了提升將領的素質,加強國力,孫權勸勉剛剛當權掌事的呂蒙要多讀書。
起初,呂蒙以軍中多務推脫,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於是呂蒙開始讀書學習。等到魯肅再次經過尋陽,和呂蒙談論的時候,魯肅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驕傲地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這個出自《資治通鑑》的小故事,以極其生動的筆墨,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它的巨大益處。
臺灣作家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裡,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可見,讀書是生命的必須和心靈的旅行,每一個渴望在精神和心智上獲得成長的人,都必須刻苦讀書。因為「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觀書》
明·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明代名臣于謙,一生以國家利益為至上,他以浩然正氣和錚錚鐵骨,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被譽為「第一救時宰相」。
于謙從小聰明好學,尤喜讀書,在于謙的心目中,書籍就是他最忠誠的形影不離的朋友。
只要與書籍親近,于謙的內心就如同得到洗滌,再無半點世俗的雜念。而越是讀書,新鮮的想法越是源源不斷地湧來,就像春天東風裡的花朵,常開常新。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偁說,今年的這個清明節,我無花可觀賞、無酒可痛飲,我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生活清苦而寂寞。
而生活愈是黯淡無味,愈不能丟棄讀書。因為讀書可以使內心安定,亦能為生活帶來希望和光明。
所以,王禹偁等寒食節一過,便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窗前點上燈,早早地坐下來潛心讀書。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在談自己的讀書感受的時候,則做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一個人只有不斷地讀書,才會內涵豐富,靈氣流動,這就好比一方池塘常有活水注入,才會水波清澈,映照天光雲影。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在讀書人之中,王貞白算是極為用功和投入的了,他廢寢忘食地讀書,讀得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已是暮春時節。
他完全沉醉在讀書之中,要不是過路的人打斷他,他還在和孔子周公探討呢!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宋·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對於李清照來說,趙明誠去世以後,書籍在她的生活裡更是不可或缺。哪怕是在病中,只要體力尚可,李清照都會堅持讀書。
枕上詩書,隨意翻閱,日常時光,便不再覺得漫長,而那飽經磨難的心靈,便會從讀書中得到撫慰,那心上的傷口,也會在與文字的親近中慢慢癒合。
《四時讀書樂》
宋·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 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春天到來,山光水色,好鳥落花,處處皆是美景,然而翁森告訴我們,最美的韶光,正是讀書學習的好時候,千萬不要沉淪,千萬不要蹉跎。
一本書在手,展卷閱讀,任思緒馳騁,便是最好的享受。
一本書在手,反覆品賞,便會芬芳盈口,滿心餘香。
一本書在手,從春花讀到秋月,從夜雪初霽讀到朝暉甫上,時光的默然交替,歲月的寂然運行,便會渾然忘卻,只覺春風拂面,心靈喜悅。
讀書吧,「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讀書吧,「夜雨深館靜,苦心黃卷前」;讀書吧,與書相伴的人生,即使你「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作者-
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