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 |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2021-02-08 古詩詞日曆

三國時期,吳國的大將周瑜和劉備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取得了聯吳抗曹的初步勝利。


不久,周瑜病死,魯肅代替周瑜成為孫權的謀臣。然而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很快取得了益州,形成了魏、蜀、吳三方鼎立的局面。


為了提升將領的素質,加強國力,孫權勸勉剛剛當權掌事的呂蒙要多讀書。


起初,呂蒙以軍中多務推脫,孫權說:「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於是呂蒙開始讀書學習。等到魯肅再次經過尋陽,和呂蒙談論的時候,魯肅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驕傲地說:「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這個出自《資治通鑑》的小故事,以極其生動的筆墨,突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它的巨大益處。

臺灣作家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裡,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可見,讀書是生命的必須和心靈的旅行,每一個渴望在精神和心智上獲得成長的人,都必須刻苦讀書。因為「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



《觀書》

明·于謙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


明代名臣于謙,一生以國家利益為至上,他以浩然正氣和錚錚鐵骨,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被譽為「第一救時宰相」。


于謙從小聰明好學,尤喜讀書,在于謙的心目中,書籍就是他最忠誠的形影不離的朋友。


只要與書籍親近,于謙的內心就如同得到洗滌,再無半點世俗的雜念。而越是讀書,新鮮的想法越是源源不斷地湧來,就像春天東風裡的花朵,常開常新。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王禹偁說,今年的這個清明節,我無花可觀賞、無酒可痛飲,我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生活清苦而寂寞。


而生活愈是黯淡無味,愈不能丟棄讀書。因為讀書可以使內心安定,亦能為生活帶來希望和光明。


所以,王禹偁等寒食節一過,便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在窗前點上燈,早早地坐下來潛心讀書。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在談自己的讀書感受的時候,則做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一個人只有不斷地讀書,才會內涵豐富,靈氣流動,這就好比一方池塘常有活水注入,才會水波清澈,映照天光雲影。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在讀書人之中,王貞白算是極為用功和投入的了,他廢寢忘食地讀書,讀得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已是暮春時節。


他完全沉醉在讀書之中,要不是過路的人打斷他,他還在和孔子周公探討呢!



《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

宋·李清照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對於李清照來說,趙明誠去世以後,書籍在她的生活裡更是不可或缺。哪怕是在病中,只要體力尚可,李清照都會堅持讀書。 


枕上詩書,隨意翻閱,日常時光,便不再覺得漫長,而那飽經磨難的心靈,便會從讀書中得到撫慰,那心上的傷口,也會在與文字的親近中慢慢癒合。


《四時讀書樂》

宋·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 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春天到來,山光水色,好鳥落花,處處皆是美景,然而翁森告訴我們,最美的韶光,正是讀書學習的好時候,千萬不要沉淪,千萬不要蹉跎。


一本書在手,展卷閱讀,任思緒馳騁,便是最好的享受。


一本書在手,反覆品賞,便會芬芳盈口,滿心餘香。


一本書在手,從春花讀到秋月,從夜雪初霽讀到朝暉甫上,時光的默然交替,歲月的寂然運行,便會渾然忘卻,只覺春風拂面,心靈喜悅。


讀書吧,「床頭萬卷書,溪上五龍渡」;讀書吧,「夜雨深館靜,苦心黃卷前」;讀書吧,與書相伴的人生,即使你「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作者-

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


相關焦點

  •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世界讀書日。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編輯:指尖花花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全稱「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又稱「世界圖書日」。四時讀書樂春元·翁森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
  • 筱青讀詩詞:四時讀書樂(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四時讀書樂》是宋代翁森所作四首聯章歌詠讀書之趣的勸學詩。此詩被清代《四庫全書》收錄,民國初期曾被教育部部長葉楚傖編進國文教科書,為中學生必讀書目。可惜現今的課本也好,《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也罷,都沒有選入此詩。
  • ​《唐詩三百首》講讀會及古詩詞音樂朗誦會在深圳少兒圖書館舉辦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17日訊(記者 陳彬 通訊員 楊婷姻)近日,「福田區第四屆文學精品有聲閱讀藝術節」之《唐詩三百首》講讀會及古詩詞音樂朗誦會在深圳少兒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廳成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共福田區委宣傳部、深圳少兒圖書館共同主辦,深圳市壹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承辦
  • 最美十首讀書詩詞:唯有書香最醉人
    讀書,可以獲知人類最精華的智慧;讀書,可以足不出戶便體驗別樣的人生;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讀書,可以將生活中的寂寞換成享受;讀書,實乃天下第一好事。《移居二首·其一》【晉代】陶淵明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 今日讀經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 翁森
    【太27:32】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太27:59】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太27:60】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太27:61】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
  • 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
    四時讀書樂 春 元·翁森 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 從古人讀書之樂中領略讀書之美,實現「書香中國,全面小康」
    元代宋末元初教育家、詩人翁森的《四時讀書樂》更是認為一年四季都是讀書的時節,詩人將春夏秋冬的四季景物與讀書的樂趣完全融合,宣傳了人們要勤奮讀書,也渲染了讀書的高雅和樂趣。四時讀書樂·春山光拂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
  • 說沒有時間讀書,其實只是一個藉口
    古今中外,許多有識之士對讀書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關於書和讀書的名言諺語舉不勝舉。西漢文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增廣賢文》有言: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北宋大文豪蘇軾年輕時為了激勵自己,立下宏願: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
  • 20首讀書詩詞,一首詩一個心得,讀懂受益無窮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讀書的民族。蘇軾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關於讀書,先賢們留下許多詩作,其中,有關於讀書的方法,有關於讀書的心得,如果我們認真習學,將受益匪淺。讀書貴在一個「勤」字,學習要趁早,莫要到老了後悔。《冬夜讀書示子聿》宋·陸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 少年正是讀書時!16首勸學勵志古詩詞,警醒不努力學習的孩子!
    孩子,不喜歡讀書的理由,可能有成千上萬種。「我不喜歡讀書,讀書太苦了!」「我不想讀書,我只想玩遊戲!」「我沒必要讀書,我家很有錢!」「我家太窮了,讀書也沒用!」「我不能讀書,我一讀書身體就不舒服!」「我想要自由,才不願意讀書!」可是啊,年少的時候,無論是因為什麼理由,不去好好讀書,等到長大之後都會後悔,因為唯有讀書才能讓我們度過充實幸福自由的一生。
  • 林少波:你不負韶光,韶光未必等得了你
    轉自:新浪微讀書,ID:sinaweidushu作者:林少波  「我們都已經長大,好多夢正要飛……」2010年央視春晚上重新聯袂演出的
  • 韶光易逝,一場秋雨一場寒,人生不過是短短幾個春秋
    韶光易逝,一場秋雨一場寒,人生不過是短短幾個春秋文/墨筆畫情親筆原創/抄襲必究人生幾何,僅僅是一場秋雨過去,就是一載寒冬,生命的痕跡往往被那場秋雨衝刷得乾乾淨淨。當清風吹過的時候,我遇見了最美好的東西,那是芳華,也是幽夢。
  • 荷花詩詞千千萬,唯有蘇軾解花語,4首蘇軾唯美的荷花古詩詞
    自古以來,描寫荷花的古詩詞就非常的多。漢代的《涉江採芙蓉》想採了荷花送給自己的心上人「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荷花寄託了相思之情。今天我們從眾多的古詩詞當中,選了4首宋代詩人蘇軾帶有荷花的古詩詞,從「蓮葉如小錢」到荷花開敗,結為蓮蓬都寫到了。《阮郎歸·初夏》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初入弦。
  • 人生中最「孤獨」的5首古詩詞: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
    其實想想人生不過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作家林採宜說:「生命之旅從來就是一段孤獨的前往。」 在你的心裡孤獨又是怎樣的呢?我想在下面這些名人的古詩詞中我們可以找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