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作為編劇還是導演,查理·考夫曼都是一個不能忽略的獨特存在,這不是說他拓展了藝術的邊界,或者對人類一以貫之的孤獨主題有了某種截然不同的震撼看法,而是在某種說不清道不明中,考夫曼的闡釋與呈現往往能夠緊緊地拉拽我們,將我們往更深處沉去。
查理·考夫曼
由於上周包場活動,我們暫停了一次電影之夜。常來觀影的朋友們發消息說:沒有電影的周三,總覺得少了什麼。帶著逃離日常的使命感,Keep it quiet周三電影之夜回歸,我們將在花園放映查理·考夫曼的一部動畫電影--《失常》。
這是電影推薦人接龍遊戲的第七期,由上次電影沙龍主人胡佳敏邀請,本期客座電影沙龍主人——郝雪妍。
郝雪妍,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廣播電視編導mfa, 留學遊轉於多個國家,擁有多重身份:獨立影像工作者、合成器實驗音樂人,野生攝影師。
擅於透過不同視角,賦予作品多元化的影像形式呈現,探究影像和聲音之間的關係,專注於心理成長議題方面的表達。
實驗短片作品《naTure》
攝影作品:
本周電影關鍵詞:人類永恆困境、沉默與孤獨
郝雪妍推薦影片《失常》Anomalisa 2015
Directed by Charlie Kaufman
用定格動畫方式,直面當代人精神危機,成人動畫,少兒勿入。稀鬆日常中的詭秘異想,臉頰如面具般掉落那一刻,整個世界是失語的。
以下是雪妍發來的推薦理由:
上映於2015年的定格動畫《失常》距離考夫曼的氣勢恢宏的《紐約提喻法》(2008,死亡)已經過去了整整七年,考夫曼的核心主題仍舊是孤獨,而且還選取了被普遍認為是人最為孤獨的中年階段予以呈現,但《失常》更靠近的並非孤獨之極致的《紐約提喻法》,而是其成名作《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1998,視覺),看似簡約的《失常》當然不是前作的無聊重複,而是在諸如《人性》(2001,社會)、《暖暖內含光》(2004,記憶)之後,以聲音以及作為聲音表現形式的對話再次切進孤獨這一宏大主題,對這一主題進行另一層次的發掘與拓寬。
在《失常》聒噪的聲音和定格的延宕及不連續中,考夫曼巧妙地將藝術作品中「人的孤獨感從而何來」「孤獨是否有解決的可能」等等習以為常的主題替換為了話語,影片也給了聲音足夠多的暗示,計程車司機的喋喋不休、舊日戀人的重聚、以男聲表現的女性角色、外遇中的愛與身體的碰撞等等諸如此類設置與日常細節——人作為行走的動物,但行為需要語言,就像人生離不開回憶,但語言不是對行動進行解釋,而是語言完成了動作——考夫曼藉此提出的問題是:話語是否是解決孤獨的途徑,以及什麼是真正有效對話?
考夫曼的答案是什麼?尤其是在以聲音起問並以聲音作答的《失常》中,他的答案是什麼?當考夫曼讓主角在酒店的房間中喊出「上帝,還有『其他人』」時,他再次給了我們所熟知的那個答案,事實上人除了唯我地獄外也不可能其他的答案: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而且是一座行將沉沒的孤島。
人造了那麼多的語詞,每天說那麼多的話,最後卻只能沉默。但正是在沉默與孤獨中,考夫曼卻恰恰能每每以其作品慰藉著我們,所以如果我們不那麼吝嗇,我們可以將恰如其分地將考夫曼稱作為天才。
本周三晚上8:30,在Keep it quiet,和我們一起荒唐、好玩,不孤獨!
祝七夕快樂!
8/26 Wed. 周三晚
20:30-22:00 電影放映
《失常》Anomalisa 2015
上海市永福路200號
Keep it quiet 密訓酒吧
60rmb,含一杯酒水
請參加看電影的朋友提前十五分鐘到場
*座位有限,請添加微信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