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曾有兩個水泥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合肥水泥廠
○合肥大興水泥廠的產品
1958年建成的合肥水泥廠,結束了合肥無水泥生產的歷史; 1976年建成的合肥大興水泥廠,則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強勢發展……作為國民基礎建設的重要物資,這兩個位於合肥東門的水泥企業,為合肥的城市建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開創了合肥生產水泥的歷史
雖然說合肥水泥廠是1958年建設的,但其實在四年前,合肥水泥製品生產就開始了。1954年合肥水泥製品廠建成,只不過那時基本是手工操作,主要產品為無筋涵管、窨井蓋及混凝土等。
正是在這個廠的基礎上,1958年合肥市政府投資53萬多元在明光路137號籌建合肥水泥廠。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還很困難的時候,國家能夠投資這麼多錢來建水泥廠,足見當時水泥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合肥水泥廠的一些老工人不無感慨地說。
而這也和當時的國情是相符的。1953年,我國步入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了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發展,保證國家基本建設的需要,我國高度重視水泥建設,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建設了多個水泥廠。數據表明,到1957年我國水泥產量達686萬噸,比1952年增長了140%。合肥水泥廠就此「應運而生」。據檔案記載,合肥水泥廠建廠初期採用人工攪拌、手搓成球、牛馬拉碾等土辦法生產水泥,是安徽省水泥廠中最早用土法生產水泥的企業。
1960年,合肥水泥廠的製作工藝改成了更為先進的「兩磨一燒」,即生料粉磨、熟料煅燒、水泥粉磨。而這種工藝在當時是國家大力提倡和推廣的,因為這種方法具有能耗低、用電少、不用硫酸和可利用中低品位磷礦的優點。但一波三折,正在職工加大幹勁的時候,1962年合肥水泥廠又停產了,人員下放。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經過幾年的建設和重視,我國的水泥工業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水泥生產能力達到1100萬噸。而且在學習借鑑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我國還開發研製了國產水泥製造設備,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但接踵而來是三年困難時期,加上水泥產能的不斷增加,1961年,我國開始在水泥行業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基本建設項目進行了壓縮,停建、緩建了一批項目。所以,合肥水泥停產了,但好在第二年就恢復了少量水泥生產。
水泥供不應求
作為國家建設最基本的物資,水泥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合肥水泥廠一直在對技術進行改造和創新,以期提高產量和質量。例如,在1964年對水泥生產的粉磨,煅燒,烘乾三個工段進行改造,更新部分老設備;在1972年又建成4座容量500噸熟料庫,完善了熟料運輸工藝線,大大提高了水泥的年產量。應該說,在當時國家統配水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合肥水泥廠生產的水泥為我國城鄉基礎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當時,國家大規模的基本建設急需水泥,市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針對全國水泥工業的問題,1978年國務院批轉了國家計委《關於加速發展水泥工業的報告》,追加了對水泥工業基本建設投資,並在新成立的建築材料工業部專門內設了水泥局,隨後全國各地相繼成立建築材料工業局,加強了對包括水泥在內建材工業發展的領導。
○合肥大興水泥廠廠景
○合肥水泥廠所獲的部分榮譽
○合肥水泥廠生產的石膏裝飾板
但即使是這樣,水泥依然是供不應求。「我們不僅『三班倒』歇人不歇機器,而且時常還加班加點開足馬力。但來廠裡買水泥的車隊每天還是排起了『長龍』;因為我們廠離火車站和汽車站都不遠,交通也方便,所以好多人為了搞到幾十噸水泥,不惜跑了好多趟,甚至拿著領導的條子來要。」說起當年產品的紅火,不少老工人至今回憶起來還是充滿了自豪。
這樣「搶手」的產品自然給合肥水泥廠贏得了不少榮譽,這個廠不僅多次被評為安徽省小水泥質量先進單位,而且在1984、1985兩年連續獲得安徽省及合肥市最佳經濟效益和文明單位稱號。這在當時的企業中是不多見的。
水泥廠有專門的碼頭
其實,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合肥東部除了合肥水泥廠外,還有一家水泥廠也很紅火,那就是合肥大興水泥廠。
大興水泥廠位於東郊大興集,是一家鄉鎮企業,隸屬於當時的郊區鄉鎮企業局。1976年,合肥大興水泥廠建成投產,一開始有職工100餘名,主要產品是利用礦渣、電石灰、煤渣生產的無熟料水泥、礦渣砌塊和水泥瓦等產品。應該說,大興水泥廠的建設正趕上了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大規模基本建設急需水泥的大好時機,但由於當時鄉鎮企業剛剛起步,加上企業內部管理不善等,使得大興水泥廠建廠初期經濟效益並不是很好。
到了上世紀80年代,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一些調動職工積極性的經濟責任制的形式在全市開始試行,大興水泥廠對三個水泥生產車間實行經濟承包試點,和承包人籤下「軍令狀」,獎罰分明; 並且對技術人員和重點崗位的操作工進行業務考核、通過培訓,造就了一支技術骨幹隊伍。通過這一系列措施,1985年,大興水泥廠的產量超計劃10%,出廠合格率達100%,產品也被評為安徽省鄉鎮企業優質產品。
而1985年後也是我國水泥工業又一蓬勃發展期,這一階段國民經濟高速發展,水泥供求關係矛盾再次突出,但國家缺乏資金投入,在此情況下,包括鄉鎮企業的各種地方水泥生產企業異軍突起,立窯得到爆發性的發展。有數據表明,到1995年的10年間全國水泥產量增長了32996萬噸,達到了47591萬噸,完全滿足了市場需求。因此,這一時間的大興水泥廠發展如虎添翼,作為我國水泥工業經濟主體中的一分子,對國民經濟發展貢獻不小。
我們可以從兩個細節中看出大興水泥廠當時的強大,一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廠就通過自籌和地方集資等方式,一次性投資1300萬元對老生產線進行擴建。1300萬元,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資金。二是因為大興水泥廠在巢湖邊上,為了運輸的方便,廠裡有一個水泥專運碼頭,現在還有不少當地老人記得那個碼頭,一旦水泥裝好船向外運輸時,那場面真是車水馬龍,非常壯觀。
眾所周知,作為國民經濟中基礎建設的重要物資,水泥一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所以國家才多次在關鍵時刻大力發展水泥產業。1973年,省建水泥製品廠的合肥中轉庫的建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據檔案記載,1975年10 月,國家首批分配給安徽省的6輛K15型鐵路散裝水泥貨車到達安徽,當年就從合肥水泥廠和大興水泥廠等企業向中轉庫運送散裝水泥,開創安徽省運送散裝水泥的歷史。而到了1987年,我省各地、市先後正式成立了推廣散裝水泥機構,在縣內主要集鎮設散裝銷售庫,建立散裝水泥農村供應網點,便利農民購置,使地方小水泥的散裝工作得到很大推進。數據表明,1988年全省小水泥的散裝量已上升到20萬噸以上,而這其中,合肥水泥廠和大興水泥廠的產品佔了不小的比例。
所以我們說,合肥水泥廠和大興水泥廠這兩個合肥東門的水泥企業,為合肥的城市建設和發展真正是起到了「添磚加瓦」的重要作用。 □程堂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