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9日訊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人類比任何時候更需要加強合作,共克時艱。在青島,有位中文名字叫狄沛的德國人,正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客觀講述,向德語讀者介紹中國抗擊疫情的感人故事與寶貴經驗。
來青島三年,德國人狄沛已經把自己當成了這裡的一名普通老百姓。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他的生活也早已回歸正常。但提起山東組織全省力量,用五天時間免費為1100萬青島市民進行核酸檢測的驚人效率,他依然感到很震撼。狄沛告訴記者, 如果一個地方出現什麼感染,中國政府和地方政府馬上會採取措施,但在歐洲就不可以。
作為一位地道的中國通,2006年,狄沛是被一家德國雜誌派駐北京,從此就在中國定居下來。2018年,中德兩國政府合作項目——青島中德生態園聘請狄沛創辦《致遠》雜誌,每個季度一期,在中德兩國同時出版,介紹中國、尤其是山東的經濟人文故事。在狄沛看來,中國的成就故事不少,但在國外講述這些成就的故事的人比較少,所以他希望通過這本雜誌,能談更多的在中國有成就的故事,給中國國外的世界,介紹一個實事求是的中國。講述真實客觀的中國故事,這也真正貼合了德語讀者的訴求。青島德國企業中心總經理柯雪婷說:「現在世界上很多媒體都喜歡最熱鬧、最緊張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但是對我來說,我需要一些事實,我需要一些我可以相信的。」
作為山東對外開放的橋頭堡,青島擴大開放的步伐沒有因為疫情而停止,中德國際客廳依然堅持為兩國各級政府和企業間的溝通提供服務。當兩國開通「快捷通道」,1635位德國人乘坐包機返回青島工作的時候,國際客廳工作人員和他們一起隔離,全程提供幫助。年輕媽媽胡筠按照規定可以不參加,但她卻主動加入進來。中德國際客廳招商經理胡筠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每個中國人都是在儘自己所能投身到抗擊疫情當中,保護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保護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國家。自從知道胡筠的決定,狄沛就很想讓讀者們認識她,並且決定會輪流介紹每位中國同事。
要講溫暖的故事,更要澄清質疑、展示真相。在中國疫情最嚴峻的時刻,有國外媒體報導,會有大量外企搬離中國。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從年初到現在,狄沛走進一家又一家外資企業,實地調查。企業家們告訴狄沛,儘管疫情對企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但山東針對外資企業的復工復產迅速出臺一系列措施,各級政府也為他們提供了精準有效的幫助。萊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島)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成滿就向狄沛介紹,政府和他們一直保持著最緊密的溝通,這讓他們很感激。儘管今年全球經濟陷入萎縮,但青島的外資企業卻普遍實現產值逆勢增長,企業家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辛北爾康普(青島)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博米爾阿弗拉莫夫向狄沛介紹,明年他們將建設第三期廠房,繼續擴大生產規模。經過調查,狄沛發現,中國在今年仍然保持經濟增長,外資企業仍然選擇留在了中國。
就這樣,德國人狄沛用自己的所見所聞,把中國的抗疫經驗和成果傳播出去。狄沛說:「 我們在歐洲應該看一下,按照我們的條件引用中國的經驗,因為這個疫情是全球的疫情,不是一個國家的疫情,所以大家都要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互相要尊重,這樣就可以發展很好的關係,為此我做一個很小的一個貢獻。」
閃電新聞記者 逯興舉 張銘偉 青島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