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有兒女」志願者協會的一員,我參加「1+1溫暖成長計劃」活動時,有幸與小劉同學遇上了。
冥冥之中註定的緣份有時就是這麼奇妙,在一大串陌生的名單中,我一眼就相中了只有7歲的小劉,看著有關小劉簡單的個人介紹,腦海中想像過好多種他的模樣和性格,是活潑調皮、是內向拘謹、亦或是沉默寡言……
直到第一次和「家有兒女」的幾位志願者上門探望他,才看到小劉本尊,竟然和我想像中的模樣相差不多。
7歲的小劉今年剛上一年級,長得斯文秀氣,皮膚白淨,五官端正,性格有些內向靦腆,話語不多。因為爺爺奶奶和父親已去世,母親無生活自理能力,所以小劉在父親去世後一直跟著姑姑身邊生活。
初次見面,聽完小劉姑姑對小劉的生活和學習情況介紹後,我對他有了一個大致了解,知道小劉雖然不善於表達,但是他的模仿和動手能力很強,是一個實幹家。
第一次和小劉見面後,我在想一個問題:我能夠提供他什麼力所能及的幫助呢?我女兒已經上高中了,由於以往自己一些錯誤的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親子關係並不是很融洽。如果時光倒流可以回到女兒7歲的階段,我一定會換一種方式與女兒愉快相處,和她共同進步。小劉的出現正好彌補了我的這個遺憾,也給了我第二次成長和做個好媽媽的實踐機會。
隨著我們每周不定期的通話和視頻聊天,我和小劉之間從開始的陌生到漸漸熟絡了起來,有時候小劉會主動的用姑姑的手機發語音給我,用他那特有的清脆嗓音興奮的告訴我「阿姨,我周末作業已經提前完成了;阿姨,我今天被老師表揚了;阿姨,我早上搭了挖土機和小飛機模型,拍給你看看」。每次聽到他的語音,看到他給我展示的勞動成果,我都會傻笑一陣,那是一種被人信任的開心。
在和姑姑幾次交流中了解到,小劉同學對自己信心不足,自信心需要被激發。當我視頻中看到小劉將書桌整理得很乾淨,或者他積木搭了很有創意時,我會有意識地放大他的優點,將他做的好的方面用文字形式發給劉姑姑;或者找一些好習慣、好品質方面的小故事發給他,讓姑姑有空時讀給他聽,多強化他的優點,相信被肯定和鼓勵多了,他的志氣就能被激發出來的。
我改掉了我之前喜歡打擊和抱怨女兒的不好的思維方式和做法,讓優點在小劉同學的內心生根發芽,內化成為他的一種好習慣,習慣成自然後,他就會蛻變成一個陽光自信的小男孩了。
現在的小劉和我每周保持著親切互動,有時還會主動聯繫我。第二次我們去看望他時,他已經可以隔老遠的就大聲喊我朱阿姨了,對於一個內向的小男生來說,這個舉動已經是一個大進步了。
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我的小劉同學會是一個陽光、積極、樂觀向上的小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