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在雲南省通海縣興蒙蒙古族鄉認識了生活在高原上的蒙古人。
公元1253年,其祖上隨忽必烈平定雲南大理國後,因需鎮守曲陀關而落籍雲南通海縣。在760多年的時光流轉中,興蒙鄉的蒙古人在與以前截然不同的南方民族文化體系中生存下來,既保留著祖先的傳統,同時也兼容並包,不斷吸納著雲南當地兄弟民族的文化精華。
他們經歷了從牧民到漁民再到農民的轉變,製作出了區別於傳統蒙古族服飾的「三疊水」服飾。一疊水、二疊水、三疊水,統稱「三疊水」,代表了人生成長的三個階段。
不僅是服裝,他們還有了自己獨有的語言——喀卓語。這種語言是由部分北方蒙古語、興蒙地方語、土著語和漢語合為一體的獨特語言,是一種世界上唯有雲南省通海縣興蒙鄉蒙古族同胞之間通用的語言。
▲從建水往省城昆明駕車到通海方向,有這麼一條公路,劃分了兩個村。左邊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下回村,右邊是興蒙蒙古族鄉,也是雲南省境內蒙古族的唯一聚居地。
▲在鄉政府門前,有一塊蒙古族人入滇750年的飛馬紀念碑。
▲由於時代的變遷,走遍興蒙鄉,最具代表性的蒙古族建築唯有學校的這幾個水泥蒙古包。
興蒙鄉的建築特點大體上沿續了中國西南清朝時期傳統古建築格調,以「一顆印」土木結構青瓦房為主,用內斂的方式融入了蒙古特色,比如門頭木雕、柱腳石雕、牆體繪畫等。
興蒙鄉蒙古族還衍變出了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如「憶祖節」。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男女老少都要會聚到「三聖宮」祭祖,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儀式,追述蒙古族落籍通海的歷史,這種懷念祖先的方式代代傳承。
七百多年來,雖然有很多文化習俗的變遷,但這些生活在高原上的蒙古人,一直沒有被改變的是他們那誠實待人、熱情好客、個性豪放的民族特性。
▲透過中式房屋的天空,看到外邊的現代房屋。
▲一村民家大門前。
▲一農戶家的小院落,三光一照壁。
▲蒙古族農戶家中,兄妹邊看電視邊吃飯。適齡兒童平等享有國家統一的九年義務教育機會。
▲空巢是現代農村的特點,一退休老人在家門口烤火曬太陽。
▲快過年了,在新房門前貼對聯的一家子。
▲一位守護著年久失修房屋的老人。
▲蒙古文春節對聯。
▲身挑藍子及水桶,準備到田間勞動的婦女。
▲能切實感受到從草原到高原,這一巨大變化的區域。
▲高原上的蒙古族人用辛勤地勞動,為自己換來幸福的生活。
▲雖然沒有草原的寬廣,但卻有寬大的胸懷,每一份勞動的獲得都是幸福的。
▲勞動歸來的人們在小攤上吃起「涼響午」。
▲在都元帥阿喇貼木耳的倡導下建的「三教寺」,是明嘉靖年間重建的,集是一座儒教、道教、佛教為一體的大寺院。
▲準備到寺院內念經的婦女。
▲三教寺內念經的蒙古族婦女。
▲寺內的老院落,每年都會在這裡舉辦興蒙蒙古族的節日。
▲花橋橋頭亭子,村民愛在這裡喝茶納涼。
▲村民在自家門前一邊帶孫子一邊撿菜,準備把青菜做成醃茶。
▲練習摔跤的蒙古族人。
▲村間道路上,手推小車回家的婦女。
▲過年了,到鎮上趕集的夫妻。
納建忠
雲南省箇舊市第十一中學高級物理教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雲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攝影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攝影網籤約攝影師,《雲南日報》籤約攝影師。
1984年開始學習攝影,先後在《中國攝影報》《國家人文地理》、《雲南畫報》《山東畫報》等媒體發表作品;
2009年08月,作品《沙甸民族風情》參加大理國際攝影展及第八屆中國攝影藝術節邀請展;
2009年06月,編著《紅河回民風情》一書,成為第一本記錄雲南紅河回族的畫冊作者;
2013年09月,作品《沙甸風光風》專題參加第13屆平遙國際攝影展;
2014年9月,全國十位少數民族攝影家《我拍我的民族·沙甸回族》北京·貴州等地展出;
2014年12月,《沙甸大清真寺》《長橋之戀》入展中國延邊第五屆國際攝影文化周;
2015年1月,被個舊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箇舊市德藝雙馨攝影家;
2015年1月,作品《沙甸大清真寺》在中國雲南羅平國際攝影節展出;
2015年4月,被評為首屆全國少數民族20名攝影家,並參加北京作品展;
2015年8月,《沙甸女人》專題受邀參加大理國際影會;
2016年4月,《沙甸女人》大理博物館展出。
專著:
2013年11月,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視覺沙甸》;
2014年05月,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出版《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