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被世人稱作詩仙,但他自稱酒仙,詠酒詩篇特別能表現李白的藝術個性,《將進酒》是詠酒詩中的代表作。
很多人把這裡的「將」讀作jiāng,是錯誤的,「將」在這裡應該讀qiāng,是請的意思。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曲調,就是勸酒歌。古詞有雲「將進酒,乘大白」,表達的就是飲酒放歌時的情感,當然這個「大白」不是「太白」。
李白的《將進酒》,是詩人在外漫遊,與友人相會聚飲時所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詩篇發端即兩組排比長句,天水高風撲面襲來。朋友啊,你看那滔滔黃河之水就好像從天上奔流而下一樣,向東流進大海就再也不會回來;朋友啊,你有沒有在高堂中對著鏡子端詳自己,那滿頭的白髮有沒有讓你悲嘆時光的飛逝,早晨還是縷縷青絲到晚上竟成為根根白髮。比興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於韶華易逝,人生短促,時光一去而不復返的感慨,又以黃河的偉大永恆反襯生命的渺小脆弱。讀詩至此,任誰都不免暗生悲感。但詩仙超凡脫俗,自然不會就此沉淪,而是輕鬆「逆轉」,由「悲」生「歡」。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這句詩的意思是人一定要在得意的時候盡情地享受快樂,不要讓華貴的酒杯空對天上的明月。這樣的人生態度,從表面上看就是「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的思想。其實縱觀李白的一生,他從未真正「得意」過,詩仙非凡的才華始終沒能撐起他的野心。李白是有大志向的,但他沒有實現理想的機會。李白說要在有限的年華裡快樂地生活,其實是告誡大家把握好人生的機遇,不要左顧右盼患得患失,瞻前顧後猶豫不決,要灑脫,要豪放,順意的時候就要盡情暢快地揮舞人生。
「天生我材必有用」,既然上天賦予了我出眾的才華,那麼一定會給我施展才華的機會。這是何等的自信!這種自信令人擊節讚嘆。此前的貌似「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在這裡得以澄清,原來「得意」並非簡單的自我安慰似的滿足,而是樂觀熱忱的希冀,是對不遇之才被用於世的積極謀取,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的期待,是「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展望。
「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這不是凡夫俗子的「金錢萬能」,也不是風流雅士的「視金錢如糞土」,而是真正的駕馭金錢又不為金錢所驅使。散盡千金的豪舉,其實是深藏在骨子裡的豪情。
豪情盈懷,理想在望,信仰於心的人,在與朋友歡聚的宴會上自然不會是幾斤牛肉、幾壺好酒的簡單粗獷,而是「烹羊宰牛且為樂」的奢侈豪放。
「會須一飲三百杯」,東漢鄭玄曾連飲三百杯而不醉,酒仙化用這個典故,是要與朋友們暢快淋漓地豪飲,不醉不歸。朋友相逢的喜悅興奮,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未曾絲毫著墨,但卻躍然紙上。
「岑夫子, 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吃好喝好啊,老岑,別放筷子啊,丹丘,端起杯子來!」從這裡開始進入勸酒的高潮了。岑夫子,即岑勳;丹丘生,即元丹丘,都是李白的至交好友。有細心統計者稱岑勳元丹丘在李白詩中出現的次數遠超李白另一位至交好友——一生以李白為偶像的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足見李白與岑、元二人的情誼之深。不得不說的是,在唐代直呼人名姓是不禮貌也不合理法的事情,但李白卻在觥籌交錯之間,酒酣耳熱之時大呼朋友姓名,而且寫進詩裡,可見詩仙在朋友面前無拘無束的真性情,而對李白有著真摯友情的兩位朋友享受著知交相陪的歡樂,只求縱情暢飲,哪會為世俗煩惱所累,計較束縛性情的理法道德?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有文化的人勸酒都非常的與眾不同,讓人喝酒是要給人唱歌的。這歌可不是什麼流行歌曲,而是詩仙為生逢知己,酒逢對手的即興高歌。這種歌,是要側耳傾聽的。這句詩是全詩的轉折之句,將詩歌的重點從對暢飲之事的敘述轉移到對人生態度的思考上來。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代王公貴族、富貴人家宴會時要鳴鐘列鼎,要把食物做的精美如玉,以彰顯權力與高貴。「鐘鼓饌玉」在這裡指代功名利祿。整句的意思是多少人拼盡一生想要獲得的功成名就、榮華富貴,在我看來微不足道,沒有什麼值得稀罕的。我寧願在這裡與二位朋友開懷暢飲,沉醉在這樣美好的時光裡永不醒來。有人說,這是李白對功名利祿的淡薄,對朋友情誼的珍重,其實這更是詩仙對自身才華的狂傲,對世態人心的憤激。李白「自言管葛竟誰許」,就是自比管仲諸葛亮,理應飛黃騰達,位至卿相。當然,像李白這種清高的人,謀求加官進爵不是為了財富與享受,而是渴望才華被認可,英雄有用武之地,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可以實現。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在李白心目中,古往今來那些所謂聖人賢士到了後世都湮沒無聞,而那些淡薄名利的好酒善飲的閒人隱士則會在青史上留下美好的名聲。李白這裡所說的聖賢,是那些一生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他們確實取得了世俗之人眼中不斐的成就,甚至可能名噪一時,是一個時代的翹楚,可是在百年之後卻沒有留下什麼讓後人稱道的功績。而那些淡泊名利醉情詩酒的閒人,因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屑於功名的爭鬥反倒成為後人心目中敬佩讚嘆的偶像。李白心中留名千古的飲者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陳王——三國曹操的兒子曹植——是李白心中的飲者。曹植在與曹丕的爭儲中失敗,因為七步成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沒有被殺掉。曹植在曹睿時期也始終被猜忌排擠。鬱郁不得志的曹植,只有在與賓客朋友的宴會上通過酒和詩文表達自己的志向和憤慨,正如他在《名都篇》中的寫的那樣「歸來宴平樂,美酒鬥十千。」曹植大宴賓朋的氣度,鬥酒恣歡的豁達,盡興高歌的形象深得李白之心,引得李白追求和效仿。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詩仙正與朋友開懷暢飲,縱情高歌,講曹植宴會的故事呢,酒館老闆突然跑過來說:「客官,你的酒錢不夠了。」這真的是大煞風景啊。但李白是酒仙啊,酒仙的飯局怎麼能被錢所困?李白直接了當的回答:「老闆啊,你看,天空飄來五個字,錢都不是事。你不要來打擾我們的雅興,我們還沒喝夠呢,你只管拿酒過來。」應該說這是酒宴上的一個小插曲,但李白豪爽的回答把他豪邁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也為下一句,全詩的升華做好了鋪墊。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和酒館老闆說「錢都不是事」可不是信口開河,酒仙的宴會是要真金白銀的。於是李白繼續說道:「我的馬是寶馬,我的裘袍也價值千金,都拿去換酒吧。現在,我只想和我的朋友們盡情暢飲,忘卻心中所有的憂愁和煩惱。」這些話,是詩仙說給酒館老闆聽的,也是說給朋友聽的,同時也是說給詩仙自己聽的。這些話,完美詮釋了詩仙豪邁的性格和樂觀灑脫的人生態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但五音繁會,鏗鏘悅耳,韻律優美,句型參差錯落。詩中儘是誇張,但感情真摯,不空洞浮誇。詩作語言磅礴,氣度超卓,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具有震碩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詩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歸結於「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恰如《唐詩別裁》所云,這「才是謫仙人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