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雨果《悲慘世界》,而是法國的悲慘巴黎,震撼直擊人心

2020-08-28 電影發燒圈



世上既沒有莠草,也沒有壞人,只有外行的莊稼漢。

-----《悲慘世界


只為碎片化時間的您,用心分享一部好電影,大家好我是樹,今天要為您分享的電影是法國導演拉吉·利的《悲慘世界》。

最近我們國內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歐美國家卻慌了陣腳,疫情蔓延愈演愈烈,美國確診病例甚至已經突破152萬,這樣的數據實在是觸目驚心,於是不少海外留學生選擇踏上歸途,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感慨道:原來國外的空氣也沒有那麼甜!

出國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美好。曾經手持綠卡是多少人的夢想,出國留學似乎也成為一種給履歷鍍金的方式。

然而看完《悲慘世界》這部電影之後,你就會知道隱藏在所謂自由繁榮的資本主義國家背後的種種暴力,也會明白中國和平法治社會秩序的來之不易。

一、《悲慘世界》裡法國巴黎樣子

法國巴黎在你的印象裡是什麼樣子的?是香榭麗舍、楓丹白露;是柔波蕩漾的塞納河畔、燈火輝煌的艾菲爾鐵塔;是愛馬仕、香奈兒的故鄉;是空氣裡都瀰漫著優雅浪漫氣息的夢寐以求想去的城市。

可在這部電影裡呈現給觀眾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巴黎,一個種族歧視、充滿暴力的悲慘世界。

片名《悲慘世界》可能會讓不少人聯想到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作品,據說導演最開始的想法確實是改編小說,但最後還是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僅僅保留了名字。這位從沒有拍過長片的導演,第一次出手就能殺進坎城主競賽,這與電影本身跌宕起伏的劇情和高超的拍攝技巧等有很大的關係。

二、史蒂芬、伊薩故事

故事發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郊區。這裡民族混雜、幫派叢生、犯罪率居高不下,主人公史蒂芬就是這個地區新來的警察。入職當天,史蒂芬所處的小分隊接到了尋找馬戲團幼獅的任務,在追捕罪犯時擦槍走火,失手射傷了黑人少年伊薩。

然而這一幕卻被一架無人機記錄了下來,正義的執法者霎時間變成了戾氣十足的追殺者,無人機必須被銷毀!於是這場激烈的對峙開始了……

類似於老油條帶新人的警匪片在港片裡其實是很常見的,但中國畢竟不像法國,擁有大量的北非移民和由此產生的種族歧視問題。在法國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黑人群眾和警察之間的關係可謂是劍拔弩張。

影片前半部分從漫無目的的街頭巡邏開始,通過老油條警察的調侃和介紹,日常幽默隱現,劇情漸入佳境,也是為後面矛盾的爆發埋下伏筆;到後半部分抱團的有色人種和不斷觸發升級的暴力衝突,一個接一個的高潮引人入勝,揭示了以暴制暴這樣的惡性循環,場面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三、無人機裡悲慘世界

無人機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個觀眾的上帝視角。無人機就如同上帝般審視著芸芸萬物,沒有站在警察的立場,也沒有替黑人發聲,它是完全客觀的。

作為觀眾,我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就像是坐在無人機裡看著這個悲慘世界,無論是從上至下的權利腐朽,還是從下至上的群眾暴亂,都是真真切切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因為攝像機是不會說謊的。

航拍和手持鏡頭相穿插,展示了特殊社會環境下的各色人物群像,最後讓我們看到:暴力是如何滋養暴力,繼而引發暴亂的?

電影的結尾力度生猛,在暗黑壓抑的樓梯間,黑人男孩伊薩手持燃燒瓶,似乎要朝著警察扔下去,此時所有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雙方對峙卻到此戛然而止。

銀幕上出現了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一句話:世上既沒有莠草,也沒有壞人,只有外行的莊稼漢。電影到此結束。很難得,電影結局沒有單純陷入簡單化的好警察或壞警察的故事中,也沒有達成和解得到大團圓,但恰恰就是這個重口味的黑色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想像和回味的空間,成為了電影的點睛之筆。

導演沒有預設觀點,卻將矛盾拋的更遠,似乎它就是不得不,近乎無解又像是唯一的答案,這是一曲暴力的悲歌。

從一場世界盃的慶祝遊行開始,以一場樓梯間的暴動結束,最後引發觀眾對階級和人權的思考。電影沒有給出答案,而我們,也仍在尋找……

相關焦點

  • 重溫雨果佳作:《悲慘世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不久前,由英國導演湯姆·霍珀執導的影片《悲慘世界》榮獲第八十五屆奧斯卡三項大獎,不禁令人再次想起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和他的傳世佳作《悲慘世界》。雨果是法國民族詩人、劇作家、小說家、政論家和文藝理論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的創作活動長達60餘年,對整個19世紀的法國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 悲慘世界+一線希望+百科全書=雨果《悲慘世界》
    法國文豪維克多·雨果於1862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是一部反映了當時法國社會的史詩級繪卷,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其後十幾年的時間,故事的主線圍繞著犯了盜竊罪的苦刑犯冉阿讓的經歷展開。作者在作品中融入了對法國歷史、革命、戰爭、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的多方位思考。
  • 《悲慘世界》:一個世紀過去,這世界依然悲慘
    2018 年,法國在世界盃足球賽奪得冠軍,不論種族,均舉國歡呼,三色國旗飄揚著,眾人高唱馬賽進行曲。就在人聲鼎沸、人群激昂之時,偌大的「Les Misérables」字卡壓了上去。這是我們就算沒有看過也耳熟能詳的標題:悲慘世界。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 [法國]雨果:《悲慘世界》 2020-04-09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淺談《悲慘世界》: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與空想主義思想
    雨果在小說《悲慘世界》的序言中曾經提出了當代社會三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貧窮使男人潦倒,飢餓使女人墮落,黑暗使兒童軟弱"。這是理解小說主題的關鍵。作為一個講壇和詩人,他(雨果)像暴風一樣轟響在世界上,喚醒人心靈中所有美好的事物,他教導每個人熱愛生活、美、真理和法蘭西。
  • 以2018世界盃為序,法國再出《悲慘世界》,劇情卻比雨果原著還慘
    提起《悲慘世界》,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巨著,但是很少有人把現在的法國跟書裡描寫的法國相提並論,只有浪漫之都巴黎的美名遠播。但是今年奧斯卡和坎城電影節上衝出的一匹處女作黑馬,卻讓不少觀眾看到了法國的另一面。
  • 【一本好書】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
    在精神的眼睛看來, 人心比任何地方都更眩目,也更黑暗;精神的眼睛所注視的任何東西,也沒有人心這樣可怕,這樣複雜,這樣神秘,這樣無邊無際。有一種比海洋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弘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內心世界。
  • 法語文學翻譯家餘中先談《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是悲慘的人的世界
    1978 年,他考上北京大學法語系,進入法語文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雨果和他的小說《悲慘世界》無疑都是熠熠生輝的。《悲慘世界》最早叫《貧困》,是一個名詞,後來改為形容詞「悲慘的」。「悲慘世界」其實是指悲慘的人的世界。十幾歲:從事法語文學翻譯和研究後,您是如何一步步加深對雨果及其小說《悲慘世界》的理解的?
  • 這部《悲慘世界》,帶給觀眾一個燃燒著的巴黎
    這部《悲慘世界》不是雨果那部鴻篇巨著,而是拉吉·利的導演長片處女作和《悲慘世界》的外在聯繫,一是故事發生地是法國巴黎北郊的聖德尼省,就是當年雨果寫作《悲慘世界》的地方。還有一處就是影片最後,出現了《悲慘世界》裡的名句,「既沒有莠草,也沒有壞人,只有外行的莊稼漢。」內在的聯繫,可以簡化為兩者精神氣質的共通,它們都面臨著同一個天問:在這個錯的世界裡,誰都沒錯,那麼錯的是誰?
  • 這部《悲慘世界》和雨果沒什麼關係,卻足夠引人深思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盡人皆知。所以,當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提名名單裡出現法國導演拉吉·利拍攝的《悲慘世界》的名字時,我巴巴地想找來看,因為我太喜歡這部名著了,已經看過不下五六遍。但始終找不到這部片子的資源。兩天前,我終於找到了這部片子,但驚訝地發現,它與雨果的《悲慘世界》根本就沒多大關係。全片只有兩處提到了維克多·雨果。
  • 雨果《悲慘世界》合集(共39集)| 紅塵三曲
    轉載自| 靜謐歲月                         雨果《悲慘世界》合集(共39集)               《悲慘世界》是由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發表的一部長篇小說,其內容涵蓋了拿破崙戰爭和之後的十幾年的時間。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巴黎大學教授雅辛斯基在他所著的《法國文學史》中說:"雨果是我國唯一的一位過去和現在都能打動讀者心靈的偉大作家。"法國著名學者居斯塔夫·朗松說:"道德觀念給前幾卷造成了一種無比崇高的意境。"
  • 豆瓣8.2,法國佳片《悲慘世界》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悲慘世界》講述的是導演受2005年法國巴黎大騷亂的啟發,改編自導演同名短片,是導演拉吉·利執導的長篇處女作。電影講述的是百年前雨果撰寫《悲慘世界》巴黎郊區93省聖德尼的地方發生的一場警民衝突。
  • 2019法國高分劇情《悲慘世界》一場暴亂的誕生
    語言: 法語上映日期: 2019-05-15(坎城電影節) / 2019-11-20(法國)又名: Les misérables片長: 103分鐘IMDb連結: tt10199590剛從瑟堡來的史蒂芬,加入了巴黎93省聖德尼的「
  • 為何法國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取名《悲慘世界》?
    圖片:電影開頭即以法國首度贏得世界盃冠軍熱鬧開場,其中寓意深遠。圖片:電影開頭即以法國首度贏得世界盃冠軍熱鬧開場,其中寓意深遠。法國電影《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十強、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並勇奪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在全球各影展均有斬獲,而電影名稱和法國大文豪雨果著作《悲慘世界》同名,是導演拉德利(Ladj Ly)向雨果的致敬,更巧的是,拉德利的出生地,正是雨果埋首寫出《悲慘世界》的所在地。
  • 《悲慘世界》:悲慘的不是苦難,而是人的內心
    ——《悲慘世界》冉阿讓,《悲慘世界》裡的男主人公,因為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而被判入獄,三番四次逃跑,每次都被抓回,冉阿讓因此做了19年的苦役犯,後被假釋。在路過一個大主教家吃飯時,為了生計他又偷了一對銀器,警察抓他時,大主教說不是他偷的,而是自己送的。冉阿讓非常感動,靠著自己的努力終於成為富翁,並且樂善好施,收養了一個美麗可人的女孩珂賽特,前景可謂燦爛。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形象是怎麼來的?時代風尚的影響
    作家可以藉助自然界的「美」來對比現實世界的「醜」。雨果深受這兩個口號的影響,他在塑造巴黎形象時,注重對建築物外部形態的描繪,交代人物的命運時,時常穿插著森林、花草等意象,用來描繪自然景物的優美,是為了更強烈的反襯社會環境之惡劣。 始於 16 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同樣影響了《悲慘世界》的創作。19 世紀,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潮以聖西門、傅立葉等為代表。
  • 《悲慘世界》之前世今生
    1860年4月26日,雨果打開存放手稿的箱子,繼續被1848年二月革命打斷的小說創作。1861年6月30日上午八點半,《悲慘世界》誕生了。巴黎紙貴瘦小、活潑的比利時出版商阿爾貝·拉克魯瓦,以30萬法郎(當時價值87公斤黃金)的價碼獲得《悲慘世界》12年的獨家版權。
  •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是由讓-保羅·勒沙努瓦執導,讓·迦本、布爾維爾等主演的劇情片,拍攝於1958年。
  • 《悲慘世界》中的巴黎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其實和今天「區別」不大
    《悲慘世界》真實地再現了 19 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歷史,儘管小說人物眾多,性格各異,千差萬別,雨果卻使得人物命運與巴黎密切相關。巴黎,是芳汀愛情夢破碎的地方;是冉阿讓心靈回歸的地方;是珂賽特收穫幸福的地方;是馬呂斯成長的地方;是沙威自我意識覺醒的地方。巴黎,成為聯繫人物命運與情節的重要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