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既沒有莠草,也沒有壞人,只有外行的莊稼漢。
-----《悲慘世界》
只為碎片化時間的您,用心分享一部好電影,大家好我是樹,今天要為您分享的電影是法國導演拉吉·利的《悲慘世界》。
最近我們國內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歐美國家卻慌了陣腳,疫情蔓延愈演愈烈,美國確診病例甚至已經突破152萬,這樣的數據實在是觸目驚心,於是不少海外留學生選擇踏上歸途,回歸祖國母親的懷抱,讓我們感慨道:原來國外的空氣也沒有那麼甜!
出國之後,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美好。曾經手持綠卡是多少人的夢想,出國留學似乎也成為一種給履歷鍍金的方式。
然而看完《悲慘世界》這部電影之後,你就會知道隱藏在所謂自由繁榮的資本主義國家背後的種種暴力,也會明白中國和平法治社會秩序的來之不易。
一、《悲慘世界》裡法國巴黎樣子
法國巴黎在你的印象裡是什麼樣子的?是香榭麗舍、楓丹白露;是柔波蕩漾的塞納河畔、燈火輝煌的艾菲爾鐵塔;是愛馬仕、香奈兒的故鄉;是空氣裡都瀰漫著優雅浪漫氣息的夢寐以求想去的城市。
可在這部電影裡呈現給觀眾的卻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巴黎,一個種族歧視、充滿暴力的悲慘世界。
片名《悲慘世界》可能會讓不少人聯想到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同名作品,據說導演最開始的想法確實是改編小說,但最後還是決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僅僅保留了名字。這位從沒有拍過長片的導演,第一次出手就能殺進坎城主競賽,這與電影本身跌宕起伏的劇情和高超的拍攝技巧等有很大的關係。
二、史蒂芬、伊薩故事
故事發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郊區。這裡民族混雜、幫派叢生、犯罪率居高不下,主人公史蒂芬就是這個地區新來的警察。入職當天,史蒂芬所處的小分隊接到了尋找馬戲團幼獅的任務,在追捕罪犯時擦槍走火,失手射傷了黑人少年伊薩。
然而這一幕卻被一架無人機記錄了下來,正義的執法者霎時間變成了戾氣十足的追殺者,無人機必須被銷毀!於是這場激烈的對峙開始了……
類似於老油條帶新人的警匪片在港片裡其實是很常見的,但中國畢竟不像法國,擁有大量的北非移民和由此產生的種族歧視問題。在法國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黑人群眾和警察之間的關係可謂是劍拔弩張。
影片前半部分從漫無目的的街頭巡邏開始,通過老油條警察的調侃和介紹,日常幽默隱現,劇情漸入佳境,也是為後面矛盾的爆發埋下伏筆;到後半部分抱團的有色人種和不斷觸發升級的暴力衝突,一個接一個的高潮引人入勝,揭示了以暴制暴這樣的惡性循環,場面簡直可以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三、無人機裡悲慘世界
無人機在這部電影中的作用,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個觀眾的上帝視角。無人機就如同上帝般審視著芸芸萬物,沒有站在警察的立場,也沒有替黑人發聲,它是完全客觀的。
作為觀眾,我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就像是坐在無人機裡看著這個悲慘世界,無論是從上至下的權利腐朽,還是從下至上的群眾暴亂,都是真真切切的呈現在觀眾眼前,因為攝像機是不會說謊的。
航拍和手持鏡頭相穿插,展示了特殊社會環境下的各色人物群像,最後讓我們看到:暴力是如何滋養暴力,繼而引發暴亂的?
電影的結尾力度生猛,在暗黑壓抑的樓梯間,黑人男孩伊薩手持燃燒瓶,似乎要朝著警察扔下去,此時所有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雙方對峙卻到此戛然而止。
銀幕上出現了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一句話:世上既沒有莠草,也沒有壞人,只有外行的莊稼漢。電影到此結束。很難得,電影結局沒有單純陷入簡單化的好警察或壞警察的故事中,也沒有達成和解得到大團圓,但恰恰就是這個重口味的黑色結局留給觀眾無限想像和回味的空間,成為了電影的點睛之筆。
導演沒有預設觀點,卻將矛盾拋的更遠,似乎它就是不得不,近乎無解又像是唯一的答案,這是一曲暴力的悲歌。
從一場世界盃的慶祝遊行開始,以一場樓梯間的暴動結束,最後引發觀眾對階級和人權的思考。電影沒有給出答案,而我們,也仍在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