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第二阿累
這是讀娛專訪的第148位人物報導
摘要:都說「演唱會」商業模式千篇一律,但他們從實踐到戰略,突破思維壁壘,成為娛樂和營銷圈的新貴。
2015年11月21日,馮小剛興致勃勃在《老炮兒》演唱會上演出《愛的代價》,並一槍三響:一響《老炮兒》IP,二響娛樂新模式,三響娛樂新公司——一手《老炮兒》演唱會的亞洲星光娛樂公司(以下簡稱亞洲星光)憑此一舉成名,「影唱聯動」更是開啟娛樂行業新模式。
這是亞洲星光2014年到2015年,兩年間上百場演唱會積累經驗後的一次成功轉型,而對於這次轉型,其CEO馬樂認為是快速發展中的另闢蹊徑。
亞洲星光也因此頻頻獲得資本青睞
--Pre-A輪:2016年4月完成融資,由華誼副董事長王中磊、時尚集團總裁蘇芒、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王川、恆信鑽石董事長李厚霖及娛樂工場創始人張巍、樂搏資本創始人楊寧作為新股東加盟;
--A輪融資:2016年12月完成,由合潤傳媒戰略投資;
--B輪融資:今日(10月31日)完成數千萬融資,由君聯資本領投,自然人羅海強跟投(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
「影唱聯動」帶來的還不僅如此,在進入2016年,亞洲星光娛樂開始把「聯動」效能價值擴大化,在打造出「OFO青睞演唱會」「IDO致青春」等經典案例的同時,「品唱聯動」「電唱聯動」「遊唱聯動」伴隨浮出水面,到最後,更是遞進式升級為「X+唱」聯動模式。
這種模式,馬樂用「樣板間」文化概括了亞洲星光在升級上取得的成功:「嘗試打造不同風格的樣板間,能塑造多維度的經典案例,找尋生存目標,快速提升團隊和公司品牌能力。」
基於如此方法論,馬樂所帶領的亞洲星光娛樂也快速、精確的找到了自己的業務模式:引進音樂內容、常規定製孵化、實景文化娛樂——在今日的「娛樂眾升」發布會上,亞洲星光娛樂就圍繞三大業務展示了未來的場景娛樂陣容。
1、萬眾期待的「中國有嘻哈LIVE巡迴演唱會」;
2、公布Ultra Music Festival2018年中國計劃;
3、3年打造「以實景為發展布局的isy三亞國際音樂節」;
4、「浦發銀行信用卡LIVE CONCERT超級DIVA演唱會」;
5、「張韶涵純粹2017世界巡迴演唱會9站的巡演計劃」
等等......
可以看到,馬樂和亞洲星光娛樂在過去一年迎來了新的格局,用馬樂的話說:「解決消費演唱會、明星藝人的痛點、客戶的需求轉化,以品牌為主題,場景娛樂才能讓認知度更具象化。」或許,這就是馬樂想要的有厚度的內容。
當然,為了能讓IP內容輻射多個業態,達到疊加傳播效果,亞洲星光還採取多元戰略,聯合乾元資本成立「星乾元文娛投資基金」——這支文娛基金將主要投資於亞洲星光主控或參與的演唱會、電音節項目,以及通過影唱聯動模式獲取的優質電影投資份額。
據讀娛君了解,2018年,星乾元基金也將參與「中國有嘻哈6城LIVE巡迴演唱會」、「2018年度ULTRA CHINA電音節計劃」等項目的投資。
以下為讀娛君與馬樂的專訪實錄:
讀娛:亞洲星光娛樂迎來b輪融資,金額是多少?新資本方有無變化,融資之後如何快速加速?
馬樂:B輪融資數千萬,由君聯資本領投,跟投方還有自然人羅海強(中國民生投資公司董事)。
在資本進入之後,我們認為它更像是彈藥,可以充實亞洲星光,並在業務端、市場端、項目端做全面的升級。
目前,亞洲星光的業務模式還是在整合聯動上,但這一塊目前還有沒有標準化。所以,希望在資本引進之後,我們還能通過體系化、模式化的建立,把傳統及非標準化的娛樂整合起來,儘量標準化、可複製化。
讀娛:從演唱會轉型到影唱聯動、唱+x,再到娛樂+,為何會做這樣的遞進式戰略升級?
馬樂:一個公司發展必須要有思想。星光的成員大多都是年輕人,公司到如今也是一步一步從零做起來的。在整個成長過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就是一直在做大量的樣板間工作,嘗試用不同風格來打造(奢華簡約)樣板間,以此塑造多維度的經典案例,找尋生存目標,快速提升團隊和公司品牌能力。
包括今天發布會所提到的實景文化娛樂,都是在此前的樣板間基礎上成型,讓開發出來的內容常態落地化。
所以,一系列的戰略升級不是喜新厭舊,而是在不同的時間之下,公司更需要不同的目標制定。
讀娛:不管是娛樂還是營銷,都以演出方式呈現,那麼,當面對不同客戶、場景時用什麼方法去突破、創新呢?
馬樂:服務好客戶就是突破、創新,而且我們有自己的套路——製造主題,並去精確化執行標準。
至於做實景,其實就是想深入一些,用自己的IP去影響客戶。未來,我們希望以星光自主內容為依託,去開發更多的場景。
讀娛:全場景IP互動營銷是IP開發中的哪一環?它賦能了IP什麼作用?
馬樂:其實是不一樣的,IP開發是孵化內容,全場景IP互動營銷是開發渠道。
讀娛:市場蛋糕很大,你們會遇到競爭對手嗎?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誰?
馬樂:目前還沒有,因為我們不是做演出,是在做場景。一個場景是線下,一個場景是線上。而且,場景的表現形式未必是演出,還可以做更多線上的互動,同時可以不同的主題去締造不同的場景。
何況,場景創造出來的效果是主動型的,能讓參與場景的每一個用戶成為當時的自媒體,試想一下,這種場景聚集的能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讀娛:全場景IP互動娛樂營銷給公司帶來怎樣的收益?
馬樂:起初,我們做「樣板間」工作就是想要影響力,當在行業樹立起自己的口碑時,我們則已經開始盈利了,這其中包含了虛擬價值,口碑、品牌等等。
至於公司營收,2016年營收過億,2017年前九月也已經破億,毛利在30%左右。
讀娛:除了場景娛樂營銷建設之外,未來還有什麼商業布局?
馬樂:我們成立了具有孵化能力的戰略聯盟載體,希望把整個電影、時尚、娛樂和資本等多領域的資源整合在一起,成立一個具有龐大受眾的平臺,使其為全民以及品牌企業製造快樂提供服務!
*本文為讀娛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