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少淵 願我的文字能溫暖你~
-01-
前段時間看到一組數據,屬實把我驚到了。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性別比例失調的國家。數據顯示,我國男人要比女人多6000萬!而且在00後這個群體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竟達到150:1!
每次看到這些數據的時候,總會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女人若想結婚實在是太容易了。那麼多男人可以挑選,可以放心大膽去選擇結婚對象;而男人則就很苦惱了,想要結婚就要比其他男人更優秀。
但是事實上,大齡剩女的問題要遠遠比大齡剩男更加嚴重。在大城市中,大齡剩女的數量節節攀升,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例如像北京,剩女數量已經超過了70萬,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
對於大齡剩女為什麼會被剩下來,大多數人似乎都對她們有一個固定思維,覺得大齡剩女之所以會被剩下來就是因為拜金和眼光高。
大眾對於剩女這類群體的印象是不好的,也帶有一絲偏見的。剩女在婚戀市場上的地位極低,不少男人還會因為她們錯過最佳生育年齡而否定她們,這讓剩女的結婚之路更加艱難。
-02-
在我國社會,一方面男多女少已經成為了定局,保守估計要有幾千萬男人打光棍;另一方面,在城市裡大齡剩女的數量卻越來越多。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讓很多人都覺得驚奇。
而對於大齡剩女這個群體,用一句話形容最為貼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確很多大齡剩女的現狀的確很窘迫,但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絕大多數都是她們自己。
因為剩男大多數敗於能力,而剩女大多數敗在對自己的認知上。
想飛上枝頭變鳳凰,這是人之常情,但要清楚認識自己有沒有能力變成「鳳凰」。不然就只能被眾人嫌棄,最終落得孤獨終老的下場。
讀者青雨就是一個大齡剩女,而她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大齡剩女都是因為拜金才被剩下來的,她們之中也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原因。所以我們對待大齡剩女要辯證去看待,不能一棒子打倒一片。
-03-
青雨今年33歲,在一家外企工作,屬於白領一族。青雨的條件比較不錯,她大學念得是重點大學,收入也不錯,家裡只有她一個女兒,家境還算可以。按理來說,青雨的條件想要嫁人並不是難事。可是她卻成為了大齡剩女。
不了解她的人,一定會覺得青雨是因為眼光太高,要麼就是太拜金,所以才會被剩下來的。但實際上,青雨並不這樣。她只想找到一個合適的男人結婚,並不在乎這個男人有沒有錢。
條件不錯,又不拜金,眼光正常的青雨,竟然成為了大齡剩女。這似乎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但其實凡事都有原因的,青雨之所以會被剩下,還是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的。
這就要從青雨上大學時開始說起了。青雨家境還算可以,父母都是國企職工,她是家裡的獨生女,所以備受父母的寵愛。但是父母對她並沒有溺愛,反而家教很嚴格。
所以青雨從小到大,一直都在父母的嚴格管教下成長。一直到上大學,青雨也沒有早戀過。
-04-
上了大學之後,由於是在外地,青雨脫離了父母的管控,她開始有了「自由」。大學的生活豐富多彩,青雨終於可以釋放天性了,她性格比較開朗,與同學們很快就打成一片。
上大二那年,青雨戀愛了,這是她的初戀,所以很用心對待這份感情。只不過這段感情維持不到一年就失敗了,因為男朋友劈腿了。這讓青雨很受傷。
大學裡有留學生,青雨當初為了學英語口語,加入了一個社團,裡面就有很多外國留學生,青雨和他們也玩得不錯。而其中有一個黑人一直對青雨很有好感,趁著青雨分手空擋,他開始追求青雨。
面對這段感情。青雨有些手足無措,但是那個黑人對她的確很體貼,為人也很風趣幽默。沒過多久,青雨就答應和他在一起了。
不僅如此,兩個人進展很快,甚至一起出了校外同居在一起。但這件事不知道讓誰傳了出去,青雨收到了很多人的中傷。說她不潔身自好,和外國男人胡搞。這件事傳得沸沸揚揚,讓青雨遭到了很多非議。
-05-
這段感情最終也失敗了,青雨因為受不了別人的非議,於是主動疏遠了這個黑人,兩個人的關係也就結束了。
原本青雨以為,這件事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被人們淡忘。她畢業找到工作,剛開始忙於事業,所以一直沒時間戀愛。等到事業有進展的時候,她已經29歲了,家裡父母一直在逼婚,青雨也覺得自己應該要結婚了,於是她開始尋找合適的男人。
剛開始還是有一些男人主動追求青雨的,可是了解多了知道她曾經和黑人談過戀愛,並且同居過,這些男人都紛紛遠離了她。
青雨也意識到,自己曾經的經歷已經成為阻止自己結婚的障礙。但是這已經成為了事實,自己也無法改變。所以青雨只能將這件事隱瞞起來。
可是天下哪有不透風的牆,青雨之後的情感之路走得特別坎坷。
如今的青雨,已經藉助於相親公司來解決婚姻問題了。但依舊是收效甚微,在相親中她也清楚認識到大齡剩女的尷尬境地。
-06-
很多大齡剩女其實和青雨一樣,剩下來的原因很複雜,有壞境因素,也有自身因素,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但我想說的是,如果想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就應該考慮仔細。不能單純因為物質而嫁給一個人,也不能因為對自己的認知不夠而盲目自信。
大齡剩女的問題很複雜,但是她們追求婚姻幸福是和其他人一樣的。我們也不要歧視她們。畢竟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只不過每個人對於幸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