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兒女》帶火了張一山、楊紫、尤浩然三位童星,並陪伴了一代人的暑期快樂。他們更通過《十裡春風不如你》、《歡樂頌》等劇彰顯演技,摘掉了「劉星、夏雨」等標籤。
在年輕演員大放異彩的同時,也讓觀眾們注意到劇中老戲骨所飾演的配角。其中,在《家有兒女》中飾演「姥姥」一角的孫桂田,在熒幕的背後卻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事。
孫桂田因長相和善,有口皆碑,常以溫暖的笑容相待而被觀眾所喜愛。更因《家有兒女》的熱度,至今仍被觀眾們以「姥姥」來稱呼,盡顯聲譽。
然而,這樣面帶陽光的一位老人,心裡卻隱藏著「兩婚兩離」的秘密。更因此而牽扯出孫桂田晚年因3套上億四合院成累贅而自曝既是家裡的功臣,又是罪人的說法。
孫桂田,1942年出生於北京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可以說是富家小姐。母親為家中第三房太太,卻沒有和大房二房飾演「三個女人一臺戲」,一家幾口幸福程度相對較高。
大房二房因為某些原因,無法生育。於是,孫桂田作為家中唯一的孩子,便受到了全家人的寵愛和照顧。
大房二房並未嫉妒,反而將孫桂田當做親生女兒一樣來照顧,可這也拉開了孫桂田苦難一生的帷幕。在孫桂田2歲的時候,母親因病去世。
在孫桂田10歲時,父親因故去世讓一向幸福感極高的家庭變得舉步維艱。無奈之下,孫桂田便跟著大媽開始了艱難的求生之路。
過慣了養尊處優的生活,大媽步入社會卻顯得格格不入。後孫桂田的舅舅因心疼大媽的處境,便勉為其難的帶孫桂田到北大荒開始討生活。
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的流行歌曲,反而是戲曲十分受民眾歡迎。孫桂田因從小喜歡聽戲曲,而因緣際會的被選到京劇團學唱京戲,掌握了一門生存技能。
在京劇團,孫桂田逐漸結束了人生中第一段痛苦歷程。此時的她,自身不愁吃穿、溫飽有餘,大媽二媽也尚能自保。
孫桂田在「痛失雙親」後,生活上的好轉迎來了她接下來的兩段不幸婚姻。
孫桂田在京劇團排演期間,和同劇組演員嚴老師在朝夕相處的日子中漸生情愫,日久生情。終在同事的相互撮合下,喜結連理。
二人婚後也順利的育有一男一女,生活算是比較幸福。好景不長,孫桂田的大媽卻因病住院,為報恩情的孫桂田便從北大荒前往北京照顧大媽。
這上了年紀的人,病情哪能說好就好。孫桂田對大媽的照顧間接導致了其夫妻二人的長久分居,無法忍受分居生活的嚴老師提出了離婚。
孫桂田是個懂得感恩的人,為照顧大媽而痛苦的答應了嚴老師的離婚請求,帶著兩個孩子定居北京,和大媽居住在了一起。
嚴老師的同事大林在北大荒時便對孫桂田心生情愫,卻「愛你在心口難開」。得知孫桂田離婚後,便一直以照顧孫桂田的方式陪伴在其身邊。
久而久之,二人也順理成章的走到一起,開啟了孫桂田第二段婚姻。可大林婚前對孫桂田的一雙兒女較為友好,自從二人有了自己的女兒後,便有了區別對待。
日子長了,大林、婆婆都對孫桂田的一雙兒女抱以敵意,經常「雞蛋裡挑骨頭」。孩子的長期委屈令孫桂田不堪忍受,最終這段婚姻也宣告破產,孫桂田帶著兩位前夫的孩子搬出了大林的家。
自此,孫桂田帶著3個孩子開啟了人生中第二個痛苦的階段。
孫桂田獨身帶著三個孩子開啟了艱難的生活,可她並沒有放棄陽光的內心。她曾為自己立下誓言:
「這輩子不成事,我就不是人。」
為了讓孩子們改善生活,她一人兼多分職,在並不年輕的階段卻拿出了年輕人都不曾有的幹勁兒。通過時間的沉澱,她從打零工的長久過程中,積攢了一筆不小的積蓄。
孫桂田用自己的「第一桶金」,成立了自己的一個小門店來賣一些便宜的首飾、賀卡。因為不曾放棄之前的努力和幹勁兒,她的小生意也逐漸變成了大生意,更開了多家分店,為她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
她用自己的收入在北京購置了一套四合院用來養老,並當做自己去世後為孩子們留下的遺產。為了三個孩子能夠和平共處,她又購置了兩套四合院以求孩子們可以平分。
直到1997年,馮小剛相中了一套四合院來當做《甲方乙方》的拍攝主場。在一番溝通下,孫桂田答應了馮小剛的借用請求,並順利出演了《甲方乙方》中二舅媽一角而順利進入演藝圈。
此時的孫桂田,已經55歲了。因《甲方乙方》而火後,再次出演了米家山執導的電視劇《倒插門》,更因此認識了圈內的一些導演、演員。
直到2002年,孫桂田因《家有兒女》的播出而名噪一時。不服老的她,曾表示不和年輕人拼演技,而要從自身經歷來對這些年輕演員做出表率。
孫桂田的「不服老」心態,引起了當時的演員們的關注。在得知一把年紀還在為孩子們打拼,並擁有3套價值過億的四合院時,孫桂田也收穫了「打工姥姥」的稱號。
如今孫桂田已經78歲了,在本該安享晚年的階段,卻因兒女爭奪財產而焦頭爛額。曾經一番努力而購置的3套四合院卻成為兒女眼中「分配不均」的累贅。
所謂的「分配不均」,也確實因其家庭並不和睦而引起。孫桂田和孩子們並不融洽的感情生活,或許可以當做一種導火索。
早年,大女兒在談婚論嫁的年紀諮詢母親意見,而孫桂田因相不中「女婿」而反對大女兒的婚姻請求。最終,大女兒以斷絕母女關係、和「女婿」私奔的方式而結束,並引發了家庭矛盾。
而後,二女兒又因財產「分配不均」而和哥哥、姐姐加深了矛盾。自此,三個孩子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隔閡卻越來越深,可謂是「家門不幸」。
直到2017年,大兒子因病去世,使得孫桂田本不順暢的心情因老年喪子而雪上加霜。沒想到,兩位女兒因四合院分配的矛盾卻再次升級,使得孫桂田真的心酸了。
後孫桂田終「看破紅塵」,對此不再表示明確的分配意見。曾在某綜藝節目中稱:
「我是家裡的功臣,也是家裡的罪人。」
「我就想著自己去立遺囑,你聽話呢,我就多給你兩套;你呢,要是不聽話,那你就守著現狀吧。」
我想,只有使用這種「威脅性」的語言,才能夠讓孩子們明白這其中所包含的意義。畢竟,經歷了兩段失敗婚姻後,孩子們就是自己的全部。
若孩子們無法領略人生及家庭的意義,那麼「姥姥」去世後是不能安心的。這些話,雖然說起來略顯絕情,但為了孩子們能夠迷途知返,卻也是不為過的。
生活的質量,前期確實是父母憑自身能力所提供的。或好或壞,但這都不應該成為自己抱怨、遺憾的理由。
只有依靠自身實力去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更美滿的感情生活,才是最值得去稱讚的。依靠父母的遺產來補貼自己後半生的物質生活,最終會被人所不齒。
希望孫桂田老師的兩個孩子能夠回頭是岸,理解一位母親的心情。能夠孝順母親,讓她晚年能夠感受到年輕時不曾擁有過的幸福,才是兒女最應該做的。
畢竟,她年輕時不幸福、老年時還要做「打工姥姥」,難道不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輕鬆一點嗎?對此,大家怎麼看呢?希望在評論區可以看到你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