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起步於二十世紀初期,八九十年代達到鼎盛,那時候在東亞,乃至全亞洲一枝獨秀,堪比好萊塢,電影工業體制日趨完善,湧現出一大批出色的導演及演員。
導演有二王一袁,演員有二林二秦,同時也催生出了很多成績不俗的電影公司,為人所熟知的比如邵氏、英皇、寰亞等等。其原因得益於內戰及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大陸內戰使很多電影人南下香港,造就了香港電影界第一次的大發展。
而新浪潮電影運動,主要推動者為科班出生的王家衛、徐克、許鞍華、關錦鵬等創作型導演,他們使香港電影慢慢擺脫了內地(上海)的影響,獨具一派。
從「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第一部故事長片《莊子試妻》到今天的《三人行》、《美人魚》及《湄公河》,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回憶的經典。
但是香港電影的死結在於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有道器而無根基,沒有格物致知的那一套理念,大多是&34;,很多東西經不起衝刷,這一點及其重要。
「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藝術的表現主體是人的精神面貌,關鍵的因素便是「人」及其「人類活動」,兩者換一角度來看,便是地域和歷史,作為藝術載體—電影,也受其影響。
舉例來說,美國地域廣闊,西部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文化視角,而淘金者和大量的移民本身就帶著一些傳奇色彩,雖然美國沒有歷史感,但是各種文化的衝撞,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日本,面積狹小,但是有濃度極高的歷史文化,起源於漢唐,但又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優點,電影風格克制簡潔,不失本身特色,又融匯各家所長,電影工業不容小覷。又比如中國、印度及歐洲各國,大多有這兩者的影響。「東方好萊塢」實質上是各種外來因素堆砌而成的文化現象。
要說香港電影的精髓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江湖、暴力、情色等等。的確,縱觀香港電影,這樣的元素都有涉及,但是不難發現,不管是徐克的武俠片,王家衛的文藝片,還是杜琪峯吳宇森的黑幫警匪片,人物設定都有一個共同點——以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來影射時代氛圍。
香港人有「潑皮賤相」的審美,各種類型片的主角大都是沒有正業的混世魔王,插科打諢是他們的強項,偶爾&34;良家婦女也是有趣至極,「壞小子」惹人喜愛,「壞男人」便引人憎惡了。
後來周星馳更是將這種特點發揚光大,並逐漸成為自己的特色。我們將其稱之為「無釐頭」,根源便源於這種審美觀念。
周星馳劇照
港片的地域特色很強烈,以至於我們只是看到片頭或是某個場景就能判定。而香港電影中這些小人物無一例外都帶著濃厚的焦慮孤獨感,這種情感附帶的東西很多,煩躁、尋找、彷徨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無不充斥在香港電影中。個人認為正是這種焦慮孤獨感才是香港電影最想表達的主題。
武俠片的焦慮感主要表現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入世意味著江湖和殺戮,而出世則是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一種超脫的飄飄然,這兩種主張的衝突便是武俠片的精髓所在。
武俠片的另一種變種是武打動作片,代表是李小龍。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小龍系列電影並不屬於中國武俠電影序列,更加貼合歐美硬漢題材的動作片,從其武功招式可見一斑。
武學分內練和外練,內練旨在氣,方法是日月奔磷,外練意在力,方法是四兩撥千斤,講究借力打力,強調的是一個「慢」。無堅不摧、唯快不破,這裡「快」的含義正是「慢」,正是領悟到一個「慢」字,才能在對方的凌厲的攻擊中一招斃敵。
李小龍屬於外練,精髓在於聚力於一點,厚積薄發,即寸拳。功夫是中國功夫,武學理念卻大相逕庭,李小龍屬於不妥協不認輸的硬漢風格,而傳統武學理念則是「不殺」。
武俠片一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類型片,這一題材是中國所獨有的,而香港則是武俠電影體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總體歷經三個時期。
李小龍劇照
第一個時期是在四五十年代,主要作品是《黃飛鴻》,由關德興飾演,之所以那個時候武俠片興起,主要是因為社會風氣的影響,那時候香港治安並不太平,港英政府的統治已顯疲態,盜賊黑幫橫行,每個人都希望有人出來仰善懲惡,而縈繞在整個中國人心中「俠」的概念,則滿足了這種幻想。那個時期還有另一種武俠片為人所追捧,就是神怪武俠,主要作品有《如來神掌》。
這兩種類型的武俠片一直統治香港電影十多年之久,到九十年代依然有人在拍,後面有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在比如還有神怪武俠《倩女幽魂》、《白髮魔女傳》等等,影響可謂深遠。
李連杰《黃飛鴻》劇照
不過那個時期的電影工業基礎薄弱,設備老舊,劇情老套,進入六十年代已經沒人再看了,直到張徹、胡金銓等新一代導演的出現,又帶來了一波武俠熱。
這一時期也就是香港武俠片發展的第二個重要時期,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個時期,為後面的新浪潮電影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要體現在獨立創作,道具革新,武俠片的第一個時期,很多劇本大多來自於民間傳說,電影人經過藝術加工才搬到熒幕上,沒有自己的靈魂,而張胡時期的武俠電影,人為創作的痕跡很明顯。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張徹的《獨臂刀》和胡金銓的《大醉俠》、《俠女》及《龍門客棧》,電影各方面都有了質的發展,無論是拍攝技巧還是風格上,都與之前有著鮮明的不同。
人物設定慢慢傾向於男性,同時又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讓人感覺江湖就在生活的塵煙之中。第一次加入了輕功的原素,道具使用的是蹦床,動作都是縱或跳,並非來無影去無蹤。動作設計則加入了西洋擊劍和日本武士的動作。
胡金銓《大醉俠》劇照
胡金銓和張徹之後,武俠電影慢慢形成了兩個思路,一種是導演獨立創作,僅有武術顧問,另一種便是武術指導,導演負責文戲,武術指導負責武戲,比如劉家良、洪金寶等均是武術指導出身。武指概念是香港武俠電影獨有的,好萊塢並沒有這樣的制度,全片均順著導演思維展開。
其實胡金銓的思路後來並沒有傳承下去,反而武指的創作模式得到保留。這種模式有弊有利,武術指導對動作更敏感,更貼合武術概念的固有思維,更具觀賞性,這是有利的一方面,同時也是弊端。
這種模式漸漸使導演失去了獨立創作的靈感,我們之後看到的很多武俠片,武戲部分千篇一律,像是出自一人之手,沒有自己的風格。
李安之所以聰明,便是大膽的放棄了這種模式,《臥虎藏龍》有李安自己的特色,全片一氣呵成,頗具靈性,武打動作仿佛也是在談戀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別是李慕白和玉嬌龍竹林打鬥那一段,從想成為師傅到想成為戀人,想法轉變的那麼自然,靜悄悄的。
《臥虎藏龍》劇照,玉嬌龍和李慕白在竹林打鬥
武俠片的第三個時期是在八九十年代,這一時期是香港武俠電影融匯各家所長,盛況前所未有的井噴時期。新浪潮電影運動就是在這一時期,主要武俠片導演有徐克、程小東,之所以被稱為新派武俠電影,主要是大量運用了西洋的奇技淫巧。
威亞的出現,大大改變了輕功的表現形式,更有藝術感,更具觀賞性。特效方面,甚至加入了炸藥的效果,東方不敗的神功可以讓平靜的湖面瞬間浪花迭起,用氣殺人,現在我們看到很多電影電視劇裡面都有這樣的畫面,突出主人公的神功,而大量運用炸藥,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剪輯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讓不懂武功的人照樣可以快刀快馬,殺人於無形,而劇情上沒多少變化,都有政治的因素,主人公往往無可奈何的陷入政治搏殺的窠臼。
在徐克的電影中,一花一木皆可殺人,甚至一根繡花針也能玩出彩兒來,江湖氣十足,宣揚的男權主義,權謀卻幼稚化。香港武俠電影在九十年代末到十二一世紀初已經很少有人拍了,因為已經到了極致,電影人必須找到一種新風格。
近年來經過《劍雨》和《臥虎藏龍》的全新詮釋,大有開創武俠電影新風格之勢。當李安面對徐程電影的時候,獨闢蹊徑,劍走偏鋒,少了江湖的剛猛之氣,展示的是一種偏女性的陰柔輕靈之美,技巧上還是吊威亞,但是更注重輕靈的感覺,內容上則更注重人物情感,將愛情擺到檯面上講,不再晦澀神秘,而在徐克的武俠電影中,愛情只是刀光劍影下的點綴而已。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劇照
以上大致談了下武俠片其發展歷程,觀影量有限,下面簡單介紹下幾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俠電影。
《龍門客棧》
在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中,第一次將《小刀會序曲》配入電影中,營造一種氣勢磅礴的氛圍,用來表現角色的強勢,有很強的代入感。
開頭便是高亢明亮的嗩吶引領整首曲子的基調,而後鼓點密集的低音大鼓加入其中,開頭兩聲大鼓著實令人心頭一震,二胡、琵琶和鑼的加入更是豐富了整首曲子的表現內涵。該曲子來源於商易1959年創作的《小刀會組曲》之一,後來被普遍引用,特別是在周星馳的電影中,有大量的使用,2015年的國產動畫片《大聖歸來》也用到了這首曲子。
《姑蘇行》屬於南派笛子經典曲目,曲調優美恬靜,節奏明快,主要體現一種愉悅之情。主角蕭少茲出現時便是這首曲子,也從側面來說明江湖的爾虞我詐及對平淡生活的嚮往。
《龍門客棧》有很多的京劇程式,動作加入了日本武士的動作特點,每一個動作都紮實有力,簡單不失凝重。客棧打鬥的場景,為了使畫面更有層次感,房屋的設計是兩層。
這其實很好理解,平面的觀賞性有限,動作也有很多局限,這樣兩層的設計,從平面變成立體,除了觀賞性,更重要的一點是突出人物個性。在《新龍門客棧》中,這一點徐克的手法就很有特色,突出了金鑲玉的潑辣個性。
《龍門客棧》劇照
《俠女》
另一部作品《俠女》,劇情跌宕起伏,拼接緊湊,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入木三分。相比《龍門客棧》,《俠女》的動作更像是明清時期,人物所使用的刀劍就是很好的證明。前者的刀劍剛猛有力,而後者刀劍則有了韌性,韌性是明清劍型的重要特點,反派歐陽年的劍就是纏在腰間。
需要注意的是,胡金銓的《俠女》是一部武俠的開山之作,裡面的竹笠鬥篷、面紗、竹林、飛刀等等這些元素,成為後來武俠電影必不可少的道具,後來的《笑傲江湖》《東方不敗》《臥虎藏龍》等等都有這些元素的體現,甚至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也有借鑑。
《俠女》一部電影,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世界,斬獲大獎無數,胡金銓導演也因此入選《時代周刊》國際最有影響力的50位導演,位列27位,同時期全亞洲只有三位導演入選,分別是日本導演黑澤明和溝口健二。順便說一下,想要了解日本武打電影,黑澤明的《座頭市》和《七武士》,都是很好的選擇。
《俠女》劇照
《新龍門客棧》
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是一次很成功的翻拍,幾乎是一部完美之作,開啟了新武俠的創作風格。它少了胡版的凝重和質樸,將塵世生活和江湖的概念分開,兩者的穿插更是將盪氣迴腸的江湖故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場景至於西北荒漠,展示的江湖是塵煙浩渺,刀光劍影。趙淮安的沉穩老練,秋莫言的敢愛敢恨,金鑲玉的風情萬種,可謂武俠電影中的精品。
「人說亂世莫訴兒女情,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這一句臺詞每每看來依舊動人,不談刀光劍影,不談江湖險惡,單單是一絲被世事牽擾的兒女情長,足以使人感概萬千。快意恩仇,浪跡天涯的內心深處埋藏著多少愛恨情仇,身不由己的事情太多,但求無愧於心。
中間趙淮安和秋莫言客棧相會,那段背景樂悠長綿綿,如泣如訴,人物情感拿捏的恰到好處。
其中體現的武俠精神,秋莫言是典型的傳統武俠,為了所信奉的價值觀,敢愛敢恨,行俠仗義,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趙淮安之前為官吏,更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周旋,做事老練沉穩,少了江湖兒女的那一份衝動。所以在那片無情無義的沙漠中,只有他活了下來。
《新龍門客棧》劇照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滄海一聲笑》出自黃霑之手,在黃霑的音樂中,那種關於豪情義氣的感覺呼之欲出,縱使柔腸百轉也難掩豪氣萬丈,豪邁之中又帶著些許的滄桑豁達。紅塵之中的聲色犬馬,怎能比得了快刀快馬般暢快淋漓。音律簡單到只有寥寥幾個音符,大樂必易,令人感慨萬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楊慎的《臨江仙·說秦漢》一樣,往事成空,大夢初醒。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師承胡金銓一九九零年拍攝的《笑傲江湖》,由許冠傑主演,所以劇中對於江湖的理解得到保留。
徐克有很高的文學素養,特別是對於武俠,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金庸原著中的東方不敗只是一個配角,與令狐衝更多的是英雄相惜的複雜情感,不單單是一絲縹緲的愛情。徐克這樣的劇情,很有架空小說的概念,保留開局和結尾的安排,中間情節則是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了日本倭寇的劇情,將東方不敗設定為苗人,勾結倭寇企圖謀反,而另一方面則是令狐衝為師弟報仇,任我行重奪教主之位,衝突更尖銳,不只是個人仇恨,更是國家社稷。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劇照
這其實也跟金庸武俠小說有關係,中國武俠小說始於梁羽生,多為志怪小說,寫實感強,金庸則加入了國家的概念,將人物背景範圍逐漸擴大,更多的是表現俠義柔情,而古龍小說,頌揚的是人世間的真善美,突出人物或風流或善良的個性。
此劇金庸頗有微詞,說徐克不懂武俠,其實私以為老先生言重了,原著中《笑傲江湖》的主旨是師承關係,歌頌的是令狐衝衝破傳統的枷鎖,尊重內心,不畏強權規律,重新定位自己的鬥爭過程,而徐克著重點是江湖恩仇。
一心想要歸隱牛頭山的令狐衝,偶然撞破東方不敗的密謀,後來任盈盈又牽扯其中,勾出了任我行復仇的線索,這個時候令狐衝還是放蕩不羈的英雄浪漫主義,佳人美酒,了此一生,足矣!
直到同門師弟慘死於東方不敗之手,令狐衝才為了大義,與任我行聯手對付東方不敗。這樣的劇情設計,符合當時人們的價值觀,是非善惡有明顯的辨別,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化的積極意義。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劇照
《太極張三丰》
《太極張三丰》由袁和平執導,袁和平也是武術指導出身,從其父袁小田到袁和平,袁家班成績斐然,拍攝了大量的純功夫類型的電影,《蛇形刁手》、《醉拳》、《精武英雄》、《黃飛鴻系列》等等。
嚴格意義上這部電影並不算是正宗的武俠片,屬於功夫片的範疇,袁家班很多電影其實都是走的功夫片的路線。這部電影裡面涉及到的「道」的概念,倒是很值得一提。
那麼什麼是「道」呢?老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法」的意思是遵循,道便是自然,即萬物發展的規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世間萬物,皆為道所衍生,包羅萬象,各自獨立又互為依存。
春秋戰國時期,人人都富有人文情懷,克制浪漫,俠義質樸,各種思想的激蕩與衝撞,造就了現在我們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主要方法論。我們入世,想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而優則仕;出世,想到的便是清靜無為,明朝散發弄扁舟。
《太極張三丰》劇照
這是兩種儒道對立的觀點,著重於自己的定位,而墨家則是考慮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以自己為出發點,要兼相愛,要尚賢尚同。更要強身健體,這是墨家對武術的積極影響。
《太極張三丰》除了功夫的展現,更多的是討論作為高級動物——人——的終極狀態是什麼,是像天寶那樣為了仕途而無所不用其極,渴望權利的高峰,還是像君寶那樣,忠於內心,克己隱忍。
電影不斷有這樣的衝突對立,劉公公巡視,天寶羨慕人人為奴的權貴生活,君寶看到的則是東廠作威作福,殘害百姓。最後兩人的對決,更是這兩者思想衝突的直接衝撞。而電影的最後,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忠於內心,便是達到終極的正途。
《太極張三丰》劇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