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熟知的香港電影之武俠片

2020-08-28 陳清輕

香港電影歷史簡述

香港電影起步於二十世紀初期,八九十年代達到鼎盛,那時候在東亞,乃至全亞洲一枝獨秀,堪比好萊塢,電影工業體制日趨完善,湧現出一大批出色的導演及演員。

導演有二王一袁,演員有二林二秦,同時也催生出了很多成績不俗的電影公司,為人所熟知的比如邵氏、英皇、寰亞等等。其原因得益於內戰及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大陸內戰使很多電影人南下香港,造就了香港電影界第一次的大發展。

新浪潮電影運動,主要推動者為科班出生的王家衛、徐克、許鞍華、關錦鵬等創作型導演,他們使香港電影慢慢擺脫了內地(上海)的影響,獨具一派。

從「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第一部故事長片《莊子試妻》到今天的《三人行》、《美人魚》及《湄公河》,中間有太多值得我們去回憶的經典。

但是香港電影的死結在於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澱,有道器而無根基,沒有格物致知的那一套理念,大多是&34;,很多東西經不起衝刷,這一點及其重要。


「香港電影之父」黎民偉

藝術的表現主體是人的精神面貌,關鍵的因素便是「人」及其「人類活動」,兩者換一角度來看,便是地域和歷史,作為藝術載體—電影,也受其影響。

舉例來說,美國地域廣闊,西部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特的文化視角,而淘金者和大量的移民本身就帶著一些傳奇色彩,雖然美國沒有歷史感,但是各種文化的衝撞,為電影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日本,面積狹小,但是有濃度極高的歷史文化,起源於漢唐,但又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優點,電影風格克制簡潔,不失本身特色,又融匯各家所長,電影工業不容小覷。又比如中國、印度及歐洲各國,大多有這兩者的影響。「東方好萊塢」實質上是各種外來因素堆砌而成的文化現象。

要說香港電影的精髓是什麼,相信很多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江湖、暴力、情色等等。的確,縱觀香港電影,這樣的元素都有涉及,但是不難發現,不管是徐克的武俠片,王家衛的文藝片,還是杜琪峯吳宇森的黑幫警匪片,人物設定都有一個共同點——以小人物的市井生活來影射時代氛圍。

香港人有「潑皮賤相」的審美,各種類型片的主角大都是沒有正業的混世魔王,插科打諢是他們的強項,偶爾&34;良家婦女也是有趣至極,「壞小子」惹人喜愛,「壞男人」便引人憎惡了。

後來周星馳更是將這種特點發揚光大,並逐漸成為自己的特色。我們將其稱之為「無釐頭」,根源便源於這種審美觀念。


周星馳劇照

港片的地域特色很強烈,以至於我們只是看到片頭或是某個場景就能判定。而香港電影中這些小人物無一例外都帶著濃厚的焦慮孤獨感,這種情感附帶的東西很多,煩躁、尋找、彷徨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無不充斥在香港電影中。個人認為正是這種焦慮孤獨感才是香港電影最想表達的主題。

香港武俠片簡述

武俠片的焦慮感主要表現在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心理,入世意味著江湖和殺戮,而出世則是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一種超脫的飄飄然,這兩種主張的衝突便是武俠片的精髓所在。

武俠片的另一種變種是武打動作片,代表是李小龍。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小龍系列電影並不屬於中國武俠電影序列,更加貼合歐美硬漢題材的動作片,從其武功招式可見一斑。

武學分內練和外練,內練旨在氣,方法是日月奔磷,外練意在力,方法是四兩撥千斤,講究借力打力,強調的是一個「慢」。無堅不摧、唯快不破,這裡「快」的含義正是「慢」,正是領悟到一個「慢」字,才能在對方的凌厲的攻擊中一招斃敵。

李小龍屬於外練,精髓在於聚力於一點,厚積薄發,即寸拳。功夫是中國功夫,武學理念卻大相逕庭,李小龍屬於不妥協不認輸的硬漢風格,而傳統武學理念則是「不殺」。

武俠片一直是香港電影的主要類型片,這一題材是中國所獨有的,而香港則是武俠電影體系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總體歷經三個時期。


李小龍劇照


第一個時期是在四五十年代,主要作品是《黃飛鴻》,由關德興飾演,之所以那個時候武俠片興起,主要是因為社會風氣的影響,那時候香港治安並不太平,港英政府的統治已顯疲態,盜賊黑幫橫行,每個人都希望有人出來仰善懲惡,而縈繞在整個中國人心中「俠」的概念,則滿足了這種幻想。那個時期還有另一種武俠片為人所追捧,就是神怪武俠,主要作品有《如來神掌》。

這兩種類型的武俠片一直統治香港電影十多年之久,到九十年代依然有人在拍,後面有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在比如還有神怪武俠《倩女幽魂》、《白髮魔女傳》等等,影響可謂深遠。

李連杰《黃飛鴻》劇照

不過那個時期的電影工業基礎薄弱,設備老舊,劇情老套,進入六十年代已經沒人再看了,直到張徹、胡金銓等新一代導演的出現,又帶來了一波武俠熱。

這一時期也就是香港武俠片發展的第二個重要時期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個時期,為後面的新浪潮電影運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主要體現在獨立創作,道具革新,武俠片的第一個時期,很多劇本大多來自於民間傳說,電影人經過藝術加工才搬到熒幕上,沒有自己的靈魂,而張胡時期的武俠電影,人為創作的痕跡很明顯。

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張徹的《獨臂刀》和胡金銓的《大醉俠》、《俠女》及《龍門客棧》,電影各方面都有了質的發展,無論是拍攝技巧還是風格上,都與之前有著鮮明的不同。

人物設定慢慢傾向於男性,同時又有很強的現實主義,讓人感覺江湖就在生活的塵煙之中。第一次加入了輕功的原素,道具使用的是蹦床,動作都是縱或跳,並非來無影去無蹤。動作設計則加入了西洋擊劍和日本武士的動作。


胡金銓《大醉俠》劇照

胡金銓和張徹之後,武俠電影慢慢形成了兩個思路,一種是導演獨立創作,僅有武術顧問,另一種便是武術指導,導演負責文戲,武術指導負責武戲,比如劉家良、洪金寶等均是武術指導出身。武指概念是香港武俠電影獨有的,好萊塢並沒有這樣的制度,全片均順著導演思維展開。

其實胡金銓的思路後來並沒有傳承下去,反而武指的創作模式得到保留。這種模式有弊有利,武術指導對動作更敏感,更貼合武術概念的固有思維,更具觀賞性,這是有利的一方面,同時也是弊端。

這種模式漸漸使導演失去了獨立創作的靈感,我們之後看到的很多武俠片,武戲部分千篇一律,像是出自一人之手,沒有自己的風格。

李安之所以聰明,便是大膽的放棄了這種模式《臥虎藏龍》有李安自己的特色,全片一氣呵成,頗具靈性,武打動作仿佛也是在談戀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特別是李慕白和玉嬌龍竹林打鬥那一段,從想成為師傅到想成為戀人,想法轉變的那麼自然,靜悄悄的。


《臥虎藏龍》劇照,玉嬌龍和李慕白在竹林打鬥


武俠片的第三個時期是在八九十年代,這一時期是香港武俠電影融匯各家所長,盛況前所未有的井噴時期。新浪潮電影運動就是在這一時期,主要武俠片導演有徐克、程小東,之所以被稱為新派武俠電影,主要是大量運用了西洋的奇技淫巧。

威亞的出現,大大改變了輕功的表現形式,更有藝術感,更具觀賞性。特效方面,甚至加入了炸藥的效果,東方不敗的神功可以讓平靜的湖面瞬間浪花迭起,用氣殺人,現在我們看到很多電影電視劇裡面都有這樣的畫面,突出主人公的神功,而大量運用炸藥,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

剪輯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讓不懂武功的人照樣可以快刀快馬,殺人於無形,而劇情上沒多少變化,都有政治的因素,主人公往往無可奈何的陷入政治搏殺的窠臼。

在徐克的電影中,一花一木皆可殺人,甚至一根繡花針也能玩出彩兒來,江湖氣十足,宣揚的男權主義,權謀卻幼稚化。香港武俠電影在九十年代末到十二一世紀初已經很少有人拍了,因為已經到了極致,電影人必須找到一種新風格。

近年來經過《劍雨》和《臥虎藏龍》的全新詮釋,大有開創武俠電影新風格之勢。當李安面對徐程電影的時候,獨闢蹊徑,劍走偏鋒,少了江湖的剛猛之氣,展示的是一種偏女性的陰柔輕靈之美,技巧上還是吊威亞,但是更注重輕靈的感覺,內容上則更注重人物情感,將愛情擺到檯面上講,不再晦澀神秘,而在徐克的武俠電影中,愛情只是刀光劍影下的點綴而已。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劇照


以上大致談了下武俠片其發展歷程,觀影量有限,下面簡單介紹下幾部具有代表性的武俠電影。


《龍門客棧》

在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中,第一次將《小刀會序曲》配入電影中,營造一種氣勢磅礴的氛圍,用來表現角色的強勢,有很強的代入感。

開頭便是高亢明亮的嗩吶引領整首曲子的基調,而後鼓點密集的低音大鼓加入其中,開頭兩聲大鼓著實令人心頭一震,二胡、琵琶和鑼的加入更是豐富了整首曲子的表現內涵。該曲子來源於商易1959年創作的《小刀會組曲》之一,後來被普遍引用,特別是在周星馳的電影中,有大量的使用,2015年的國產動畫片《大聖歸來》也用到了這首曲子。

《姑蘇行》屬於南派笛子經典曲目,曲調優美恬靜,節奏明快,主要體現一種愉悅之情。主角蕭少茲出現時便是這首曲子,也從側面來說明江湖的爾虞我詐及對平淡生活的嚮往。

《龍門客棧》有很多的京劇程式,動作加入了日本武士的動作特點,每一個動作都紮實有力,簡單不失凝重。客棧打鬥的場景,為了使畫面更有層次感,房屋的設計是兩層。

這其實很好理解,平面的觀賞性有限,動作也有很多局限,這樣兩層的設計,從平面變成立體,除了觀賞性,更重要的一點是突出人物個性。在《新龍門客棧》中,這一點徐克的手法就很有特色,突出了金鑲玉的潑辣個性。


《龍門客棧》劇照



《俠女》

另一部作品《俠女》,劇情跌宕起伏,拼接緊湊,每一個人物的刻畫都入木三分。相比《龍門客棧》,《俠女》的動作更像是明清時期,人物所使用的刀劍就是很好的證明。前者的刀劍剛猛有力,而後者刀劍則有了韌性,韌性是明清劍型的重要特點,反派歐陽年的劍就是纏在腰間。

需要注意的是,胡金銓的《俠女》是一部武俠的開山之作,裡面的竹笠鬥篷、面紗、竹林、飛刀等等這些元素,成為後來武俠電影必不可少的道具,後來的《笑傲江湖》《東方不敗》《臥虎藏龍》等等都有這些元素的體現,甚至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也有借鑑。

《俠女》一部電影,將中國電影推向了世界,斬獲大獎無數,胡金銓導演也因此入選《時代周刊》國際最有影響力的50位導演,位列27位,同時期全亞洲只有三位導演入選,分別是日本導演黑澤明和溝口健二。順便說一下,想要了解日本武打電影,黑澤明的《座頭市》和《七武士》,都是很好的選擇。


《俠女》劇照



《新龍門客棧》

徐克的《新龍門客棧》是一次很成功的翻拍,幾乎是一部完美之作,開啟了新武俠的創作風格。它少了胡版的凝重和質樸,將塵世生活和江湖的概念分開,兩者的穿插更是將盪氣迴腸的江湖故事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場景至於西北荒漠,展示的江湖是塵煙浩渺,刀光劍影。趙淮安的沉穩老練,秋莫言的敢愛敢恨,金鑲玉的風情萬種,可謂武俠電影中的精品。

「人說亂世莫訴兒女情,其實亂世兒女情更深」,這一句臺詞每每看來依舊動人,不談刀光劍影,不談江湖險惡,單單是一絲被世事牽擾的兒女情長,足以使人感概萬千。快意恩仇,浪跡天涯的內心深處埋藏著多少愛恨情仇,身不由己的事情太多,但求無愧於心。

中間趙淮安和秋莫言客棧相會,那段背景樂悠長綿綿,如泣如訴,人物情感拿捏的恰到好處。

其中體現的武俠精神,秋莫言是典型的傳統武俠,為了所信奉的價值觀,敢愛敢恨,行俠仗義,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趙淮安之前為官吏,更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周旋,做事老練沉穩,少了江湖兒女的那一份衝動所以在那片無情無義的沙漠中,只有他活了下來。


《新龍門客棧》劇照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

《滄海一聲笑》出自黃霑之手,在黃霑的音樂中,那種關於豪情義氣的感覺呼之欲出,縱使柔腸百轉也難掩豪氣萬丈,豪邁之中又帶著些許的滄桑豁達。紅塵之中的聲色犬馬,怎能比得了快刀快馬般暢快淋漓。音律簡單到只有寥寥幾個音符,大樂必易,令人感慨萬千。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與楊慎的《臨江仙·說秦漢》一樣,往事成空,大夢初醒。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師承胡金銓一九九零年拍攝的《笑傲江湖》,由許冠傑主演,所以劇中對於江湖的理解得到保留。

徐克有很高的文學素養,特別是對於武俠,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金庸原著中的東方不敗只是一個配角,與令狐衝更多的是英雄相惜的複雜情感,不單單是一絲縹緲的愛情。徐克這樣的劇情,很有架空小說的概念,保留開局和結尾的安排,中間情節則是自己天馬行空的想像。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加入了日本倭寇的劇情,將東方不敗設定為苗人,勾結倭寇企圖謀反,而另一方面則是令狐衝為師弟報仇,任我行重奪教主之位,衝突更尖銳,不只是個人仇恨,更是國家社稷。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劇照


這其實也跟金庸武俠小說有關係,中國武俠小說始於梁羽生,多為志怪小說,寫實感強,金庸則加入了國家的概念,將人物背景範圍逐漸擴大,更多的是表現俠義柔情,而古龍小說,頌揚的是人世間的真善美,突出人物或風流或善良的個性。

此劇金庸頗有微詞,說徐克不懂武俠,其實私以為老先生言重了,原著中《笑傲江湖》的主旨是師承關係,歌頌的是令狐衝衝破傳統的枷鎖,尊重內心,不畏強權規律,重新定位自己的鬥爭過程,而徐克著重點是江湖恩仇。

一心想要歸隱牛頭山的令狐衝,偶然撞破東方不敗的密謀,後來任盈盈又牽扯其中,勾出了任我行復仇的線索,這個時候令狐衝還是放蕩不羈的英雄浪漫主義,佳人美酒,了此一生,足矣!

直到同門師弟慘死於東方不敗之手,令狐衝才為了大義,與任我行聯手對付東方不敗。這樣的劇情設計,符合當時人們的價值觀,是非善惡有明顯的辨別,也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教化的積極意義。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劇照


《太極張三丰》

《太極張三丰》由袁和平執導,袁和平也是武術指導出身,從其父袁小田到袁和平,袁家班成績斐然,拍攝了大量的純功夫類型的電影,《蛇形刁手》、《醉拳》、《精武英雄》、《黃飛鴻系列》等等。

嚴格意義上這部電影並不算是正宗的武俠片,屬於功夫片的範疇,袁家班很多電影其實都是走的功夫片的路線。這部電影裡面涉及到的「道」的概念,倒是很值得一提。

那麼什麼是「道」呢?老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裡「法」的意思是遵循,道便是自然,即萬物發展的規律,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世間萬物,皆為道所衍生,包羅萬象,各自獨立又互為依存。

春秋戰國時期,人人都富有人文情懷,克制浪漫,俠義質樸,各種思想的激蕩與衝撞,造就了現在我們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主要方法論。我們入世,想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學而優則仕;出世,想到的便是清靜無為,明朝散發弄扁舟。


《太極張三丰》劇照


這是兩種儒道對立的觀點,著重於自己的定位,而墨家則是考慮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以自己為出發點,要兼相愛,要尚賢尚同。更要強身健體,這是墨家對武術的積極影響。

《太極張三丰》除了功夫的展現,更多的是討論作為高級動物——人——的終極狀態是什麼,是像天寶那樣為了仕途而無所不用其極,渴望權利的高峰,還是像君寶那樣,忠於內心,克己隱忍。

電影不斷有這樣的衝突對立,劉公公巡視,天寶羨慕人人為奴的權貴生活,君寶看到的則是東廠作威作福,殘害百姓。最後兩人的對決,更是這兩者思想衝突的直接衝撞。而電影的最後,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忠於內心,便是達到終極的正途。


《太極張三丰》劇照

(完)

相關焦點

  • 武俠片如何表現香港人集體記憶?——《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
    五十年代中期之後,香港的高速工業化和現代化,大大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感官—感知環境和社會—意識形態結構。而武俠片的新潮流正是在六十年代中期這歷史背景下冒現,並快速地佔據香港不斷拓展的電影(和大眾文化)市場。當然,理解武俠片與香港現代性之關聯和交集的方法眾多,而我在本書中則會從美學、再現和流轉這三個不同但相系的層面探討這個問題。
  • 電影推薦:幾部經典香港武俠片,都看過說明你真老了!
    香港武俠片,和美國西部片、日本武士片齊名,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巔峰,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邵氏和嘉禾的武俠片。其中以胡金銓、張徹、李翰祥、楚原為代表的武俠片導演,主導了那個時代,胡金銓、張徹更是把武俠片從攝影棚裡帶出來,開啟了自然光攝影的時代。
  • 香港電影最輝煌時期的女神,唯獨她沒有武俠片代表作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正是香港電影的全盛時期,電影的繁榮自然造就了演藝界奼紫嫣紅的景象,對香港電影甚至華語電影而言,那是一個不可複製的激情年代;而對於女演員來說,則是一個芳華絕代的歲月,是一個群芳爭豔、各領風騷的歲月,湧現出了一大批讓我們賞心悅目而又印象深刻的女演員。
  • 陳惠敏:與李小龍齊名,香港電影十大惡人之一,也曾是江湖之人
    武俠片一直是中國電影最拿得出手的作品,曾經的中國武俠片在國際上大放異彩,中國武俠片就不得不提香港武俠片,而香港武俠片的黃金時代就是六七十年代的邵氏電影。曾經的邵氏電影是亞洲電影的一面旗幟,而邵氏出品的武俠片,可以與當時的美國西部片齊名,邵氏電影代表了中國六七十年代電影的最高水平。邵氏武俠片更是被觀眾所追捧。
  • 香港武俠片「四大導演」胡張楚徐,如今,只剩徐克還在執著!
    武俠片,中國獨有的電影題材,曾經和美國西部片和日本武士片齊名,作為一種電影形式被世界熟知。中國武俠源自春秋戰國時期的俠義精神,源遠流長。中國第一部武俠片是1925年邵醉翁執導的《俠女李飛飛》,張石川的《火燒紅蓮寺》讓武俠片成為最熱門的電影題材之一。
  • 2010年上映的《劍雨》,一部被低估的香港武俠片
    於是,我點開了影片........然後感受就如我寫的標題一樣:《劍雨》,一部被低估的香港武俠片。由吳宇森監製並與蘇照彬聯合執導,楊紫瓊、鄭雨盛(韓國)、王學圻、徐熙媛(大S)、餘文樂、林熙蕾等聯袂主演的古裝武俠片。
  • 香港武俠片之前竟是「黃梅調電影」的時代!戲曲魅力無窮
    一提到香港電影就馬上會想起武俠片,想起邵氏電影,其實邵氏不能代表香港電影,就像武俠片不能代表香港片一樣,但邵氏電影無疑是香港最為出色的電影公司之一。在《貂蟬》上映的次年,邵氏便投資五十萬港幣開拍第二部黃梅調電影《江山美人》。其後的黃梅調電影,無論是李翰祥的所拍還是其他導演所拍,皆是採用拍攝《貂蟬》時的方式。
  • 香港電影6套系列武俠片,20部都是經典,李連杰佔據兩席
    武俠片作為華語電影的獨有類型電影,曾幾何時在世界範圍類都有極大的影響力。既然說武俠片,香港武俠是翹楚,近些年可能只有《劍雨》達到了武俠片的過往的巔峰水準。回望香港武俠片,邵氏經歷了胡金銓、張徹、楚原作品的洗禮,而後徐克跟上,打開武俠新天地,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幾個香港系列武俠片《獨臂刀》3部系列1967年張徹拍攝《獨臂刀》,一改以往呆板戲風的武術片風格,成為新派武俠電影的開山之作。《獨臂刀》不僅有好的故事,江湖俠客是主菜,兒女情長做點綴,張徹陽剛武俠就此成名,順利拿下1967年票房冠軍,張徹也成為首位票房過百萬的導演。
  • 我命由我不由天,最霸氣的臺詞,它是經典武俠片的代表作
    其中,很多武俠片中的經典角色依舊讓很多觀眾記憶猶新,其中,最為觀眾所熟知的便是張無忌,在很多武俠片中均有出現。「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霸氣的臺詞說出來後,讓很多觀眾都熱血沸騰,這句臺詞出自《太極張三丰》這個電影,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武俠片中的經典代表之作,而這句霸氣的臺詞並不是男主角說的,而是最大反派說的,該反派的演員是錢小豪,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停留在了林正英的徒弟身上,其實,在沒出演林正英徒弟之前,錢小豪已經出名了,不然也無法出現反派一號人物。
  • 6部被遺忘的香港武俠片,值得重溫的老片子!
    1、《火燒紅蓮寺》;該片是最不該被忽略的香港電影,90年代港人的創作天賦真是天馬行空(主要體現了監製徐克的另類風格),故事架構俗套,但監獄氛圍營造詭異離奇,重口味+大尺度,黑暗血腥,頗具前衛話劇的感染力,神公人物性格複雜,表演回味無窮。值得回看。
  • 很多年前票房慘敗的武俠片《一刀傾城》,你是否還記得?
    我想香港再也不會有這種國之情懷,俠之大義的武俠歷史片了,已成定局,逝去的港片黃金時代。連武俠片的對白都能寫的如此內涵與優雅,是的,這無疑是最有意境的歷史武俠片對白。一個好故事即便今天,如果讓我說出最愛的一部武俠片,我不加思索的會說,一刀傾城。家國、愛恨、英雄、情仇、摯友、背叛、夢想、紅顏、師徒、變革、門派、盡忠、官場、小人、利益,交織了一場悲泣的英雄夢。
  • 港片一直未死,其實真正死去的,是中國華語電影金字招牌的武俠片
    2018年電影《無雙》上映之後,導演莊文強如是說道。最後本片獲得第3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等多項獎項。上映當天就獲得無數好評:「無間道之後,最好的香港電影」。所以港片一直都在,只是凋零而已。但是你有多久沒有在大銀幕上看見過香港武俠片了?我想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真的哦,好像很久都沒有上映過香港武俠片了。」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回顧一下武俠電影興衰史。
  • 1993年,香港武俠片幾乎全軍覆沒,徐克失李連杰,午馬成炮灰
    20世紀的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但在這樣一個電影發展的巔峰時期隨之相伴的,是大批陪跑的高口碑低票房電影,像《一刀傾城》、《英雄豪傑蘇乞兒》等這樣的優秀武俠港片,雖然有著觀眾們的高評分,但是在當時卻沒有引起觀眾們的注意,隨著電影浪潮消失於市場。
  •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武俠片的扛鼎之作
    《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是由程小東指導,李連杰、林青霞、關之琳、李嘉欣等主演的武俠片,於1992年6月26日在中國香港上映 。影片拍攝風格詭異與華美兼備,充滿悲劇主義色彩,被視為武俠片的扛鼎之作。影片還加入了東方不敗與令狐衝之間的感情糾葛戲,這體現了徐克對香港武俠電影的某種顛覆。林青霞是成就東方不敗的最大功臣之一,她的扮相、服飾、眼神,以及她時而嫵媚時而陽剛、時而溫柔時而霸氣的個性都幻化成了一個經典。劇中林青霞身著一襲紅衣在水中飲酒那一幕真是美得不可方物、攝人心魂!
  • 徐克與他背道而馳,但這部武俠片,依舊令他站在香港導演金字塔尖
    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香港導演胡金銓,1932年出生於北平,自幼飽讀詩書,深愛國畫,有極高的文學功底,其一生執導作品僅18部,多為精品。今天皮哥將通過胡金銓晚年武俠片作品《空山靈雨》,來與大家一起聊聊胡金銓……小科普:《空山靈雨》豆瓣評分高達8.4,電影於1979年上映,原片片長120分鐘,上映之時,片方為排片需要,強行剪輯成了115分鐘和91分鐘兩個不同版本,直到2019年10月,經修復後,原片120分鐘足本版才得以重見天日
  • 消失的次元,香港電影人物誌:龍傑星發華,癲中之巔
    1925年,黎民偉創辦的香港第一家製片機構──民新影片公司製作了《胭脂》。1935年,香港電影正式進入有聲時代。」的香港電影迎來了重要轉折點,武俠片處於領導地位的同時,嘉禾這個名字出現,鄒文懷攜李小龍橫空出世,香港電影多元化由此拉開序幕。
  • 香港武俠片有多牛?這些真·女神告訴你!
    這部電影後來被譽為是傳統武俠片與新武俠片的過渡作品。這部片拍攝過程中,他又突發奇想,將電影場景從攝影棚換到真實的山河中。外部的真實空間為精彩的打鬥注入了一種歷史感,令電影畫面頓時生出浩瀚詩意。這部片剛上市便破了票房紀錄,成為香港開埠以來最賣座影片。並且該片在美國、日本多地多次上映,口碑非凡。這個記錄哪怕在票房動輒過億的現在看來,都會令人羨慕。除了浪漫主義的胡金銓外,還有一位憑藉緊湊節奏為武俠片創下新山河的導演張徹。
  • 特效加持的武俠片,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
    香港的武俠片,曾是一個時代的標誌。當年香港電影人為了拍出特色,嘗試了各種手段,甚至不惜重金將特效引入武俠片。今天推薦一部特效加持的武俠片,新天龍八部之天山童姥,天山派掌門人逍遙子遭到孽徒丁春秋的偷襲,退居縹緲峰,並設下玲瓏棋局,等待有緣人繼承自己的百年功力。
  • 胡金銓、張徹發現了武俠片"動作"的真諦(圖)
    「胡金銓之俠,是大歷史背景下的家國恩怨,武打注重追求鏡頭語言的創新;張徹之俠,糾結於個人情仇,武打執著於陽剛、慘烈」。  胡金銓《龍門客棧》奠定了中國武俠電影格局  最早的武俠片其實是武俠「神怪片」,以神怪為主,劍和俠不過是輔助元素。比如1928年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打鬥的形式是「口吐白光、指出神劍」。
  • 《刺客聶隱娘》美則美矣,但依然是沒有「俠」的武俠片
    當我們在說「武俠片」的時候,我們在談論的顯然是一種電影類型:就像日本的武士片、印度的歌舞片,武俠片是中國電影貢獻給世界的、最有認知度的「類型電影」。1928年的《火燒紅蓮寺》,掀起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次武俠電影的創作浪潮;不久後,武俠電影隨著大批電影人由上海流往香港。在此之後的半個多世紀,武俠電影就與香港劃上了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