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在她事業冉冉升起之時,拋卻了大片的森林獨獨相中我這株「朽木」實屬不易,而且一分鐘沒耽誤為王家續了香火,讓這個世界上從此有了「王法」-----我們兒子名叫王法,更讓我發自內心地感激。
這是王志曾為朱迅的書寫的序其中的一句話,王志感謝朱迅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嫁給了他,且婚後一刻也沒耽誤地暫停工作為他生下兒子。
朱迅年少時曾留學日本,後來為了照顧母親,朱迅便放棄國外的一切決定回國,1999年朱迅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央視,就這樣她與王志成為了同事。
朱迅曾說促成她與王志這段姻緣的事情是父親重病時王志的表現,那個時候朱迅的父親突發重病住進了重症監護室,朱迅和她的母親以及兩個姐姐手足無措,只能在病房外面抱頭痛哭,王志知道後立馬給朱迅介紹醫生,當醫生問道他和病人的關係時,王志猶豫了一下,他心想要是回答說是同事的父親的話關係顯得太遠了,於是他便對醫生說:您就把他當成我父親來對待吧。王志的這一舉動可能無論哪個女孩子看到應該都會被感動得要死吧?
不僅如此,朱迅父親住院期間,王志沒日沒夜地守在病榻前照顧他父親,考慮到朱迅的工作那時候剛起步,在朱迅接到臺裡的任務時王志對她說你去吧,這裡交給我。父親的一病,讓朱迅發現了王志是一個可以給她依靠的男人,2003年當時30歲的朱迅嫁給了38歲的王志,沒有浪漫的求婚也沒有盛大的婚禮,但不妨礙他們十幾年如一日地恩愛有加,相互扶持。
王志的媽媽曾對他說:「兒子,你做得讓我最滿意的一件事就是娶了朱迅。」對於母親的這個觀點,王志肯定認可得不能再認可了。
2008年時,王志接到了電臺的通知說臺裡要組織一個支援西部建設服務團,說他符合條件,問他要不要去,王志一聽立馬就心動了,但他沒有立刻答應,而是和臺裡說需要先回家與妻子商量,因為當時他的兒子才三四歲,家裡的老母親也需要人照顧,朱迅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就對丈夫說:&34;,知道了妻子的意思後,王志這才下定了決心,他對朱迅說:「那我去,今後養家就靠你了。&34;讓紅十字會一夜間名譽掃地,王志雖壯志未酬也只能迫於形勢離開。
2014年王志重新回到了主持界,同年7月放下話筒六年的王志擔任陝西衛視「絲綢之路萬裡行」的總主持人,剃了光頭的王志有一股子匪氣」,這種「匪氣」帶著湖南人骨子裡不服輸的霸道。我很不習慣地摸摸他,覺得抱著的不像是原來的老公。「記得寫日記。」鬆開手,他走了。我知道他這次是下了狠心的,五十歲的王志又出發了。朱迅這樣寫道。
王志與節目組的車隊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自駕,歷時兩個月,走過了三萬裡的路程,最終到達絲綢之路的終點羅馬,這一路上王志與車隊遭遇到過不少的困難,其中的一次危機就是汽車沒油,那次節目組因為錯誤的判斷路上有兩個加油站,所以只給車隊中的一輛汽車提前加滿了油,哪知道出發後發現以前的那兩個加油站都沒了,它們一個已經荒廢了,另一個則改成了加氣站,而那一天王志一行人被困在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隨時面臨著種種可能會危及生命的事情。沒辦法,他們只能臨時租了一輛大巴車把一些工作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剩下十六個自願留下的人守著車輛,王志說當時那是六個人真的有種「英勇就義」的感覺,因為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以後還能不能見到。
好在後來他們得到了當地大使館的幫忙,王志說當時看到那送來的汽油時他頓時眼眶溼潤,因為他們有救,旅程又得以繼續了……
而面對丈夫的西行三萬裡,朱迅便是她根本不擔心,因為在他眼裡王志是一個生存能力極強的人,朱迅說就算把他扔在沙漠裡,他也能自己爬出來,丈夫面臨險境,作為妻子怎會不擔心,但朱迅知道當時自己只有把家裡照顧好,把自己照顧好才能讓丈夫更加安心。
後來王志用文字記錄下了他的在絲綢之路上的見聞以及心得,創作完成後,王志請朱迅為他的書寫序,王志說:"這是我的第一本書,應該由我最重要的人來寫。」於是就有了《西行三萬裡 王志看絲路》書中那篇被很多人評價為「我買這本書是衝著這篇序買的」朱迅寫的序。
在序的最後朱迅寫道:「一小時寫序,一輩子同行。」
「一輩子同行」,我想這應該是夫妻之間最樸實卻又最浪漫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