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Ben Chase在Twitter上的粉絲數不到900,但他的一條吐槽App使用體驗的推文可以獲得3萬多點讚,只能說吐槽吐出了精髓,吐到了廣大人民心坎裡。「關於新聞媒體老說大家不喜歡閱讀長文章,我有些大膽的想法。」
滿屏紅圈圈裡面都是廣告,也對,平時我們打開新聞APP差不多就是這樣的觀感。隨便下手一點,廣告,廣告,還是廣告。
即便是紐約時報這樣的主流媒體網站,發起廣告來也是可以很狠的,比如2016年的第一季度,紐約時報在數字廣告這一塊就收入了4200萬美金,佔其廣告總收入的1/3。
來看看他們的新聞網頁:
頁面很大一部分位置已經被一張大廣告佔據了,這樣就導致了真正的文章內容被搶走了注意力,造成了很差的用戶體驗。(移動)網際網路上到處都是這種廣告——在廣告主和發布商(媒體)的廣告位買賣中,有限的網頁被開闢為無盡的大大小小的廣告位,用戶的網頁加載、頁面清潔、視覺體驗面臨不能承受之重。
那就不怪大家採取積極防禦措施了——裝上Ad-blocker插件。
簡單來說,廣告攔截器就是瀏覽器加載的一段代碼,在人們上網的時候攔截掉所有廣告,快刀斬亂麻。(不過近年Ad-blocker開始有「可接受廣告」概念,即允許展示一些小的和靜態的廣告。)
例如Ad-blocker領域的扛把子AdBlock Plus,自2006年推出以來,它在過去的十年期間累積了上億的下載量。這個插件目前通用於Chrome、Mozilla、Safari、安卓和iOS,適配不同用戶的需求。
任何不喜歡廣告的用戶都可以隨隨便便安裝類似Adblock Plus這樣的攔截插件,以獲得更好的瀏覽體驗。根據一份PageFair發布的《2017 Adblock Report》,截止2016年底,全球有6.15億臺上網設備屏蔽廣告,其中3.8億臺設備是移動端設備。可以從下圖中看到,紅線所代表的屏蔽廣告的行動裝置數量從2015年開始劇增,以平均每年新增1+億設備的速度在將廣告拒之門外。
就在10月上旬,還曝出有近4萬人錯誤下載了假的 Adblock Plus 插件,說明網民對廣告屏蔽插件真是有些饑渴。
於是在廣告屏蔽這塊碩大的市場上,自然少不了Apple這種常把用戶體驗掛在嘴邊的巨頭公司,像我們不久前寫過的整合了新廣告屏蔽技術的Safari 11。還有給更多瀏覽器在加入、強化廣告屏蔽技術,如UC、Brave等。
這下好了,眼不見為淨,用戶體驗似乎得到了保證。
看Ad-blocker帶來的變化,除了用戶體驗這個層面,還要多換幾個角度看。
我們可以看到發布商廣告收入的大幅削減,尤其那些提供免費內容、以廣告變現為生的網站(沒廣告收入就沒口糧,也就再沒免費內容可言);
此類廣告攔截插件同樣對全球廣告主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自己花錢投的廣告結果都被屏蔽,還有沒有天理;或者換不回滿意的展示/點擊,還能怎麼廣而告之;
作為發行商和廣告主之間的貿易者,Ad Network(廣告聯盟)們自然也玩不下去。
就這樣,廣告屏蔽每年給市場造成高達220億美元的損失。
這樣得來的用戶體驗,代價有些高。
尤其是靠數字廣告發家的巨頭們,廣告屏蔽無異於是在直接動他們的奶酪,不要忘了,佔據美國市場80%的廣告預算的Facebook+Google,他們也是被全球品牌、營銷者高度依賴的營銷平臺,海量廣告湧向這些個出口,要去找自己的潛在消費者。
Ad-blocker們還引發了廣告屏蔽VS反廣告屏蔽之間一場要上法庭對決的論戰:用戶有屏蔽廣告的自由,網站也有反廣告屏蔽的自由,屏蔽與反屏蔽是雙方的自由。像Adblock Plus隔三岔五就會被媒體網站告到法院。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如此燒腦的新聞標題:
《Facebook 的反廣告屏蔽被Adblock Plus 屏蔽了》
《屏蔽與反屏蔽,廣告屏蔽軟體與Facebook發生「貓鼠大戰」》
Ad-blocker闖入數字廣告的世界後,廣告要怎麼做?
答案很簡單,一句就講完:廣告即內容。
只有當廣告脫離低級趣味變成真正對用戶有用的內容,Ad-blocker就會自動失去存在價值。用戶、發布商、廣告主、廣告聯盟,不用犧牲任何一方,四贏。
但實操總是有難度的。這四個利益相關體裡面,暫時拋開用戶不談,位於上遊的三方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是可以(必須)對廣告營銷進行革新的,這是大勢所趨,進程已經開啟。簡單粗暴的banner廣告、彈窗廣告這種網際網路時代早期產物,活到今天已經相當勉強。
紐約一家創業型媒體Fatherly在音樂流媒體Spotify上的原生廣告 (paidpost首頁)
FedEx和Mic的原生廣告合作(該paidpost首頁)
雀巢和紐約時報網站的原生廣告合作(該paidpost首頁)
選擇原生廣告,像Buzzfeed這樣的網站主要靠原生廣告來賺取大部分的收益。原生廣告不是新詞彙了,但尚未得到廣泛有效的實踐,形式原生好說,內容上的原生就沒那麼好辦了,但不少微信大號軟到骨子裡的軟文可謂是渾然天成的原生廣告。
數字營銷時代的廣告不只有創意,還得有技術,尤其是效果類廣告。擁抱新潮廣告技術,如當下主流的移動廣告形式——除了原生,還有Video,Playable ads。相信數據:原生廣告較傳統banner廣告高出9%的品牌親和力和18%的購買意向引導;而視頻廣告的點擊轉化率(CTR)又是原生廣告、插屏廣告的3倍,是banner廣告的10倍。新趨勢Playable ads就更有意思了:和傳統廣告相比,這種廣告的轉化率提升123%,發布商的eCPM可提升一倍,七日留存率增加26.4%。
謹記在心,每日默誦:不打擾是我的溫柔。提升用戶體驗是實現其他目標的先決條件。
References:
1. How Ad Blockers Are Changing the Online Advertising Landscape in 2017
https://www.singlegrain.com/digital-marketing/how-ad-blockers-are-changing-the-online-advertising-landscape-in-2017/
2. The state of mobile ad blocking: Taking stock of what the internet giants are doing to prevent (or enable) it
https://martechtoday.com/state-mobile-ad-blocking-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