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批批援鄂醫療隊正在陸續撤離,參與這次戰「疫」的人員數量史無前例。在這次援鄂醫護人員中,90後達1.2萬人,佔了援鄂總人數的近1/3,青年人已然成為這場戰疫非常重要的生力軍。
3月23日,在溫州醫科大學會議室裡,一群來自學校疫情防控各條戰線上的青年代表結合自身戰「疫」經歷,講述抗疫故事。「沒有人不辛苦,只有人不喊疼」「眼裡有活,心裡有愛」「青春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後』,而是『努力後』『奮鬥後』」……該校90後青年交出一份靚麗的抗「疫」答卷,描繪出一個奮鬥中的青春群像。
90後醫務人員:我年輕,我先上!
「我年輕,我先上。」謝得力,一個喜歡收藏手辦、模型的90後陽光大男孩,也是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內科護士。
春節前夕,謝得力毅然馳援武漢天佑醫院ICU,站在生命最後一道關口,與病毒展開生死爭奪。他也曾壓力山大,甚至夢到自己的防護服破了,但是他堅持下來了。「我儘自己最大能力守護每一位病人,他們也是我的家人。身邊所有醫務人員都是這麼做的,我只是選擇和戰友們一起衝鋒,沒什麼特別的!」
據悉,該校還有很多像謝得力一樣的90後醫護人員,他們正用自己的雙手守護著居民們的健康。
疫情發生以來,溫州醫科大學1500餘名青年醫護人員籤下抗疫承諾書,300餘人在溫州發熱一線與新冠肺炎殊死搏鬥,188人組成的青年突擊隊投身溫州版「火神山醫院」建設……
他們中,有正值婚假的「青年骨幹醫生」,有尚在哺乳期或孕期的「媽媽護士」,還有一些「夫妻醫生」組團參加。
青春戰疫,攻堅有我。從「讓我上」,到「我先上」,疫情下,該校90後醫護人員毫不遲疑,以「第一角色」融入新冠肺炎阻擊戰,成為逆行者、堅守者、溫暖者。
90後教師:不管幾零後,共做「努力後」「奮鬥後」
「我是黨員,不怕辛苦,我申請加入協助從事溫州市境外捐贈防控物資接收及分配工作臨時黨支部!」這是該校機關黨委的9名青年黨員申請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的請戰書。
徐卓作為支部裡的一名「90後」黨員,請戰戰役守護後方,為一線輸送防護物資。「青年一代是闖關奪隘的先鋒力量,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後』,而是通過『努力後』『奮鬥後』,能夠在危難關頭迎難而上,能夠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奉獻青春力量,才是實現人生價值最好的途徑。」徐卓說。
疫情發生後,醫院的防疫物資相繼告急,這群青年黨員教師深知醫療物資和防護物品也是戰「疫」最重要的「武器」和「裝備」。他們共協助華人華僑辦理了437筆境外物資捐贈手續,累計價值2492.92萬元,爭分奪秒及時把口罩、防護服等物品送到醫護人員的手中,助力打通了物資捐贈的「最後一公裡」。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裡,醫務工作者是衝鋒在抗疫一線的「戰士」,許多不能在一線抗「疫」的90後教師,也以自己的方式交上答卷。39名青年教師堅守雲課堂,37名思政輔導員做好學生教育引導,還有其他參與科研戰疫、防控物資捐贈、心理疏導等戰「疫」後方服務。
90後志願者:你們守護患者,我們來守護你們的家人
郭一墨是溫州醫科大學大一學生。二月初,當她在班級群中看到「疫伴學堂」項目志願者招募信息時,她第一時間報了名,成為最早一批「拓荒」志願者。
短短一個月超過200小時的志願服務時長,是她愛心最好的詮釋。「我的父母也正在抗疫前線同病毒英勇鬥爭,我完全能夠理解『白衣戰士』與家人間的滿滿思念與牽掛,每每想到自己能為戰疫前線消除一份顧慮,為後方孩子排解一份孤獨,我心裡就有種說不出的快樂。」郭一墨說。
自2月11日起,溫州醫科大學10個學院、12個專業的708名志願者學生報名參加「疫伴學堂」志願服務項目,其中527名學生與145位奮戰在抗疫一線醫護工作者子女完成結對。志願者們化身「小老師」,開展了生命教育、留學生課堂、心理陪伴等活動,用心、用情築起抗擊疫情後方溫暖的港灣。
青春戰疫,志願有我。「疫伴學堂」的90後青年志願者們藉助這些「有溫度」的志願服務載體傳遞著前線醫務人員敬佑生命的理念和救死扶傷的擔當,也在孩子們心中播下愛與希望的種子。
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呂帆對學校青年的戰「疫」答卷給予點讚。她說:「學校一直堅持將醫德教育、公益慈善教育貫穿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全過程,醫者仁心的內涵早在溫醫大青年群體的心中生根、發芽。溫醫大青年群體在抗「疫」中積極應戰的勇氣與擔當,是學校醫者仁心的基因一直堅守與傳承,是對校訓「仁肅勤樸、求是奮發」的身體力行與生動詮釋。」
戰「疫」中,90後「溫醫群像」也是中國青年群像中的一個縮影,穿上戰疫「鎧甲」的他們是醫生、護士、志願者,他們在祖國各個角落、各個領域為了同一個目標,為取得這場鬥爭的勝利不懼生死、救死扶傷、頑強拼搏,「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記者 崔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