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韓煒林 彭一葦 通訊員 曹玲
出利川城區西南4.3公裡,一片黛青的鐘靈山聳立眼前。山腳,一條溪河水流潺潺。
與山水為鄰,一片中式建築規整排列,寬敞的大操場上人造草坪「綠草」茵茵。
這,便是即將建成的利川一中新校區。
8月1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鍾靈山下,探訪這處備受91萬利川人民關注的重點工程。
園林式的「智慧校園」
入口門楣上,「利川市第一中學」的新牌匾已經掛上。
新校區正中,是4層樓的圖文信息中心,兩側分別是實驗樓、教學樓、學生宿舍、體育館、藝術館和露天運動場,組成教學區。山腳處,正在建設的4座跨溪小橋,將生活區的學生食堂、教師公寓樓與教學區連為一體,小橋的名字透出濃濃的書卷氣:求實、致遠、行知、求學。
放眼四望,新校區的31座建築已全部建成。武漢市政建設集團利川一中項目常務副經理高駕介紹,校區建築群灰色坡面屋頂、慄色立面的靈感來自土家吊腳樓。
烈日下,工人們在趕鋪著收尾的地磚,即將守衛校園的保安練習著正步和敬禮。教學樓走道裡,打磨機隆隆地打磨著地面。簇新的教室裡,擺放著新課桌和即將安裝的86英寸電子智慧黑板。
儘管多處空地上仍裸露著黃土,但新校園仍透出濃烈的園林氣息。站在教室窗前抬眼,便是一片鬱鬱蔥蔥、流水潺潺。
這裡的硬體設施也在緊跟時代。
實驗樓裡,地面密布著水電接口。屋頂,則是排排白色的通風管。屆時,每個學生都能自如地進行實驗。
教學樓裡,工人們正在安裝光纖、伺服器機櫃、通信交換機、投影儀。眼前的一切顯示出,今秋即將投入使用的利川一中新校區,將步入「智慧校園」行列。
不達標的牆,踹倒返工
學校,樹人之地。對於武漢市政該項目技術負責人餘標誌來說,每天迴響在腦中最多的詞便是「質量」。
餘標誌說,新校區是利川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的單體教育工程,工程質量必須經得起檢驗。
「2018年4月動工時,這裡還是一片灘涂地。」他說,今年施工先是因疫情停工兩個月,汛期又是接連降雨一個月。
為了搶回被耽誤的工期,眼下施工進入「5+2」「白+黑」模式,按照今年秋季能上學、能吃飯、能住校的入學標準,發起最後衝刺。
「無論工期多麼緊,質量要求一刻也不能松。」 餘標誌說,監理人員常駐工地,每批材料嚴格抽檢。對施工質量,還要一周一巡檢,兩周大檢查。
建設者們對細節極為較真。去年3月,施工員趙冰成發現一間教室的內牆砌築不美觀,查明是工人手藝不精。趙冰成一腳踹倒已經半人高的內牆,然後組織培訓,全部返工。
記者了解到,在恩施州建築協會的一次評比中,被抽檢的2棟學生宿舍樓榮獲結構優質工程,項目還被評為2019-2020年度首批省「建築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現場」。
當好特殊「領頭羊」
眼下,對新校區最為期盼的人莫過於利川一中的校長田共。「每次到新校區,都十分興奮!」
新校區佔地430畝,可容納100個教育班、5000名學生,投資6.91億元,由武漢航空港發展集團所屬武漢市政建設集團採用PPP模式投資建設,並運維13年。
田共說,利川一中高考一本上線人數已經連續15年居恩施州第一。但老校區僅87畝,生均面積全州最低,難以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望。新校區投用後,可增加招生近六成。這裡的新設施,特別是藝術館、體育館等,將使利川的更多學子得到更全面的素質教育。
在田共看來,利川一中整體搬遷工程,已經成為利川斬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領頭羊」。記者了解到,利川一中整體搬遷後,該市將從一中老校區入手,啟動全市教育資源優化整合,利川教育將由此翻開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