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現實生活中,很多女生付出真心卻慘遭辜負,於是怨天尤人哭天喊地:「為什麼?我對你已經這麼好了,為什麼還要背叛我、辜負我、不要我?我對你付出了全部,對你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什麼你卻愛上那些根本就不拿你當回事、刁蠻任性,自私自我的妖精?」
於是一萬個想不通,更有甚者,因走不出這情傷,絕望到輕生自殺,令父母親人痛苦悲傷。
所以,很多人就想活出『佛繫心態』,用以自救。覺得這可能是前世因果,是前世欠了情債,所以今生才要還。雖然這樣想是好的,至少總比那些看不開的人要強,但卻也有消極沉淪的一面。
更積極的一面是要更多的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和反思:為什麼會落得今天的結果?問題到底出在哪裡?是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用錯了?
還是本身就不值得被珍惜、被尊重?很多人錯誤地以為:自己付出越多,就越容易被真心以對,其實未必,甚至很多時候恰恰相反。
這樣的道理,連如來佛祖都知道,並早就用實際行動教導世人該怎麼做了。
1、送上門去的東西,永遠沒有涉足千山萬水「自己求來」的更「寶貴」
具體答案在《西遊記》第八回:「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一章中。
如來佛祖對眾菩薩說道:「我觀四大部洲,眾生善惡,各方不一。東勝神洲者,敬天禮地,心爽氣平;北巨蘆洲者,雖好殺生,只因餬口,性拙情疏,無多作踐;
我西牛賀洲者,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但那南贍部洲者,貪淫樂禍,多殺多,正所謂口舌兇場,是非惡海。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
諸菩薩聞言,合掌皈依,向佛前問曰:「如來有哪三藏真經?」
如來曰:「我有《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怎麼得一個有法力的,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遠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化眾生,卻乃是個山大的福緣,海深的善慶。誰肯去走一遭來?」
當有觀音菩薩,行近蓮臺,禮佛三匝道:「弟子不才,願上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來也。」諸眾抬頭觀看,竟是觀音菩薩。
如來見了,心中大喜道:「別個是也去不得,須是觀音尊者,神通廣大,方可去的。」
菩薩道:「弟子此去東土,有甚言語吩咐?」……
2、如來佛祖,不但俯瞰世事,更加洞透人心
不得不說,人骨子裡有一種劣根成分,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名曰:「犯賤」。越得不到的東西越是好的,越是失去的,越會念念不忘。卻時常忽視了已經擁有的、就在身邊的事物和愛人。
很多男生非常高冷,根本不把女生當回事,時常冷麵以對,無視對方的存在;然而,越是這樣的男生,卻越是備受女生追捧,女生巴巴地貼上去,跪求人家的垂愛,不惜讓自己卑微到塵埃裡。
很多女生亦如此,高冷孤傲,目空一切,卻被男生奉為女神,五體投地拜倒在石榴裙下,甚至甘願長跪不起。
面對那些主動愛自己、對自己付出很多的人,反而得不到他的心,無法在他的內心紮根。
所以,如來佛祖才說:「我待要送上東土,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
也就是說,送上門去的東西,往往人家不稀罕,你前腳走了,沒準人家後腳就給你扔出去。反倒是褻瀆了自己的善心和誠意。
所以,要換一種營銷模式:讓他們自己來取,而且還不能輕易讓他們得到,必須要跋山涉水、經過千辛萬苦、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才可以把經書賜給他們。這樣得到的經書才能被視作珍寶、被頂禮膜拜——他們才會發自內心的珍惜、珍視。
同理可證: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尤其是在愛情當中,無論男女,當你放棄自己的矜持和尊嚴去倒貼的時候,往往是不被珍視的。
唯獨先守住自己的尊嚴和底線,以客觀的立場和角度去「考驗、觀察」對方一段時間,之後「接受了」的愛情,才可能被珍惜、被尊重——進而成為對方手心裡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