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舉世聞名的「稿」字四方連郵票、贛西南赤色郵票實寄封……今天(11月26日),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珍品展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舉行。展覽展出我國集郵家孫蔣濤先生、傅嘉駒先生的珍罕藏品50框。
2020年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發行90周年。本次包括《中國解放區郵票(1930-1950)》展品,《華北解放區郵票》《東北解放區郵票》《華東人民郵政》《西北解放區郵票》《西南解放區郵票》五大解放區郵票的50框展品。從揭開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發行序幕的「赤色郵票」,到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幾個時期的重要郵票幾乎被全部展出。
今天(11月26日),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珍品展在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舉行。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舉世聞名的「稿」字四方連郵票。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 展覽看點
圖案簡約質樸,地域文化強
由於戰爭時期經濟匱乏,物價上漲需節約開支,及技術落後等因素,特別是還在敵人的封鎖和包圍之中,所以,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印製水平不高,色彩單一。
從郵票的製版、紙張等方面來看,在郵票印製過程中,因各地條件不一,出現了謄寫版、石版、膠版、鋅版、銅版、凸版和雕刻凹版等印刷情況。
如印製條件較差的中華蘇維埃郵政郵票,多為石印,土紙、無齒,並且加蓋郵票較多。這既凸顯出革命戰爭時期的物質生活困難和時代特色,也融入了中國傳統造型藝術的優秀元素,雖然發行的郵票簡單粗糙,但其設計、印刷及郵票本身的要素卻有別具一格的特點。
觀眾在拍攝展品。攝影/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宣傳功能強,激勵作用大
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發行的郵票發揮了旗幟鮮明的宣傳動員社會功能。
例如,1944年3月,山東戰時郵政率先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套毛澤東像郵票,真實記錄了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浴血奮戰,取得抗戰形勢朝著勝利大步邁進的毛主席光輝形象。
此後,華北的晉察冀、晉綏邊區和東北、華中等抗日根據地也紛紛印製毛澤東像郵票。從1944年3月到1950年5月12日發行最後一套毛澤東像郵票止,各解放區共發行毛澤東像郵票40餘套230多枚,這在中外郵票史上史無前例。
收集難度大,珍罕性高
殘酷的戰爭使解放區郵票能夠留存下來的非常之少,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此次展覽展出了幾乎所有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素材,其中不乏孤品,包括存世量不超過5件的珍罕品及收集難度極高的試印樣票、變體票和特殊使用實例。比如,舉世聞名的「稿」字四方連郵票、贛西南赤色郵票實寄封等。
郵票源流可靠,填補郵史空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重要素材大多來自中國集郵家沈增華、林崧,中國香港集郵家關卓然和日本集郵家水源明窗等著名集郵家的藏品,源流可查,經受過歷史的檢驗,並多次在世界郵展和亞洲國際郵展上展出。
此外,展品中一些新發現的郵票填補了解放區郵票的空白。
■ 多知道一點
什麼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
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是指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創建的革命根據地、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交通、郵政機構所發行的郵票。這些郵票歷經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時期,是這一時期重大事件、重要變革的歷史見證。
1930年,贛西南赤色郵政總局和閩西交通總局分別發行了人民政權的第一批郵票,揭開了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發行的歷史序幕,開創了人民郵政新紀元。從那時起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先後有70多個地區、170多個郵政機構,發行約500套、共計2400餘種郵票,真實地記錄了人民郵政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的光榮歷史。
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郵票各階段特點
建立赤色郵政並發行赤色郵票和蘇維埃郵票的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這一時期發行的郵票數量不多,約13餘套,主要是滿足在戰爭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郵政和宣傳動員的需要。
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這一時期發行的郵票數量不多,約50餘套。
全國解放戰爭時期(1946-1950.6)。這一時期發行的郵票數量最多,即使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於全國部分地區尚未解放,解放區郵票仍然繼續使用。直到1950年3月8日,郵電部郵電總局發布通令:「因已發行全國統一郵票,原各區發行的分區郵票,出售期延至本年六月三十日為止,七月一日停售。如有存在於人民手中,仍準用其交納郵資,貼用至本年八月底為止。」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攝影記者 李木易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