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有很多小夥伴和我一樣,有二三十張信用卡,而且這些卡都是不同銀行的,好像每家銀行都能參加活動,甚至有一段時間申請信用卡已經成癮,似乎只有多一點信用卡,在發生生活危機的時候,自己才有實力和經濟去抵抗,其實信用卡也不是越多越好,而且也不應該「嗟來之食」、「來者不拒」,盲申信用卡,真的是病,需要治啊!
盲申信用卡,被拒還不知道「為啥」?
如果你申請的銀行信用卡張數太多,那麼銀行就會認為這是「多頭授信」,也就是說,你申請的太多了,給我的愛,你也給了別人,那我就不愛你了,別以為這只是小女生的思維,其實銀行也是這樣的,誰知道你申請了那麼多額度,是不是要跑路啊。
所以在「盲申」信用卡的時候,也是要按照這個「鄙視鏈」,儘可能的分散開來申請,否則盲申之後,就會被部分銀行拒絕。
按照難度係數,應該先申請這種拒絕盲申的銀行,也就是先申請難一點的銀行。具體的梯隊順序應該是這樣的:
最不容易下卡的銀行:
工商、交行、建行、農行、招商、花旗、渣打銀行;
第二梯隊不太容易下卡的銀行:
工商、中行、浦發、中信、平安、廣發等商業銀行;
第三梯隊不講究這些,申請就能下的銀行:
民生、興業、北京、上海、地方的商業銀行等。
其實按照道理來講,這些銀行只要審核你的資質合格,都是能下卡的,但是部分銀行確實比較矯情,你盲申一堆,人家不給你過也是正常的。如果同一個時間內,集中申請,盲申,想著同一個時間一起申請,額度說不定下來的就多了,但是事實是,同一個時間內會有多個銀行一起查看你的徵信,結果可想而知了,盲目的多多申請,結果就是悲劇的,可能一家都不下來,金融機構看到客戶的徵信報告被多家機構在短時間內頻繁查詢,第一反應就是該客戶可能存在資金緊缺的問題,急需要用錢。那麼,無論此時他是申請信用卡還是辦理貸款,都容易被拒之門外,而且臨時用錢的臨時額度多,下卡的可能性也會少了。
所謂的以卡辦卡,其實就是先申請額度高的,不限制卡片數量的,這樣有梯隊性質的申請了之後,卡片的額度和數量就都能得到提升,且比如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初始額度很重要,如果你一開始的額度只有一萬塊,那麼後面就算申請的比較順利,每次也是一千、兩千塊的提升,所以提額也是比較慢的。
而比如平安銀行、民生銀行,是可以依據交通銀行的額度,來給你審批的,最少是會參考的,銀行之間的評分係數也有參考。
最差的就是先辦理了地方商業銀行,然後額度又很低,那麼以後想要提升額度,就比較難了,但是如果先辦理難的卡,後面再以卡辦卡,辦理商業銀行的卡,最後才是地方性銀行的卡,最後的額度會比盲申一堆,好很多。
信用卡申請卡片的數量其實沒關係,但是順序很重要,信用卡的透支行為本身就是在負債,如果負債的比例太高,是很容易被拒絕的。所以不管什麼時候申請貸款,消費分期,都要保證在月薪的一半以內,控制負債比例。盲申之後再大額消費的同時,還申請大額的信用卡,這就是最愚蠢的行為了。
你有盲申的經歷嗎?結果理想嗎?一起留言談談吧。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