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幾年前的大熱的《白夜追兇》,《無證之罪》開始,直到最近的《隱秘的角落》,《摩天大樓》,《在劫難逃》。似乎不知道從何時起,此類驚悚,燒腦的懸疑題材作品開始在國內受到業界的追逐和觀眾的喜愛,懸疑劇也一舉成為最具話題性和爆款潛質的類型片之一。
海峽對岸的臺灣似乎也不約而同的在懸疑劇上開始發力,《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作品便是其中的代表。而今年由知名流媒體公司網飛出品並著力打造的華語劇集《誰是被害者》,更是因被外界譽為華語懸疑劇集的新標杆而廣受關注。
那麼這部作品究竟如何,下面就跟諸位簡單分享一下。
《誰是被害者》改編自推理小說家徐瑞良的作品《第四名被害者》,由《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主創湯升榮擔任製片人,男女主角張孝全和許瑋甯也均為當下炙手可熱的實力明星。此外著名藝人林心如還作為特別嘉賓在劇中飾演重要角色。因此從製作班底的陣容上來看,《誰是被害者》是成為一部年度大戲的潛質的。
對於熟悉美劇特別是網飛劇的觀眾來說,為了儘快吸引眼球保證收視率,每部作品的第一集總是片方下功夫最大的部分。雖然中美在電視劇製作上有很多觀念上的區別,但在這一點上雙方卻在慢慢接近,畢竟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麼。
《誰是被害者》作為一部僅有8集的迷你劇,一個好的開頭更顯得重要。幸運的是,《誰是被害者》也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甚至不誇張的說,前三集都非常精彩。
下面在不劇透的前提下簡要給大家一下這個故事。正如片名一樣,《誰是被害者》前幾集甚至大部分時間的重點並不是找兇手,而是尋找真正的受害人。僅在這一點上,就與大多數懸疑劇有著本質的不同。
《誰是被害者》前幾集每集都會出現一名死者,且圍繞死者的身份在本集的結尾處都會發生翻轉,此外這些死者之間還蘊藏這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節奏非常之快,觀眾的關注點也和警方一樣,忙於找到下一位受害者,從而產生一種應接不暇的快感。
為了講述方面,這裡不得不稍微劇透一下。劇中所有的死者都是來自底層的普通人,每個人也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想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關注,儘管已經努力過,適應過,甚至改變過,但卻總也得不到。
最終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們在「命運」的指引下,最終走向絕路。而他們在死後也像生前被承諾(洗腦)的那樣,終於得到了社會的關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雖然看似諷刺,但卻格外真實。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亮點眾多的作品,最終在豆瓣網上卻只獲得了8分的評價。雖然坦白地說,這個分數在國產懸疑劇甚至整個國產劇中都不差,完全值得一看。但對於《誰是被害者》這部凝聚太多人希望的作品來說仍然難稱合格。至於原因也同樣簡單,就是很多觀眾口中的虎頭蛇尾,更通俗點就是有點「爛尾」了。
本著對國產劇鼓勵為主,批評為輔的原則,況且《誰是被害者》本身也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你讓我罵一個豆瓣8分的作品,這事我也幹不出來,更多的還是失望),因此下面主要談一些國產懸疑劇的通病。
多說一句,《誰是被害者》中網飛僅僅負責商業上的運作,對於整個作品的策劃和創造完全放手,把它歸為國產劇應該沒有問題。
首先,劇本缺乏打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邏輯上出現問題,很多轉折和過度略顯生硬,前期一些設定與結尾聯繫不大甚至出現矛盾,也就是網友所詬病的「前面亂挖坑,後面填不上」。
有一部分人把這種情況歸咎於國內的審核制度,這個因素肯定是有,但絕對不是主要的。從業人員還是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劇本創作當中,合理的修改是不會也不應該傷害到原著的整體素質的。目前大家認可的懸疑劇中,無一不是擁有一個在原著基礎上提煉出的一個優秀劇本。
其次,敘事節奏和剪輯需要提高。僅以本劇為例,前面幾集鋪墊的很好,節奏也快。但等到真正警方介入案情的時候又開始各種不符合常理的拖沓,男女主角這種臨時搭檔,缺乏基本的社交基礎,居然可以精誠合作搶在警方之前拿到各種關鍵線索,而最終的處理方式又非常的不合情合理,讓觀眾感覺非常難受,甚至有被「降智」打擊的感覺。
有些事情說出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對於懸疑劇來說同樣如此,雖然「虎頭蛇尾」的情況令人失望,但是隨著從業人員水平的不斷提高,經驗的慢慢積累,觀眾和資本的關注,國產懸疑劇在不遠的未來會擺脫這個頑疾,希望就在眼前。
最後再嘮叨一句,《誰是被害者》這部豆瓣8分劇依然推薦諸位觀看,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