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派古琴傳承人:唱起琴歌,唐詩宋詞都活了

2021-01-17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這是一個尋常的周六晚上,而因了古音古韻的古琴,與應和古琴的詩詞吟唱,這個夜晚變得別樣的雅致和韻味。

華燈初上,成都市中心的「屋頂的櫻園」裡,一場古琴雅集吸引了眾多聽眾。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從擺琴到彈琴、吟唱、起身、鞠躬,黃明康一連貫的動作和諧優美,而那歌聲纏繞著琴聲,那吟誦附著著音韻,真可謂一唱三嘆、娓娓動聽。

牽著你的耳朵去聽

和著古琴 詩詞仿佛活過來了

纖指輕揉操古琴,喧囂消融弦瑟中。

全場鴉雀無聲,人們的心神與演奏者指下流淌的山水之音靜靜地呼應。聽眾屏息凝神,託腮聆聽,仿佛內心的浮躁一下子就被琴音拂去了。一曲奏罷,觀眾們為之感動,掌聲四起。

黃明康和她帶領的東坡琴社成員,給大家帶來的不僅是古琴的悠遠,還有琴歌的新鮮。

演出前,黃明康特別講解,古琴是內斂的樂器,它的音量並不大,在公眾場合演奏,需要靜心聆聽,黃明康稱作「牽著你的耳朵去聽」。在隨後的演出中,大家都特別安靜,難得是,幾個小聽眾整場也一聲未發。

古琴看似簡單的七弦,在高手的指間可以變化萬千。一曲《廣陵散》力道盎然,震人心魄;而後的《陽關三疊》又是另一種意味,哀怨、不舍、擔憂在琴聲和歌聲中展現得淋漓盡致;《秋水》則時緩時急地訴說,一段餘音未止,另一段又陡然而生。

最讓聽眾新奇的,是黃明康的琴歌。

琴歌《峨眉山月歌》把古詩與古琴的碰撞,將詩詞的音韻美、音樂的格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現場琴聲飛揚,餘音繞梁。

中國詩詞在最初被創作時,就是可以拿來吟唱,和琴而吟、而唱,是其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展現方式,然而在流傳的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彈唱」的形式漸漸變為了「彈奏」。如今能唱琴歌,能自己創作琴歌,還能恢復古曲打譜的人,為數不多。

琴雅集臨近尾聲,黃明康現場教大家唱了一曲《花非花》,是她自己編曲的琴歌,儘管天色已晚,聽眾仍然饒有興味地學著,「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曲折婉轉的音調,配合白居易簡妙的詩句,把人們帶入朦朧的詩意情懷之中,沉醉良久。

第一次聽琴歌的小周姑娘,唱完說出一句感嘆:這樣一唱,詩詞仿佛活過來了!

嗓子好愛上琴歌

譜曲《花非花》真的陶醉了

一襲絲綢紅裙,頭髮盤成髮髻,黃明康演出時,總是一身古典的裝扮。日常生活中的她,就隨意了些。不過,50多歲的她,明顯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

黃明康,成都市非遺蜀派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她的家裡,最醒目的裝飾,就是牆上掛的一排古琴。客廳一角擺放著一張書桌,桌面散放著她的書法、畫作等。黃明康說,平時除了練琴,也會練練字畫,都是可以修生養心的。

「小時候看香港的電影《屈原》,那個時候就驚訝,原來詩詞是可以唱的,我從小就愛唱歌,嗓子好,後來拜師俞老(俞伯蓀)就開始學習彈唱,擺兩張桌子,俞老和我對著放兩份琴譜,分好句分好段,拿著譜就可以唱。」

黃明康口中的俞老,即是她的丈夫俞伯蓀,著名蜀派古琴大師。兩人年齡相差40多歲,但互為知音,俞老2013年以92歲高齡仙逝,黃明康特意彈奏一曲《思歸操》送別,並深情地說:「你說你最愛這首曲子,我再彈給你聽聽」。

她的古琴生涯從認識俞老開始,琴歌也是因為俞老發現她嗓子條件好,專門指點她練習的。這一唱,就停不下來了。

「他教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吟唱用的是川劇裡『吟哦式』的唱腔。那是李白24歲時第一次出川時留戀家鄉景致所作的,唱的時候聯想起四川的風景,用這種方式唱會覺得格外的婉轉悠揚。他還創作過琴劇《鴛鴦弦》,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把四川揚琴、古琴和琴歌移植到一塊編排演出。」

為了培養黃明康演唱琴歌,俞伯蓀煞費苦心。「他常和我討論琴歌在五聲六律和吐字行腔上的細節變化,還總是跟我強調,琴歌畢竟不是民歌,也不是美聲,在演唱時不要著重於技巧,而是要琢磨琴的弦中音和歌詞的韻味。」俞伯蓀酷愛古詩詞,為黃明康改編了30多首琴曲,每一首都在旋律或演唱上表現出蜀派古琴的獨特之處。

黃明康一再強調,音樂和詩詞密不可分。如果要學琴歌,必須進行聲樂訓練,還需要對詩詞有理解能力,這都需要長期積累的功底。彈唱對人的要求較高,在唱的同時還要注意表達曲詞的意思、思想,「比如《花非花》這首曲子,一定要有轉音,要有那種繞梁三日的唱法,才能唱出那種朦朧美、婉轉美。」

提起創作《花非花》,黃明康回憶,當時創作這首曲子,真的是第一次體會到陶醉是什麼感覺,唱出來就感覺自己暈乎乎的,像喝醉了一樣,全身心完全地沉浸在裡面,在床上躺了半天才緩過來。創作這首曲子,那種陶醉感是以前從來沒體會過的。

琴歌的特色,就如中國人對於情感的表達,講究的是含蓄美。

「什麼是哀而不傷?是那種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但不流出的情感。」黃明康闡釋,品曲和品茶一樣,講究的是「品」,慢慢品,抿一口,嚼碎,再咽下去,就比如為1987版《紅樓夢》電視劇作曲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為《紅樓夢》作的曲都是那種,能把觀眾的心揪出來,讓觀眾可以飽含熱淚,體會人情百態,它不一定會讓你痛哭流涕,但一定可以洗滌一遍心靈。

「再悲傷的曲子,自己在彈唱的時候都不能掉淚,但要將那種感情展現無遺,要打動觀眾,要將作者的那種情感,無缺地傳達。」

普及古琴知識

文化館開辦免費培訓班

黃明康期待,古琴像圍棋、書法、國畫那樣被廣泛地喜歡,「古琴表現的深度、廣度就如唐詩宋詞,可以成為每個中國人的基礎知識之一,對社會文化產生深遠廣闊的影響。因為藝術的本質都一樣,古典文化有深度,但又不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測。說古琴並不神秘,但確實是易學難精的藝術。你可以不喜歡,但不能不知道,就像唐詩,你可以不會寫詩,但一定聽過、讀過詩。」

從2006年開始,黃明康和東坡琴社就致力於推廣古琴和琴歌,他們多次在北京國家圖書館舉辦講座、演奏會,來普及古琴文化和基礎知識,讓更多的人聽得到古琴和琴歌的聲音。

黃明康就職於成都文化館,文化館開辦了公共文化服務免費的古琴、洞簫培訓班,作為專職音樂輔導老師每周上一節古琴課和洞簫課,招收群眾學古琴,講授最基礎的指法和古琴知識。讓更多的人認識古琴,是黃明康的初衷。

除了文化館的公益授課,她沒有收其他學生,她說,最重要的還是想多花時間,去研究古譜,去創作琴歌,多練手。

她拿出幾本古琴譜,指著《離騷》對記者解釋:「一般來說,古書上的一首小曲要編排到能唱,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打譜,像離騷這樣的大曲,則可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打譜。」

琴歌古譜的記載是一行詞一行譜,中間沒有句讀,拿到古譜,黃明康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斷句,這就要求打譜者對古文有很深的造詣。斷句之後,先試著和音而唱,要對琴吃透,看到一個音,就要能想像出它的聲音、聲調,但這些古譜古詞大部分字多韻少,這就需要後世的人來打譜,有的大曲有很多小段,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其整體性,要匹配詞和曲,前後要統一,這需要花很多時間。「我經常打譜的時候,覺都睡不著,會一直反覆考量。」黃明康說。

但這些辛苦,在琴歌被唱出來的那時刻,就隨著美妙的音律而煙消雲散了。

這種經過時間打磨出的琴歌技藝,沒有一蹴而就的虛飄,是可以聽得出功力的。

蜀派古琴傳承

兒子三歲學琴考上川音

「那就《普庵咒》吧」俞明辰說。

與母親黃明康的衣服相襯,18歲的俞明辰一身黑色的漢服,高高的個子,和母親一樣愛笑。俞明辰彈琴,黃明康吹簫,一坐一立,吹簫撫琴,宛如畫中像。琴聲清亮綿遠,簫聲恬靜秀雅,此起彼伏,緊跟相依,令人神往。

琴簫合奏自古以來就被認為是絕配,母子的演奏配合默契。

客廳的牆上,有一幅黑白照片,圖上琴簫合奏的是俞伯蓀和黃明康。那一次,彈琴的是黃明康,吹簫的是俞伯蓀。那時,黃明康還年青。

俞伯蓀,是蜀派古琴界當之無愧的泰鬥級人物。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長大,習練古琴對俞明辰是理所當然的。家學淵源,他從3歲半就開始學習古琴指法,師承父親母親。因為學古琴,就不得不學古文,俞明辰從幼兒園起,上學的路上就跟著黃明康念古文,母親一句他一句,堅持了很多年。

談起兒子,黃明康笑言:「他嘛,沒得選擇,從小在家裡頭,我和他的父親就整天彈琴,來家裡的客人、學生也都是這方面的人,所以他從小耳燻目染,也就喜歡上了,在他4歲的時候,就登臺和我們一起演出。他有表現欲,也算有些天分,我和俞老就開始往這方面培養他,不過,初中高中還是讓他上的普通中學,因為文化課也很重要。」

俞明辰也不僅僅師從父親母親,有機會他也會前往北京拜師學藝。9月5日,他就前往四川音樂學院報到了。這個暑假,他去了北京學習了一段時間。因為蜀派古琴本身很有特色,而北方的古琴流派風格別有韻味,去北京學習,是希望自己的琴藝在保有獨特的蜀派風格之外,融合更多的色彩。

初中高中選的都是普通中學,這樣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除了練古琴,俞明辰和普通的中學生沒什麼兩樣,平時也會打打羽毛球、桌球,假期和朋友聚會。

只有彈琴的時候,他那與年齡不相稱的沉靜氣質,讓人忘記他還是一個18歲的男孩子。

音樂會那天,俞明辰彈奏了一曲《廣陵散》。這首嵇康所做的名曲,講述戰國時期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相俠累的故事。生死對壘的場景,他彈來激越鏗鏘,力度之大使得琴凳也顫抖起來,聽者仿佛親臨決鬥現場。

俞明辰是母親的好幫手,外出演出推廣琴歌,他會積極參與,他與母親的足跡除了四川,還遠至廣東、北京等地。

和兒子合奏完,黃明康把話題繼續拉回琴歌。今年4月,黃明康在杜甫草堂演繹了琴歌《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她希望有更多的機會,把琴歌傳播給更多的人。

封面新聞記者 賴芳傑 實習生 武明 攝影 雷遠東


相關焦點

  • 唐詩宋詞音樂會「海上雅樂·畢竟是唐宋」開票啦!快來九棵樹瞧瞧~
    帶來唐詩宋詞音樂會:「海上雅樂·畢竟是唐宋」演出曲目(以現場為準)1《春江花月夜》 琵琶、箏與簫2《關山月》 琴簫與吟誦3《秋風詞》 琴歌與簫4《長相思》 鋼琴與古琴琴歌●古琴演奏家、聲樂藝術家●四川音樂學院第一屆古琴專業畢業,獲古琴、聲樂雙學士學位●海上雅樂古琴、琴歌藝術家●上海民族管弦協會理事
  • 學無遺力 心系絲桐我的父親朱澤民與巴蜀古琴音樂
    在這260餘條史料中也包括了約70條巴蜀地區的古琴音樂史料。我們僅僅從這約70條古琴音樂史料中,就可以看出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包括各種史書、志書、筆記、詩集、詞集和琴譜。輯注的每一條史料都有準確的出處、注釋,有的還有附說等部分,把史料的來源以及一些生僻的含義都講得清清楚楚,做到了翔實、精準、可靠。
  • 「古琴藝術系列課程」——全日制·古琴零基礎班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梅庵琴派第四代傳人倪詩韻老師開設各古琴班型,並講解古琴的製作及維護原理;中國琴歌歌者何怡等諸位名師都曾在知音堂做精彩講座。古琴藝術,啟蒙於古琴大師林友仁先生,受業於吳門琴社社長、古琴大師裴金寶先生,遊學古琴大師、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古琴傳承人成公亮先生、吳釗先生、鄭雲飛先生等十餘位前輩琴人,記錄琴聞、琴學資料。曾廣泛組織、參與各地古琴藝術、國學雅集,策劃有《中國古琴藝術流派》系列攝影作品,為當下的中國古琴藝術保存了眾多重要的琴人影像、琴學史料。
  • 小學音樂課本裡的琴歌《關山月》是琴曲+唐詩的合體(附圖+音頻+視頻)
    這部《龍吟館琴譜》除了刊載琴曲譜外還有很多關於古琴關於中國樂律學內容的記載。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首琴曲通過古琴流派的梅庵派琴譜集《梅庵琴譜》刊印廣為流傳,引來各種考證。後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楊蔭瀏先生用唐朝李白的詩作《關山月》配詞,簡直天衣無縫,神了神了!就是原配嘛!
  • 劉漢盛嚴選 100張棒喝CD之一《琴歌》
    在眾多樂迷的期盼中,近日,重新母帶製作過的《琴歌》限量珍藏版黑膠即將面市,再版封面首次曝光。黑膠版《琴歌》聲色較CD更為溫暖寬厚,聲場更為自然真實,人聲和琴聲的合二為一,讓每首樂曲都古意盎然,嘆上一杯熱茶慢慢聆聽,別有一番味道。古琴是漢民族早期的彈弦樂器,也是漢文化中的瑰寶。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琴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她以其歷史久遠,文獻瀚浩、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本專輯錄製所用的琴雖非文物,卻也有著不凡的身世。
  • 演出視頻欣賞|《琴夢紅樓》古琴琴歌藝術音樂會
    2020年12月18日晚,由著名古琴藝術家楊青先生領銜的「琴夢紅樓——古琴琴歌藝術音樂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如論講堂如約上演。音樂會以古琴、錦瑟、洞簫、琵琶等傳統樂器的古樸之韻,配合動情的演唱、深刻的文學講述,並在LED大屏幕全景式畫面中,完整演繹了《好了歌》、《晴雯歌》、《聰明累》、《枉凝眉》、《葬花吟》等12首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融音樂、文學、美學於一體,充分展示了《紅樓夢》的詩情畫意和無限美感。
  • 古琴流派簡介
    他在悟道時亦潛心研究古蜀琴藝術,是著名古琴大師,曾潤色古琴曲《流水》,在古琴藝術界中享負盛名。蜀派產生於四川,蜀派風格由來已久,漢代就出現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因聽琴而結連理的佳話。唐朝琴家趙耶利(公元563—639年)曹州濟陽人(今山東曹縣附近),是隋唐著名琴師。曾分析過「蜀聲」的特點,可見當時蜀地琴風已經相當突出。
  • 唐詩宋詞裡的喜怒哀樂
    唐詩宋詞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再學習。說實話,我很喜歡詩詞,只恨自己不會做。諺語有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看來我是太懶了,若肯下功夫苦讀怕不會吟?《唐之韻》講唐詩,也講作者,比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李商隱、白居易、孟浩然等等。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空前繁榮的王朝,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達到巔峰狀態。
  • 【琴繪四季】丨HIFI質感·戴茹雲端古琴音樂會第一季「秋韻·悅」
    --- 曲 冬 ---戴茹(字梓又)       四川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研究生導師,四川師範大學現代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四川大學慕課教授;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會員、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古琴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亞洲揚琴學會副會長;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蜀派古琴》項目優秀傳承人;成都古琴文化學會會長;成都梓又古琴館館長、
  • 別董大:古琴中的離合悲歡
    唐詩宋詞古詩詞
  • 龍人古琴研究院師資團隊
    、斫琴家謝建東擔任院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演奏技藝傳承人張錦冰擔任副院長。▲部分出版物師資團隊1985年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並留校任教,創建天津音樂學院古琴專業學科。師從陳重、李祥霆、許健、李允中諸先生;1987年拜廣陵琴派大師張子謙先生為師,深得廣陵琴派精髓。曾出版《廣陵琴韻》《梅梢月》等個人專輯數張;琴曲打譜《頤真》《梅梢月》《離騷》《玄默》等十餘首;琴歌打譜三十餘首;
  • 古琴知識丨各具特色的派別,你想學的是哪種?
    他在悟道時亦潛心研究古蜀琴藝術,是著名古琴大師,曾潤色古琴曲《流水》,在古琴藝術界中享負盛名。蜀派產生於四川,蜀派風格由來已久,漢代就出現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因聽琴而結連理的佳話。唐朝琴家趙耶利(公元563—639年)曹州濟陽人(今山東曹縣附近),是隋唐著名琴師。曾分析過「蜀聲」的特點,可見當時蜀地琴風已經相當突出。
  • 古琴知識丨各具特色的派別,你想學哪種?
    他在悟道時亦潛心研究古蜀琴藝術,是著名古琴大師,曾潤色古琴曲《流水》,在古琴藝術界中享負盛名。蜀派產生於四川,蜀派風格由來已久,漢代就出現了司馬相如和卓文君因聽琴而結連理的佳話。唐朝琴家趙耶利(公元563—639年)曹州濟陽人(今山東曹縣附近),是隋唐著名琴師。曾分析過「蜀聲」的特點,可見當時蜀地琴風已經相當突出。
  • 從小就被唐詩宋詞養大的人,氣質有什麼不同?
    經典的詩詞,在短短幾個字間,寫盡人生起落和風景,無論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能在詩詞中尋到無限力量。從小愛讀詩詞的孩子,不僅以後能擁有非凡氣質,學起語文也信手拈來;而成年人讀詩詞,讀的是一種心境,修身靜心。
  • 雍祥府邀您共賞南管裡的萬花嬉春,聽唐詩宋詞裡的花開花落
    招商雍祥府回饋老業主包場「尋聲留白」專場巡演門票領取方式將後續發布請持續關注雍祥府公眾號來一場南管裡的萬花嬉春樂制曲譜包容了中國儒家哲學與美學思想,其抑揚綿延一唱三嘆的特色深深打動現代人的心靈。王心心成長於泉州,勤敏靈慧,觸類旁通,少時即嫻熟指、譜、大曲及各項樂器;深受包括林懷民、董陽孜、吳素君、林谷芳等當代藝術家及文化人之啟蒙,2004年創辦心心南管樂坊,致力於當代南管演繹及創作中注入新的時代意識,是兩岸文化界公認的當代南管傳承第一人。
  • 《三國演義》中的琴歌——《臥龍吟》
    琴歌《清平調》低吟淺唱,雲想衣裳花想容琴曲《幽澗泉》彈吾素琴,潺湲成音古琴曲《千年風雅》質樸的東方韻律古琴獨奏《笑傲江湖》覓知音固難得兮,唯天地與作合琴曲《上海灘》淘盡世間事,經典永不朽琴曲欣賞《天空之城》一座城,一段夢,扣人心弦賞一曲《輕御長風》寧靜,平和,淡遠一曲《醉漁唱晚》於山水間醉臥輕舟,任它東流一曲《良宵引》傾聽內心深處的清淨之音倩女幽魂版《玉樓春曉》,你聽過嗎?
  • 2020年出自唐詩宋詞的男孩名字,讓人回味無窮!
    自古至今,唐詩宋詞被無數人所誦讀,那麼起一個出自唐詩宋詞的名字,讓人感嘆,耐人尋味!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一些出自唐詩宋詞的男寶寶名字,供大家參考和借鑑!出自唐詩宋詞的男孩名字駿鴻駿:來自唐詩:李世民 所著 《帝京篇十首》 雕弓寫明月,駿馬疑流電。鴻:來自唐詩:李世民 所著 《冬狩》 獸忙投密樹,鴻驚起礫洲。
  • 【媒體報導】9月20日龍人古琴——琴問音樂會中國新聞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