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詩詩主演的電視劇《親愛的自己》正在熱播,感情線穿插著職場,劉詩詩作為銷售總監被董事會投出局,總裁潘總雖然希望他留下,但是哪怕是創始人也無能為力。車曉飾演的投資公司女總裁,投了反對票,後續估計還會有商戰。潘總希望通過引進資金,研發新產品,擴大生產線,車曉希望企業包裝,讓企業估值擴大,通過上市獲得利益最大化。
創始團隊內部核心成員發展方向也出現了分歧,副總在和總裁對話中,一句話刺痛了很多觀眾「企業一年投入上億,最後不過幾百萬的利潤,說句不好聽的,還不如隨便買幾套房賺的多。」這句話真的是刺痛了多少認真做企業的人的心,也從側面展現,房地產過度的投資,令許多企業資金受限,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都去投資房產,那誰去投資企業,助力企業的發展,房地產繁榮的十年,中國科技原本可以發展的更好。
投資公司本身和企業的目標是一致的,希望企業壯大發展,從中獲取高額投資回報,但是資本更是逐利,它更希望最短的時間,獲得利益最大化。這時候可能就會出現矛盾,因為企業發展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但是資本並沒有那麼多耐心,於是乎一些企業就會陷入資方和企業爭奪控制權,或者不同投資方之間資本博弈,甚至創始團隊被掃出局的情況,在投資圈並不鮮見。
共享單車可謂是紅極一時,經過幾輪角逐,摩拜和ofo留到最後,摩拜最終賣身美團,創始人拿錢離場。ofo創始人戴威團隊不想喪失公司控制權,在與滴滴和阿里巴巴的三方博弈中,最終成了犧牲品。蘋果的創始人賈伯斯也曾被逐出公司,國美創始人黃光裕涉及經濟犯罪,國美資金鍊陷入困境,陳曉引入美國貝恩資本,後期的爭奪大戰可謂是精彩紛呈。阿里巴巴成長過程中,也險些喪失控制權,最後合伙人制度成功化解,企業創始人團隊和資方的博弈堪稱一部大戲。
我們以俏江南案例做典型,大S的婆婆張蘭在2000年一手創立了俏江南,經過近十年的持續擴張,公司發展前景一片光明。張蘭作為俏江南的創始人,為了企業更好發展,引入資本鼎暉投資,2008年鼎暉資本投了兩個億的資金,佔了10%的股份,俏江南獲得資本的加持之後,估值達到20個億,可謂是春風得意。
很多人可能對投資圈不是很了解,覺得兩億隻佔10%股權是不是太少了?其實股權投資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天使輪,VC,IPO,其中細化又可以分為種子輪,A輪,B輪,C輪,Pre-IPO輪等等。企業從建立,發展,到最後IPO可能會經過幾年時間,引入幾輪投資,所以佔股比例很重要,因為引入投資就意味著要交出股權。
如果引進一次投資,股權佔比過高,幾輪投資之後,創始團隊股權過於稀釋,可能缺乏鬥志,對企業發展不利,比例過低,投資方不滿意,於是尋求彼此之間的一個平衡點。通常而言,股權投資約定俗稱的上限20%,一般在10%-15%之間,這個比例經過無數案例論證,後期成功率最高,資本越早進入,後期獲得的回報越高,當然越早期投資,風險也越大,所以我們經常聽到天使投資,風險投資。
我們回到俏江南的案例,企業為了融資,肯定會描繪企業的未來前途無量,資本也不是慈善機構,畢竟拿出的是真金白金,不可能那麼輕易投資,通常都會籤訂對賭協議,什麼是對賭協議呢?簡單來說,就是投資方和融資方在合同中,對未來不確定性情況的一種約定。
比較常見的就是對賭業績,對賭上市,比如企業幾年之內盈利達到什麼水平,幾年之內企業可以上市。鼎暉資本和張蘭就是上市對賭,雙方約定如果不是因為鼎暉資本的原因,俏江南無法在2012年底之前上市,鼎暉有權以回購方式退出俏江南。
這裡牽扯一個投資的退出方式,資本投資退出的方式通常是IPO,併購,回購,轉讓,破產。一般雙贏的投資IPO退出最常見,企業上市之後,估值大增,投資方套現離場。回購就是企業管理層自己花錢再把投資方的股權買回來,當時由於俏江南是餐飲企業,受到政策影響,以及企業本身的一些問題,A股上市的計劃折戟,匆忙尋求港股上市,結果依舊不盡人意。
俏江南未能在2012年上市,觸發回購條款,以張蘭為首的俏江南必須回購鼎輝手中的股票,顯而易見,當時張蘭並沒有足夠的資金。於是鼎輝通過轉讓股權,尋求套現,但是由於鼎輝擁有領售權,意味著鼎暉資本賣出股份,張蘭也要跟著賣出股份,2014年4月,歐洲私募股權基CVC宣布正式入主俏江南,成為最大股東。CVC並未披露收購價格和佔股,不過最後張蘭被迫出售公司股權,也成了佔股10%左右的小股東,徹底喪失企業經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