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近抖音上什麼最洗腦,那一定是這首「富婆之歌」啦。不知道「富婆之歌」是啥的可以看下面的視頻了解下
一開始歌詞是這樣的:乏味的生活,工地裡搬磚的我,突然有個富婆,她竟然聯繫了我。聲音很好聽,照片看著也不錯,年齡60多……
「富婆之歌」走紅後,又有了「大哥之歌」。
前有富婆請我住別墅,後有大哥看出我的脆弱。大家的理想都很美好啊
網友們紛紛配上圖片和視頻玩起了這首歌,不得不說抖音沙雕是真的多哈哈哈。
需要思考的是:為啥這麼簡單的bgm會這麼洗腦?從新傳角度看有以下幾層原因。
從個人心理的角度看,現代人每天都在「搬磚」,過著枯燥乏味的生活,都希望自己的閨蜜有一天暴富,或者是遇到個有錢人「看出我的脆弱」,帶我回家包養我。
創作這首歌的人一定是看出了現代年輕人的共同心理,看穿了大家堅強外表下脆弱的心,才作出了這首洗腦神曲。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看呢?因為這歌詞就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啊。
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白天看著嘻嘻哈哈,晚上卻是人間不值得。這說的不就是當代頹廢青年嗎。在一定程度上,這些歌詞寫出了多數年輕人的心聲,滿足了他們在刷抖音時希望獲得的心理預期。
卡茨在《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書中首次提出使用與滿足理論。該理論注重研究是後者的內在需要和目的(包括求知、娛樂、個人認同、社會交往等),從這一受眾主體角度分析大眾傳播如何服務於受眾內在功能問題。
該理論的基本假設是認為個人對傳媒及其內容懷有某些期望,他們是有目的的去選擇媒體及其內容的,為了滿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傳媒在此處被當成了解決個人需求的工具,因而給了傳媒工作這樣一個啟示:完成傳播效果的關鍵是了解和把握受眾的內在需求。
通俗一些說就是,傳播者只要能夠抓住受者心理,摸清楚受者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促進傳播效果的提升。想必「富婆之歌」的創作者就是基於此類邏輯,作出的這首神曲。
這是使用與滿足理論在新媒體時代中的體現,除此之外,如果向更深層次去延伸,該理論在當代網絡傳播語境下還有了一些檀變。卡茨認為受眾對媒介的使用與滿足要經歷「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 媒介接觸→ 需求滿足」的過程,這是一個單向線性的過程。
而在新媒體語境下傳播的互動性得以增強,傳播過程由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線性模式變為雙向互動模式,更有往多向延伸方向發展的趨勢。由於傳受雙方界限的模糊,傳播內容在經由受者加工處理後會得到二次發布,傳播範圍不斷擴大,從而形成網絡爆款。
按照該理論原本的內涵界定,在接觸媒介內容使個人需求得以滿足後,整個使用與滿足的過程就結束了。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個人的滿足過程卻沒有止步於此。受者尤其是那些「戲精」型人格,在被媒介內容滿足後,又對內容重新進行加工處理,開始新一輪的傳播,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一類的內容,去滿足那些同樣有趣的心靈。而在二次傳播的過程中,他們展示、分享、表演的心理或欲望也得到了滿足。如此循環往復,只有更滿足,沒有最滿足。
加拿大傳播學者麥克盧漢認為,一種新的媒介技術的產生,勢必會給社會的生產生活帶來變化,開創更多的可能性和變革空間。媒介即訊息,傳播工具就是傳播內容。由媒介所形成的文化,能夠超越內容本身去影響受眾。
抖音剛出現的時候,被看作是低俗文化的代表。內容同質化嚴重,刷著刷著就是同類視頻了,沒有找準屬於自身的市場定位。但是它開闢的音頻主打性,是之前其他媒介所沒有過的。給音樂配文字、配畫面、配視頻,使用戶產生別樣的感受,創造出不一樣的傳播效果。這是其他媒介平臺之前從未做到的。因而在不斷地改良、創新後,如今它成了供人們消遣娛樂的主要工具和平臺。
而音樂為主是抖音的媒介屬性,是其他平臺所不具備的。這就是為什麼「富婆之歌」在抖音很火,在微博卻不見蹤跡的原因。因為其音頻的屬性只適合在抖音傳播。
麥克盧漢還將媒介劃分為熱媒介和冷媒介。熱媒介是指訊息鮮明度較高的媒介,通過這類媒介,受傳者不需要維持感覺平衡,任由某一感官單獨承受訊息刺激就可以,不必補充和想像即可「參與」完成訊息接收活動。冷媒介則與之相反,它是指訊息鮮明度較低的媒介,受者需要調動全部的感官平衡去接收信息。
按照麥克盧漢的劃分,抖音顯然屬於熱媒介。在刷抖音的時候,我們不需要動腦,只需要躺在床上,吃著冰激凌,以一種輕鬆愜意的姿態去享受就行。
而大家被洗腦,一方面是因為其鬼畜、沙雕的旋律特徵,讓人聽了就忍不住跟著唱,並莫名其妙在腦海裡單曲循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讓我們不需要動腦就獲得了愉悅的體驗,享受到了媒介內容帶給我們的按摩。
惡搞文化主要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同時青少年也是惡搞文化的主體。他們因為現實的困難使得自身的價值難以在短期內實現,便運用既可以彰顯自我個性,又能表達自己的聲音,還可尋求快感和刺激的方式去傳播另類文化,既獲得了一定的話語權,宣洩不滿,又揶揄了公眾。
惡搞文化由來已久,起初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陳凱歌的電影。2006年陳凱歌的《無極》上映,結果卻因為一部《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的惡搞視頻遭到群嘲,陳凱歌一怒之下,決定起訴惡搞視頻的創作者胡戈。
之後,惡搞文化一直處於蓬勃發展的狀態。近兩年比較著名的惡搞事件有2019年的蔡徐坤打籃球被嘲事件和今年新冠疫情中的黑人抬棺事件。
「蔡徐坤打籃球」、「說什麼都行,就是不能說我打籃球的樣子像蔡徐坤」這些梗、段子在網上鋪天蓋地。那時候,「黑蔡徐坤」成了一種奇怪的潮流,一種心照不宣的共識,甚至是一場全民狂歡。同樣地,黑人抬棺的視頻作為一種邊緣亞文化,也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下獲得了臨時的重視性。
惡搞文化發展至今天,已經呈現出高度狂歡、戲謔盛行的現狀。萬事萬物皆可戲謔,世間萬象皆能狂歡。狂歡節已不像其提出者巴赫金所描寫的那樣,只存在於特定的時間,而是隨時隨地。網際網路新媒體的發展更是讓狂歡超越了時空上的限制,不同情境的群眾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聚在一起共同娛樂。
「富婆之歌」的流行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身處全國各地不同身份、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網友被抖音媒介所賦予的狂歡權利所感染,被魔性的旋律、直戳人心的歌詞所吸引,聚在一起戲謔著歌詞,宣洩著憤懣,展示著自我,影射著諷刺。
當人們把崇高的信念、理想都看作短暫的符號話語時,可以將嚴肅性當作一種「故作深沉」一股腦的拋擲腦後,以至於對符號意義的降解和符號呈現片面化的現象一直伴隨在惡搞文化左右。
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亞文化更是談不上好壞之別。或許我們在惡搞的時候只是想在一個特定的時空內表達自我,獲得一個被人認同且臨時的合法性,但是當惡搞文化從小眾化向大眾化的演變過程之中,也應該用更合理的方式去展示其自身獨特的反叛性和顛覆性。
推薦文章
劉敏濤,你成功引起了新傳考研人的關注
汶川地震過去十二年了,留給新傳考研人的是什麼?
醜的人才過520,帥的人已經在琢磨520考點了!
頂級偶像的老婆獲得各方的認可有多難?新傳考研er得這樣看陳若儀!
離婚冷靜期正式實施,暴露的到底是婚姻的悲哀還是人性的悲哀?
如何正確看待「不可能打工男」的道歉?
沒有人比新傳人更適合擺地攤!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何書桓是渣男?
拼多多市值超千億美元:你看不起的東西正在悄然崛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