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作精」的伊能靜,在《婆婆和媽媽》裡,簡直是「作」到了極點。
節目一開始,伊能靜不僅指使老公秦昊搬這搬那,更是連婆婆也一塊使喚。
上一期節目裡,伊能靜又開始「作」,向老公討「誇獎、讚美」,可是直男癌秦昊,就是不理解老婆的要求。
在秦昊看來:說得好聽,不如做得好。他還搬出了父母的愛情,說爸爸媽媽在一起生活了40多年,倆人出門從來不牽手,也從來不說甜言蜜語,可是兩個人不也過了一輩子嗎?
伊能靜果然是「作精」,馬上就向婆婆求證,問婆婆覺得這樣委屈嗎?
得到婆婆的肯定回答後,伊能靜就跟秦昊說:她是希望爸誇她的。
然後婆婆就說起了自己的父親,說父親臨終時說自己這輩子最大的幸福就是娶了一個好妻子和養了4個好女兒。
就是這樣一句話,讓婆婆感動的一塌糊塗。
每次說起來,婆婆都會哭。
看著婆婆沉浸在悲痛裡,伊能靜抱了抱婆婆,說出了自己的一個觀點:在你不遺憾的時候,你可以讓別人更快樂一點,或者讓別人也不遺憾的時候,你真的可以不要按你一個人的來,是融入兩個人的方式來的。
其實,伊能靜說的沒錯:有些情感確實需要表達出來,才能讓人感受到愛。
伊能靜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在生她之前,她上面已經有6個姐姐,她出生後,爸爸一看又是女兒,直接離家出走,娶了能生兒子的阿姨。
從小在缺愛家庭長大的伊能靜,非常缺乏安全感。
即使成年後,她成為了萬人矚目的明星,也依然彌補不了童年缺失的那份愛。
「少女心」也好,「公主病」也好,都是伊能靜在尋求童年的安全感。
她說爸爸去世的時候,她非常後悔沒有對爸爸說愛他。
自小沒有體會過父愛的她,從來不知道爸爸愛不愛她,而她也把這種遺憾帶給了爸爸,爸爸至死也不知道他這個小女兒很愛他。
伊能靜說,她要的其實很膚淺,可就是那麼淺的東西,她也從來沒要到過。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裡,講究含蓄之美。
所以在我們父輩那一代,很少有人把感情掛在嘴邊。
沒有人教我們愛要表達。
可是女人天生就是感性的,需要被讚美、被肯定。
有人可能覺得這很矯情。
但事實是,有很多女人確實是委屈的、糾結的。
就像伊能靜說的:我不喜歡做飯,誰喜歡做飯呢?
可是她為了全家人,硬是根據每個人需求不同,合理搭配不同的飯菜,每次都要做好幾種。
她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出於愛。
這份愛的付出,她當然希望能被人感受到,能接受到反饋。
她索要的不是被讚美、被認同,索要的其實只是愛的反饋。
會「作」的女人,其實是懂得經營愛的人。她們通過「作」,來表現自己的愛。
生活中,有很多女人,講究一味地付出,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沒有人珍惜她的付出,所有的付出被當做理所當然。
有時候,適當「作」一下,跟老公撒個嬌,跟孩子偷個懶,或許,大家相處的更好了呢!
像伊能靜一樣,別人覺得她「作」,但她和秦昊的感情,真的是越來越好了。
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曾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
在這個最好的時代裡,我們講究平等、講究自由,可是我們卻越來越不會表達愛了。
在這個最壞的時代裡,如果我們羞於表達,我們可以藉助手機微信、QQ、電話、視頻等聯絡方式表達我們的愛。
大膽的說出自己的需求,大膽的表達愛,不要讓愛成為一種遺憾,也不要讓誤會滋生隔閡。
願你一生被愛,想要的都實現,得不到的都釋懷。
作者:最美人間煙火氣,喜歡詩意遠方、也喜歡人間煙火,堅持原創,相信文字能治癒一切。
歡迎關注,一起分享人間真善美。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