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乘風破浪的姐姐》,二次公演張雨綺組得第一,惹得爭議紛紛,很多人都跳出來評論:他們進步是挺大,但第一?好像還差點。
面對這麼多的質疑,我們的綺綺子會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配拿第一呢?
不會,張雨綺是誰?
這就是自信的人,絕不自我懷疑,表現出了超高的自我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簡單來說就是:你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所認知的自己,抱有一種持續的、穩定的認同感。
自我認同感高的人,對別人的誇獎也能照單全收,越誇我越自我感覺良好,越什麼都能做好。
所以,這個表示自己就想做第一名團的團長的姑娘,她成功的做到了。
對所有人「彩虹屁」都管用嗎?為什麼有的孩子你再誇他也沒用呢?
比如我,特別羨慕張雨綺這一類對別人的誇獎都能照單全收的人,我就做不到。
每次被誇、被肯定,第一反應是對他人話語的真實性表示懷疑:他是真心的誇我?還是假意的客套? 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後,又會自我懷疑:真的嗎?真的有你說的那麼好嗎?
甚至覺得壓力很大,因為內心會想:萬一哪天沒做好,低於他們的期望,他們是不是會失望呢?
所以,經常在面對誇獎的時候,沒法坦然的接受,霸氣的說上一句:姐就是這麼牛。反而去搜集自己的各種的缺點和可能會犯的錯誤,試圖說服對方:我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好。
關於這一點,我甚至和孩子爸爸爭吵過幾次,他誇我的時候,我總是一種不相信的語氣反問:你是在安慰我吧? 而他又很氣惱,我怎麼總是不相信他呢。
其實我不是不相信他,而是習慣性的自我懷疑,是一種自我認同感低的表現。
自我認同感低的人,在面對誇獎的時候,似乎會很「謙虛」的「自我否定」,其實他那不是謙虛,而是真的覺得自己配不上那些誇讚。所有的誇獎在他這裡都變成了有一天「真面目」揭露之後的定時炸彈,是巨大的壓力。
我的上一份工作有一個對我特別好的領導,她信任我,給我很好的職位和重要的工作,她多次肯定我在工作中作出的貢獻,也毫不吝嗇的誇獎我的品性,這在旁人看來都是特別好的事情,在我這裡就成了巨大的壓力。 心裡總想像著有一天,她發現我的種種缺點之後,會說上一句:哦,原來她是這樣的啊。
因此每天緊張兮兮的,害怕自己工作上出現錯誤,害怕讓她失望,最後甚至用離職來逃避這種壓力。
這似乎很奇怪,別人都說你好,為什麼你就覺得自己不好呢
曾經看過這麼一個故事:
葉子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從小就被父親忽視。
家裡有好吃的,一定先讓給哥哥吃;有好玩的也是哥哥玩剩下了才給她;
她努力取得好成績,父親一臉無所謂;哥哥取得一點點進步,父親歡天喜地恨不得鞭炮慶祝
甚至成年以後哥哥混得不如她,父親也指責是因為她只顧著自己,不幫襯哥哥導致
……
類似糟糕的記憶還有很多,父親用一次又一次的忽視,把「她不配」這個標籤,通過「投射性認同」的方式,深深的印在她的骨子裡。
然而,越是覺得父親不愛自己,葉子越想向父親證明:我是值得的,我比哥哥更好!
而且,葉子沒有讓自己失望,她在事業上取得了很好的成就,長得也風姿卓越。可就是這樣一位閃閃發亮的姑娘,對自己的評價卻全是清一色的負面詞彙:自卑、拖延、孤傲……,她覺得自己非常痛苦,總覺得哪裡不對,但不知道究竟是什麼不對。
其實就是,自我認同感低導致的。
孩子天生就有認同父母的傾向,儘管葉子有一個不太愛她的父親,但很無奈,她從潛意識裡還是認同了他:即,她是一個不該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不值得被愛和什麼也不配擁有的人。
心理學上管這個現象叫做「投射性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你把外界環境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為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
這就是葉子自我認同感低的根源:因為原生家庭遭遇了被忽略的創傷,導致內在自我分裂,沒有辦法完成有效的整合。
既然知道孩子天生有認同父母的傾向,也知道在原生家庭造成的創傷難以治癒,如何才能避免孩子變得自我認同感低,能變成和張雨綺一樣擁有超高自我認同感、超自信的人呢?
首先,讓孩子在有愛的環境中成長
足夠的愛,是一切的前提。父母應該無條件的愛孩子,無論優秀與否。父母認同和接納孩子,孩子才會認同和接納自己。在愛中成長的孩子,會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也會更好的愛自己。
其次,鼓勵讓孩子們變得自信
《孩子挑戰》一書中說: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和自信。
鼓勵孩子,一方面要避免羞辱或過度保護的行為,不讓孩子們感到對自己缺乏信心。
有時候我們會通過一些無心的行為和講話語氣,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沒用、做不了大事情,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
另一方面通過對細節的肯定描述來鼓勵孩子
比如我們想表揚孩子成功搭好積木了挺棒的,不要用「真棒、真聰明」之類的,而是明確指出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有足夠的耐心?良好的空間思維?還是不怕困難一次一次努力的嘗試? 這些對細節的肯定描述能內化為孩子的自我認知,加強孩子的自我認同,長期下來孩子能得到結論:我是一個有耐心、空間思維好並且不怕困難的人,有了這些我就能成功。
最後,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儘量避免使用那些讓孩子覺得他是失敗者的言語和行動。我們要學會將事情和人分開,讓孩子知道有時候事情沒做好,知識經驗和技巧還不足,與他的個人價值無關。直接用嘲諷挖苦的語氣批評和否定孩子,會嚴重的降低孩子的自尊和自我認同感。
總之,家長就是時常捫心自問:我的這個方式,對我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認同感有什麼影響?
願所有孩子都能成為自信心爆棚,相信自己值得最好的,並且能努力得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