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 Swift的新巡演仍有大量餘票。
放在以往,對於Taylor Swift的粉絲來說,「餘票」這個詞聽起來就像是天方夜譚,畢竟,三年前「1989世界巡演」的門票在上線幾分鐘後就被瞬間秒光。
根據統計,「1989世界巡演」為Taylor Swift帶來了2.5億美元的收入,也是2015年票房最高的4場巡演之一。「1989世界巡演」的出色製作,甚至連一向都不怎麼喜歡Taylor Swift的評論家們都為她鼓掌歡呼,紛紛稱讚「這可能會是她一生中最精彩的」。
即便如此,這也可能不會是Taylor的最佳戰績。Billboard此前預測稱,「Reputation 體育館世界巡演」總票房最高有望達到5.1億美元,不出意外的話,這將令其成為有史以來票房最高的巡演之一。根據維基百科的數據,U2於2009年舉行的「U2 360°世界巡演」是目前票房最高的巡演,總收入超過了7.36億美元,滾石樂隊和酷玩樂隊分別以5.58億美元和5.23億美元的收入位居其後。
但在5.1億美元的背後,是Taylor Swift及其團隊在定價和售票策略上的改變。
雖然「1989世界巡演」為Taylor Swift帶去了2.5億美元的真金白銀,但因為黃牛的存在,Swift實際上損失了逾8000萬美元。據估算,30%到40%的「1989世界巡演」的門票都被黃牛用軟體刷走,然後放到了像StubHub和SeatGeek這樣的二手票務網站上轉售。經過二次銷售,門票的價格往往都會被抬高,而在這個案例中,粉絲需要以原價3到4倍的價格購買演唱會的門票。
Taylor Swift當然不願意將自己的勞動成果白白送給黃牛。
為此,去年8月,Taylor聯手票務網站Ticketmaster推出了「粉絲認證」(Verified Fan)的服務。通過算法,Ticketmaster可以識別出是真人還是機器人外掛在購票。但Ticketmaster和Taylor Swift的合作,其實更考驗粉絲的忠誠度。
具體來說,如果粉絲想增加預售時搶到演唱會門票的機率,那麼他們可以通過以下3件事中的一件或多件來實現:預購Taylor Swift的新專輯《Reputation》,最多可以重複購買13次;反覆觀看Taylor Swift的MV;以及在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發布Taylor Swift的相關內容或訂閱官方郵件。
顯然,第1種方法需要粉絲砸入額外的錢才能搶到門票,後兩種則需要粉絲花費很多時間。但即使如此,票務也不能保證粉絲一定能夠搶到他們想要的某個座位,最多只能保證他們能買到門票。
由於二手票務平臺的定價通常為原價的3到5倍,因此,Taylor Swift的團隊決定將門票價格提升到以往粉絲在二手票務網站上才會看到的水平。據悉,本輪巡演的看臺門票均價為500美元,內場觀眾池為800美元,而VIP套票則高達1500美元。Taylor Swift團隊的設想是,如果粉絲願意高價從黃牛處購買演唱會門票,那麼他們絕對願意用同樣的價格從官方手中直接購票。換句話說,讓黃牛賺走的數千萬美元,Taylor Swift想自己賺回去。
一定程度上,Taylor Swift可能猜對了粉絲的想法。因為儘管價格高昂,但死忠粉絲的強大購買力依舊驚人。在第一批預售開啟的兩周後,費城的林肯金融體育場就已經售出了於4.8萬張票。加州聖克拉拉的李維斯體育館則更加激進,其在售出4.7萬張門票後又旋即加開了一場。
對於票務方Ticketmaster而言,它也開始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二級市場了,不過賺的錢看起來更加合情合理了。根據TIcketmaster的說法,「粉絲認證」服務的推出只讓3%的票流向了二手市場,不僅能有效遏制黃牛,還能讓Taylor和Live Nation每場多賺100多萬美元。「票價更貴了,二級市場的庫存也更少了。」票務搜索平臺TicketIQ的創始人Jesse Lawrence也認為,更高的價格限制了黃牛的庫存,而且這個價格無法再被繼續抬高。
很多粉絲都為自己能買到票感到開心,不過這套認證系統的問題其實也很多。
首先,在價格方面。「Reputation世界巡演」的瘋狂定價策略一經公布便很快在粉絲群體間引發了猛烈的抨擊,更別提你還得在買票前花額外的錢買周邊。在Twitter上,許多歌迷抱怨稱1500美元的VIP票價實在是「貴到離譜」。Twitter用戶@swiftieloves 抱怨稱,自己看「1989世界巡演」時花了150美元就買到了很好的座位,現在必須要花500美元才能買到相同規格的門票。其次,有歌迷反應自己浪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之後,依然得不到想要的位置,反而是那些什麼都沒做的人拿的票位置更好。
對此,音樂媒體《Alternative Press》直接抨擊Taylor Swift的團隊「是在明著搶錢」,而Jebezel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Taylor Swift團隊所謂「能讓粉絲買到門票」的策略,其實只是為了保證有錢人能先買到票。「看起來就是誰錢多誰才有資格看Taylor Swift的演唱會。」而在同行看來,Taylor Swift是在將更多潛在觀眾拒之門外。
管理著Franz Ferdinand和Belle and Sebastian等樂隊的James Sandom認為,Taylor Swift團隊的舉措看起來很聰明,因為這的確會有效減少流向那些二手票務平臺的門票數量。「但這種策略只能用在死忠粉身上,大多數的普通觀眾會被這樣的票價嚇跑。」此外,票務公司Eventellect的創始人Patrick Ryan也認為,高價購買了Taylor Swift巡演門票的觀眾們將沒有能力再去消費其它的演出,這對於其他音樂人同行以及演出行業本身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擠壓。
此外,誇張的定價還導致了上座率的急劇減少。相比其以往瞬間售罄的光輝戰績,「Reputation世界巡演」仍然還沒有一場售罄演出。《紐約郵報》報導稱,每場演唱會仍有少則幾百多則數千個座位沒賣出去。對於一張在發行四天內就創造了過百萬銷量的專輯而言,這多少顯得有些駭人聽聞。
不僅如此,「Reputation巡演」的票價在美國一些城市已開始下跌,而且仍有不少餘票。截止本周二,在「Reputation巡演」的西雅圖、聖路易斯、波士頓和克利夫蘭等站,山頂門票的價格跌破了50美元。與此同時,前排區也還留有大量餘票,且價格有下跌趨勢。有趣的是,這些低價票並未被黃牛刷走。這對主辦方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如果連黃牛都不願買走這些票的話,意味著需求正變得低迷起來。
還有一個更糟糕的徵兆。票務平臺Ticket Club公布的數據顯示,「Reputation世界巡演」的部分門票在二級市場要賣得比一級市場便宜。比如,7月10日馬裡蘭州FedEx體育館站,Ticket Club面向會員的門票均價甚至要比Ticketmaster的低出152美元。7月28日麻薩諸塞州吉列體育館站的演出,前者的門票均價也較後者低出約135美元。
也有人對此持樂觀態度,莫裡斯演藝公司(WME)音樂部門總監Marc Geiger便是其中之一,他說自己長期以來都在推行一種更為聰明、以市場為導向的定價策略。「那種花經濟艙的錢就想享受到頭等艙待遇的過世想法與市場經濟是相悖的。如果有人覺得票價抬高,他要麼可以買更便宜的票,要麼乾脆就不用去了。沒有改革是一蹴而就的。」
美國消費者聯盟副總裁John Breyault則認為,Taylor Swift的票務策略令人「疑惑」。「我覺得她初心可能沒錯,沒有藝人想讓投機黨去賺自己粉絲的錢,但Taylor Swift這樣做其實是坐實了自己商人的身份。」他還指出,黃牛問題的存在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而Taylor也不是第一個試著解決問題的藝人。「我不覺得她的這套策略能夠有效解決問題,我認為如果她真的在乎粉絲,那從一開始就應該賣更多的票,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更多透明度。」
相比Taylor Swift,其他音樂人的舉措則要純粹得多。
2009年,因Ticketmaster涉嫌將自己的巡演門票放到了二級票務網站TicketsNow以謀取暴利,Bruce Springsteen將這家票務網站告上了法庭,最終Ticketmaster同意為每張門票退還36美元。Miley Cyrus和Tom Waits則採用了Ticketmaster的另一套工具 —— 無紙化購票。
簡單來說,購買門票的觀眾需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證和信用卡才能入場。遺憾的是,受制於現有的技術,無紙化購票更多適用於中小型現場,因為這套系統在檢票時需要消耗更多時間。去年早些時候,Eric Church還因為黃牛猖獗而取消了逾2.5萬張票,他甚至還僱傭了專門的工作人員創建了票販子黑名單。
值得一提的是,Bruce Springsteen去年也用了Ticketmaster的「粉絲認證」服務來銷售「Springsteen on Broadway」的門票,但和Swift使用的「改進版」比起來,這套系統要乾脆許多,粉絲們不需要在購票前購買專輯或者周邊,也不用去刷流媒播放量。但結果卻相同,第二天只有3%的票量流入了二級票務市場。要知道,Bruce Springsteen的票房號召力在北美地區並不遜於Taylor Swift,他的「The River世界巡演」是2016年的票房冠軍,收入超過了3億美元。
但話說回來,如果Taylor Swift今年的收入真的如Billboard預測的那麼高,她大概是不會在乎會不會有售罄演出的。畢竟,她想要賺更多錢的目的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