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不是總有那麼幾個朋友,唱起傷感情歌一絕。
不管是堪稱經典的張學友的《秋意濃》,還是憂傷道來的林俊傑的《她說》,或者是楊宗緯的《其實都沒有》,他都能夠張口就來,打動人心。
那很有可能是他掌握了這個唱歌技巧——哭腔。
哭腔,是一種人為的,有意識的唱腔控制。
它所存在的意義,是為了放大演唱者聲音之中的失控感,讓歌聲聽起來更加具有感染力,例如周杰倫在《說好的幸福呢》裡就運用了哭腔唱法。
之所以說這是一種「技術破音」,是因為這種好聽又富有感情的失控感,不是隨意形成的,而是歌手通過精準無誤的聲音控制產生的結果。
我們哭泣的時候,聲音會變得渾濁模糊,這就是口腔空間發生了變化,延伸出來的結果。
但哭腔的發聲原理和哭泣還不完全一樣,哭腔將聲音的壓縮集中在鼻咽腔,通過共鳴呈現一種明亮清晰有穿透力的音色,類似小聲哭泣的感覺。
所以我們在聽善於運用哭腔的歌手進行演唱時,例如張學友、楊宗緯、周華健等,可以聽出幾位歌手在歌曲中比較濃厚的鼻腔明亮的音色。
好聽動人。
任何一種唱歌技巧都是為了給歌曲增色而存在的,哭腔也是一樣,通過哭腔特有的失控感,可以給歌曲增加層次性和深度,傳遞給聽眾更多信息,從而感染聽眾,產生共情。
害,誰還沒有個失戀的時候聽歌聽哭了的體驗呢。
拉寬音域。
剛才我們說過哭腔的發聲原理基於鼻咽腔共鳴,而鼻咽腔共鳴正屬於「高位置」發聲,壓縮我們的聲帶讓聲音可以進入到更高的共鳴區間繞過喉嚨。
大家聽華晨宇的《煙火裡的塵埃》副歌部分,可以聽到持續略帶哭腔的高音輸出,營造出了不失穩定度的濃鬱情感,才進一步將歌手情緒傳遞給了聽眾。
準確說哭腔不太需要訓練,而是一種哭泣的感覺。
我們在唱一些悲情的情歌時,模擬哭泣的感覺即可,找到氣流衝擊鼻梁後方的感覺(平時跟隨老師做哼鳴練習時可以留意一下),體會聲音在鼻梁後的共鳴點,這就是鼻咽腔的位置,然後配合「皺眉」「皺鼻子」,讓聲音共鳴有更大的空間,這樣就可以把哭腔的音色唱出來了。
朋友們千萬記住一點,任何技巧的使用都要用對地方,而不是為了炫技到處都用,否則就會格外油膩,濫用哭腔也會讓人有一種無病呻吟的感覺。
在我們演唱一些悲傷的歌曲時,可以將哭腔適度搭配這些技巧來用:
哭腔的搭配技巧
哭腔+氣泡音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默默哭泣的時候,是不是伴隨著哽咽,那麼在使用哭腔唱歌時再輔以個別字詞使用氣泡音,就會模擬出更加真實的帶有哽咽的哭泣感。
哭腔+怒音
對於一些悲憤的情歌,我們就可以使用哭腔與怒音混合的處理方式,就能夠模擬出來哭泣時的悲傷和憤怒,給人以控訴感。
哭腔+顫音
而有一些要表達帶著絕望無力的歌曲,就非常適合用哭腔和顫音相配合來演繹,就能夠模擬出來聲音的無力不穩定感和情感的失重狀態。
所以說哭腔用好了,感染力max!
介紹了這麼多,還是那句話,合適的技巧要用在合適的歌曲和合適的片段裡並且做到合理展現。
正如一首歌演繹的成功與否不能僅從技術方面衡量,必須回歸歌曲本身才有意義,優秀的唱功,絕不只是炫技,而是能準確、完整、恰當的表現出歌曲的意境和味道。
這也是聲樂世界的奇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