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都市報2020-12-20 04:19:03.0當代書評
費孝通
《費孝通作品精選》
與會的專家學者。
今年是費孝通(1910 年—2005年)先生誕辰 110 周年。作為中國民族學的奠基人之一,費孝通是20世紀中國極富思想洞見和人文情懷的著名學者,他一生致力於探尋有著悠久歷史與傳統的中國,它的社會特質及其現代轉型。
與其他20世紀的思想者一樣,他是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身份為中國找尋現代之路。費孝通也是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極為少見的具有自己學術理論語言的學者,其早年對鄉土中國的論述如今成為了中學生的必讀書目;而他晚年對文明與文化的諸多思考與提煉出的一些說法,如「多元一體」「文化自覺」「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等,幾乎已經成為全民共識,耳熟能詳。
費孝通曾不知疲倦地奔走於大江南北、老少邊窮之地,足跡遍布祖國大地。不是流於表面的視察,而是真真切切的調查,並希冀從中找問題、想辦法,為老百姓找出路,真實呈現一位卓越知識分子救民濟世的赤子情懷。在費先生誕辰 110周年之際,在2020年全世界多事之秋,當更多的年輕人重讀費孝通,從中也可以汲取到更多的內在思想動力。
費孝通的作品在不同出版社一版再版,但迄今並沒有能貫穿其一生學術思想貢獻的系列權威版本:全集部頭太大,編排方式也很難滿足普通讀者的閱讀需求;目前市面流通的各種選編本則略顯隨意和雷同。這些問題導致普通大眾對費孝通的認識僅限於《江村經濟》《鄉土中國》造就的「農村和農民研究」專家的刻板印象,難以呈現費孝通一生豐富、多面向的學術思想貢獻。
鑑於此,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和費孝通家人以及其後輩學人通力協作,從費孝通700餘萬字的著述中精選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編纂出版「費孝通作品精選」,共12種,300餘萬字,包含了費孝通不同學術時期的代表作,脈絡性地呈現費先生的學思歷程和主要成就,涉及農村農民問題、民族問題、文明文化問題、世界觀察、學術反思等多個層面。 其中,《江村經濟》《祿村農田》《鄉土中國》《美國與美國人》《行行重行行》等,均在作者生前單行出版過;《留英記》《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師承·補課·治學》《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則是根據主題重新編選;《中國士紳》1953年出版英文版,2009年三聯書店推出中譯本等等。
12月12日,「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在北大舉行。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邱澤奇、王銘銘等專家學者與會。眾人重讀費孝通,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這個百年議題,以此紀念費孝通先生。費孝通先生的外孫、國務院參事室社會調查中心副秘書長張喆出席了會議並發言。
王銘銘教授說,費先生一生知行合一,是一位置身於時代而又不拘泥於時局的大知識分子。先生文章樸素易懂而意味深長,思想歷久彌新。在渠敬東教授看來,費孝通是「最後的士人,在古今之際、中西之間的時代巨變中,行行重行行,為人民百姓謀求自立富強之路,為中華民族探尋團結一體之道;又以讀書人的文化自覺,將自身與中國傳統之始源與流變融為一處,擔當起文明復興的道義。他,將永遠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楷模和典範。」
在費孝通自稱「第一次學術生命」的階段,從最初的大瑤山到江村,再到後來的「魁閣」工作站,費孝通致力於社會生活的實地研究,繼之以社會的結構特徵考察,提出諸如「差序格局」「家核心三角」「社會繼替」「紳士」及「鄉土損蝕」等概念和表述。其學術思考始終圍繞如何理解中國社會、如何推動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問題展開。他的現實目標可歸結為「鄉土重建」,尤其是在《江村經濟》這部費孝通代表作中,他以家鄉江蘇省吳江縣的開弦弓村為調查對象,以一村的歷史和現狀為例,闡述了中國農民「消費、生產、分配和交換」的經濟生活,並從中探討中國基層社會的結構和變遷,進而為中國的當代發展出路提供啟示,讀來歷久彌新。
1978年,費孝通迎來了他「第二次學術生命」。在這個階段中,費孝通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這一有彈性的論述,引領了社會學學科的恢復重建工作,以「志在富民」為內在職志,努力探索中國自己因應世界變局的發展戰略。從1980年代初期開始,費孝通「行行重行行」,接續了他的「鄉土重建」事業,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致力於小城鎮建設及城鄉、東西部區域協同發展的調查研究。《行行重行行》匯集了他這一時期(1980年代-1990年代中期)所寫的近六十篇考察隨記,內容包括了他先後提出的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和珠江模式等不同的鄉鎮發展類型,以及長三角、港珠澳、京津冀、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西部經濟協作區等多種區域發展戰略,其中還包含了他對中西部城市發展類型的思考。
上世紀80年代末期,費孝通開始思考世界性的文化關係問題。到1990年代,這些思考落實為「文化自覺」的十六字表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值得指出的是,費孝通這一晚年的思想洞見其實淵源有自,早在其青年時代,人類學與跨文化比較就一直是費孝通內在的視野和方法,這使他從來沒有局限於從中國看中國。他在1950年代前寫作的大量有關英國和美國的文章,都是以雜感和時論的形式創造性地書寫西方,並由此反觀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加深他對中國社會總體結構的原則性理解。因此,精選集選入他《美國與美國人》《留英記》等作品。這兩部作品,加上此次新編選的晚年文集《孔林片思:論文化自覺》,較完整地呈現了費孝通一生對於世界性文化關係的思考和探索。今天,閱讀這些作品,我們不能不嘆服作者的宏闊視野和歷史預見力。他提出的「文化自覺」「美好社會」「美美與共」等膾炙人口的說法,於國際關係錯綜複雜的今日看尤有借鑑意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精選集中的《繭》一書,是近期發現的作者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為首次翻譯出版,對於理解費孝通早期學術思想與時代思潮的關係提供了難得的新維度。這部20世紀30年代中期用英文寫作的中篇小說,長期被封存於作者曾經就讀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圖書館的「弗思檔案」中,2016年才被發現並翻譯成中文。小說敘寫了1930年代蘇南鄉村一家新興制絲企業的種種遭際,是作者名著《江村經濟》的「文學版」。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