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劇界來說,這個2020年可能會是很多年後回頭看的一個關鍵節點。
一邊是Quibi這個短命流媒體的迅速失敗,它在短短六個月裡經歷了高調問世到黯然倒閉。一邊則是從來都不差錢的奈飛成了砍劇狂魔,流媒體再也不是冷門美劇的救世主了。
發生了什麼呢?
上周奈飛表示,該平臺上那些已經播到第二季的劇續訂率有約67%,和大多數平臺差不多。和傳統電視臺那種不播到100集,不被出售到本地電視臺syndication就不算成功不同,奈飛大部分被砍的劇故事其實都差不多結束了,所以哪怕被砍也算不上失敗。
嗯…excuse me?
點擊播放 GIF 2.6M
這實在有點睜眼說瞎話了吧。
就今年被砍的劇裡,《非我所願》(I『m Not Okay With This)在做了一大堆鋪墊,終於要開始講故事的時候被砍了。《小鎮滋味》(Santa Clarita)季末結束在一個大懸念,然後被砍了。前一季完全是在為最終季鋪墊的《女子摔跤聯盟》(GLOW)最終季先被續訂然後被砍。《先見之明》(The OA)也是被砍在一個大懸念上。例子多得很。
這和曾經亂砍劇的傳統電視臺有什麼區別?
劇長從來就不是關鍵,關鍵你得把故事講完整啊。一個有始有終不怕看了開頭看不到結尾的電視劇,曾經就是流媒體吸引觀眾的最大賣點啊。
而且流媒體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到現在其實都沒有一個能讓大眾真的了解的收視數據。
收視率迷思
看美劇的朋友對公共電視臺收視率應該很熟悉,所以哪怕自己很喜歡的劇被砍,很多時候看看低迷的收視率,也算是可以理解。
但是流媒體作品不一樣,在如今這個社交媒體時代,很多劇集在媒體上出現頻率很高,看起來風評也很好,在缺乏一個統一收視數據的背景下,這種作品忽然就被砍了確實很難讓人接受。
電視劇收視率方面權威的尼爾森其實兩個月前開始發布流媒體節目收視率,單個節目按收看分鐘來計算。
從這兩個月來看,排名流媒體收視第一的節目平均獲得了17.3億分鐘的收視,10周裡僅有兩次收視低於10億分鐘。
看起來好像很驚人,不過如果把傳統電視臺節目收視率和節目時間做個計算的話,其實傳統電視臺那些最熱門的節目獲得的收視時間是完全不低於這種水平的。
拿10月第一周數據來看,流媒體上收視前五的電視劇分別是《富家窮路》(Schitt’s Creek)、《鬼莊園》(The Haunting of Bly Manor)、《辦公室》(The Office)、《黑袍糾察隊》(The Boys)和《艾米麗在巴黎》(Emily in Paris)。
奈飛佔了四位,亞馬遜一位。流媒體原創三部,兩部是被放上流媒體的老劇。這五部電視劇收視分鐘分別是:14.56億、11.75億、8.62億、7.52億和6.76億分鐘。
然後來看傳統電視臺,當周排名前五的全部是體育節目,包括橄欖球和籃球,最高收視分鐘是29.09億,第五高是14.99億。
傳統電視臺美劇呢?要注意的是,今年特殊情況下,10月第一周公共電視臺幾乎沒有任何新美劇開播,今年的秋季檔被大規模延遲。等11月數據出來,這個對比才會比較準確。
最關鍵的一點是,比如流媒體排名第一的《富家窮路》,它14.56億的收視分鐘的擴散到全部80集的,很難說單集收視到底有多少。這和傳統電視臺每周單集收視率的方式差別就很明顯了。
漫天撒錢的好日子已經遠去了
其實最近還有幾條新聞也是美劇界在隱隱出現轉變的徵兆。
過去幾年時不時會看到「某某著名製作人和某平臺籤了一份高達多少多少億美元的合約」這種新聞。但凡美劇界數得上的製作人幾乎都出現在這種新聞裡,絕大部分時候平臺都是財大氣粗的奈飛。
比如《實習醫生格蕾》製片人Shonda Rhimes在2017年籤了份1億美元合約,《歡樂合唱團》和《美國恐怖故事》製片人Ryan Murphy之後更是籤了份3億美元的合約。《喜新厭舊》(Blackish)的Kenya Barris後來也籤了一份1億美元的合約。還有著名的權遊2DB也一起和奈飛籤了份2億美元合約。
不過上周有消息說,Kenya Barris打算和奈飛解約了。他給奈飛拍的《一黑到底》(Black AF)沒掀起什麼波瀾。
再看看Ryan Murphy給奈飛拍的作品,《好萊塢》(Hollywood)、《拉契特》(Ratched)還有《政客》(Politician)等等,全部都是風評不怎麼樣,熱度不怎麼樣,總體就是很不怎麼樣的作品。
Shonda Rhimes從2017年籤約,到今年12月才終於要有第一部奈飛作品《布裡奇頓》(Bridgerton)問世。同樣還沒拿出作品的還有2019年籤約的2DB。
所以這些高價弄來的行業大牛們交出來的作業好像並不匹配九位數的高價啊。
當然啦,無論是流媒體還是電視臺,衡量一部劇集的標準當然不僅僅只有收視,還有獎項、風評以及多樣化體現等等。
之前就提到過,很多收視率非常慘澹的電視劇之所以能活著,絕大部分情況下是因為它能拿獎。比如今年艾美獎上大滿貫的《富家窮路》,如果光看收視率,可能當年真的活不過一季。
所以奈飛對這些大牛們的作品,除了收視數據的衡量標準,當然還有別的方面要看。從Kenya Barris和Ryan Murphy的作品來看,一個作品聚焦非裔美國人,一個作品往往會聚焦性少數群體,在多樣化體現的方面一定是加分的,但好像也就這兩方面還算不錯。
可是想想讓他們拍劇的成本……
對奈飛這種流媒體來說,一部劇集成功與否最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吸引來新的訂閱。
Ryan Murphy的《拉契特》雖然風評糟糕,不過收視表現比他其它幾部劇還是好不少,上線四周內被4800萬用戶觀看。不過即使如此,他要完成奈飛合約內容拿到到那3億美元,看起來已經不太可能。
打算解約的Kenya Barris也是如此,雖然《一黑到底》被續了第二季,但普遍認為他也完成不了拿到1億美元的收視要求,所以選擇主動解約。
這種作品能帶來新訂閱嗎?懸得很。
其實說起來,那麼多年過去了,那麼多錢投下去了,到現在奈飛在播的旗艦劇也依然是《怪奇物語》(Stranger Things)。它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一部如此熱門又如此高質量的作品。
不過話說回來,奈飛真的虧了嗎?畢竟這麼大合約籤下去也沒什麼真拿得出手的作品。
其實未必。
雖然合約具體內容不詳,這些製作人先期肯定是先拿到了一大筆錢,但最終什麼3億1億的,按現在的收視表現肯定是拿不到的。
很重要的是,這些合約當初哪一條不是大新聞?吸引眼球的效果是必然達到了。
最關鍵的是,他們和奈飛籤約意味著他們不能給奈飛的競爭對手們拍片,這恐怕才是奈飛花大錢的根本。美劇行業可以確定的高手可能就那麼一小群,給我幹活就不能給我的競爭對手幹活,這錢花得還是有道理的。
過去這兩三年恰恰就是流媒體紛紛上線,美劇內容爆發的時段,奈飛這種搶人政策也算是時代產物。
不過再看看這兩三年別的平臺的作品,迪士尼的《曼達洛人》和亞馬遜的《黑袍糾察隊》,包括奈飛自己的《巫師》是這幾年最成功的作品,而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本身就是知名IP。
所以這就不得不讓人想像,這種巨頭閉著眼睛撒鈔票找行業高手來拍劇的時段,是不是就到此為止了呢?
接下去是不是該花大錢搶IP了?
啊,這不禁讓人想到奈飛要拍《三體》還打算拍《水滸傳》的新聞……
Quibi的大慘劇
要說今年流媒體甚至美劇界最大的新聞,毫無疑問還是Quibi。
專注短視頻的Quibi上線僅僅半年就燒光了17億美元的融資宣布關閉。這個從上線那天就開始被群嘲的新平臺,可以說徹徹底底就是個慘劇。
作為新平臺,Quibi一開始也算是財大氣粗,找了一大堆好萊塢有頭有臉的人物拍短視頻。看看Quibi的片單就會發現,幾乎都是巨星大製作。
其實就其本身作品質量而言,真的不是那麼糟糕。
說到底還是出在短視頻這個模式上。
Quibi認為它提供了人們在通勤時候所需要的娛樂,但大部分人都表示,通勤時候我要是打算在手機上看短視頻的話,有一大堆免費平臺可以看,為什麼要花錢看你Quibi呢?
而且想想看,Quibi花了大價錢請了大明星拍出來的電視劇,真的要和那些地鐵上隨便看看笑一笑的短視頻競爭嗎?
可如果要和其它美劇相比,那麼只能手機看卻不能在其它任何設備上看是不是超級蠢呢?
Quibi創始人在今年5月的時候表示,疫情影響下美國各大城市封閉,通勤人數大幅下降是該平臺失敗的原因。
不是「原因之一」,是「原因」哦。所以Quibi被嘲笑真的不冤枉。
眾所周知,美國疫情雖然很嚴重,但封城可不怎麼嚴格,尤其夏季過後很多經濟活動都在恢復,通勤人數下降這個藉口可解釋不了Quibi慘澹的訂閱人數。
據不少Quibi員工稱,除了兩位創始人之外,大部分員工私底下也覺得這種模式很難成功,幾乎所有人都抱著反正一樣是上班,這裡工資高,能多賺一天錢是一天。不過雖然大家都不看好,也沒人能想到它居然倒得這麼快。
到Quibi宣布關閉的時候,投資人能拿回當初投資的20%到40%,而且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後期看到媒體報導才意識到情況原來已經這麼糟了。
更大的慘劇在有線電視
雖然流媒體和前幾年的熱潮比是弱勢了很多,但美國的有線電視行業已經是徹徹底底的手下敗將了。
最近有一份調查顯示,預計未來5年美國有大約2500萬個家庭會取消有線電視訂閱。再加上2012年至今已經取消訂閱的2500萬戶,就是2012年到2025年的13年間,5000萬美國家庭不再看有線電視。
截止2019年,美國家庭戶數總計1.29億。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半的美國家庭已經不看有線電視了。
這樣大量的取消訂閱意味著該行業總計會損失250億美元左右的訂閱收入,廣告收入損失更是巨大。
事實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傳統電視臺都上線了自己的流媒體平臺,比如CBS的CBS All Access和NBC的孔雀流媒體。
尤其要注意的是,那些不怎麼拍自己原創劇,從來都是靠重播大電視臺經典老劇的小有線電視臺,比如像TNT和TBS這種,飯碗都快被流媒體砸掉了。
美國的有線電視臺套餐多年以來一直是以打包形式出售的,用戶訂閱某個套餐的話,可以看到自己想看的內容,但同時會有一大堆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內容。很多小眾冷門頻道一直是靠著這種方式吸血熱門內容得以存活下來。
對比之下,流媒體的內容要明確得多,價格也有優勢,也就難怪美國有線電視行業遭殃了。
說起來,如今那些還在堅持訂閱有線電視的美國家庭,絕大部分是衝著體育比賽,這是流媒體(暫時)還提供不了的。
寫到這裡的時候,奈飛把播了兩季的《密令》(The Order)砍掉的消息又上了熱門。今年到現在為止美劇方面既沒有令人激動的新作品(也就《女王的棋局》勉強算),又是一大堆新劇老劇被砍的消息。
好消息是,秋季檔終於終於來了,總算還有點東西看。
如果喜歡本文,歡迎關注公眾號:樹影下的美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