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雖然離明年的東京奧運會還有一年多的時間,組委員迫不及待地公布了比賽賽程,給備戰東京奧運會的運動員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其中,我們最為關心的女排比賽賽程是這樣的。
這個賽程體現了日本人的嚴謹,所有隊伍的比賽安排在25日、27日、29日、31日、2日、4日、6日、8日,非常規整地2天一賽,誰也沒有例外。
相對於裡約奧運會來說,這是一個變化。裡約奧運會女排比賽的間隙,有2天的,也有3天的。
比賽賽程出來後,我們必須正視的是,跟裡約奧運會相比,中國女排在東京奧運會失去了2大優勢,面臨2大困難。
第1個失去的優勢是年齡的優勢。
奧運會的比賽,打的是體力、技術與戰術戰,更打的是年齡戰。真正艱難的決戰,打到第五局時,總是年輕的一方取得勝利。2016年里約奧運會中國女排對巴西,中國隊平均年齡24.0歲,巴西隊平均年齡30.6歲,中國隊贏了。2018年世錦賽半決賽中國對義大利,中國隊平均年齡24.5歲,義大利平均年齡23.01歲,義大利贏了。
2019年世界盃,中國女排的平均年齡已達25.3歲,兩年後的東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將不具有年齡優勢。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排的主力隊員馮坤29.6歲,周蘇紅29.2歲,楊昊28.3歲,劉亞男27.8歲,張娜28.2歲,這冠軍怎麼拿得到啊?
第2個失去的優勢是輪換的優勢。
奧運會的比賽跟世界盃、世錦賽、世界女排聯賽都不同。世界盃、世錦賽與世界女排聯賽中間都有一個3天以上、換換環境的調整時間,而奧運會就是在一個場地大家死磕到底。這樣的比賽,更多的比的是體力,比的是健康,比的是板凳深度。
中國女排在裡約奧運會上,就是靠郎平令人眼花繚亂的不斷換人,打得對手找不著北。除了朱婷,誰都不知道中國女排誰會出場。
而從最近的世界大賽看,中國女排漸漸地形成了「七仙女」主打的格局。
因此,東京奧運會上的中國女排遇到難題,又不年輕,又不輪換。然而,這還不是中國女排遇到的全部困難,還有2個困難。
第一個困難是分在「死亡之組」。
中國女排與美國、義大利、俄羅斯、土耳其等一起分在「死亡之組」,看似無所謂,反正死的是別人,但「死亡之組」將讓中國女排在小組賽消耗過大,影響半決賽乃至決賽的狀態,這才是令人擔憂的。
第二個困難是賽程。
中國女排本不害怕賽程密集,因為她們在大賽期間仍然堅持每天都訓練。但東京奧運會面臨的問題是,全部2天一賽的賽制,我們的對手們太適應了。如果中間來間隔3天的比賽,才能消磨掉對手的狀態,體現出我們的優勢。
因此,東京奧運會也許將不利於老將。
擺在中國女排面前的出路,只有在剩下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在「七仙女」之外,培養出幾個又年輕又能輪換的隊員出來,而且要健康且有充沛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