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車迷記得,在上世紀八十年代,WRC中有一個傳奇的組別,它造就了拉力賽車史上最為瘋狂、刺激的年代,並且許多傳奇的車手以及瘋狂的賽車也同樣誕生於那個時候,這個組別就是WRC B組。在這期間,藍旗亞用兩驅賽車戰勝奧迪Quattro四驅的經典戰役,成為了一段奧迪不太願意提及的「屈辱史」,也成為了大家傳頌的故事。
拉力賽中最「美好」的時代
1982年,WRC B組賽事因為奧迪Quattro四驅的闖入而開始。當時B組賽事規則幾乎對賽車的改裝沒有任何限制,各家車廠都盡力展示他們的機械成就,中後期的B組戰車都具備AWD四驅系統,中空管狀車架,碳纖維車身以及大量高科技組件的特徵,至於動力均超過500匹馬力,0至100km/h加速在2.5秒內,要知道這樣的數據放在今時今日能被稱作怪獸級別的。正是因為這種恐怖的動力,讓這些賽道怪獸變得難以駕馭,還發生了不少事故。也是在那時,誕生了許多經典的拉力賽車,例如:標誌205 T16、福特RS200、藍旗亞Delta S4等。
更重要的是,在B組賽事中,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在1980年代時的FIA對於賽車的安全規範有多麼的鬆散,鋁製的防滾架、沒有任何側面碰撞保護、油箱甚至還能放在座椅的正下方。除了安全規範之外,B組的另外一大問題便是極度熱情的觀眾,他們熱衷於與比賽車輛零距離接觸,往往只有一兩米遠,在賽車即將駛來前的幾秒鐘才會進行躲避。在這樣的情況下,車手和觀眾的傷亡事故經常發生,這段被拉力車迷們認為最為美好的時光,就在1986年託沃寧帶著領航員克裡斯託,駕駛著藍旗亞Delta S4衝下山谷後,便正式寫下了休止符。
那些痴迷於B組瘋狂年代的車迷,每每談到這消逝的B組賽事,都感到十分可惜,甚至狂熱車迷還提出了:「WRC是為小男孩準備的,而B組賽事才是男人的比賽!」
稱霸拉力賽場的奧迪Quattro四驅
時間回到1977年,當時的奧迪正在為德國軍方研發四驅車輛,奧迪的工程師們靈機一動,想試試這套四驅能不能用在民用車上。經過測試後,他們發現裝上四驅後的民用車,獲得了極強的抓地力,在鬆軟路面上,過彎更快,他們認為這種技術可以在拉力賽上大放光彩。但是,在這之前,拉力賽場中都是後驅車型,而且在WRC的規則中,四驅車型還是不允許被使用的。當時奧迪就想了一個對策,派了一個人去參加了1979年的賽事管理團隊會議中,嘗試改變賽事規則。那個人很聰明,因為他等到會議尾聲,其他人準備離場時,才匆匆提出:能否商量一下將「四驅車輛,禁止參賽」這條規則刪掉。其他人匆忙答應,他們心裡想:有人想要用笨重的軍用小卡車參賽,四驅車型對他們來說沒有威脅,但是他們沒想到的是,三年後一輛實力強勁的四驅賽車——奧迪Quattro S1闖進了WRC,所向披靡,無人能敵!這也標誌著WRC B組賽事正式開始。
Quattro是奧迪研發的全時四驅系統,其標誌為一條壁虎,表示奧迪Quattro四驅像壁虎一樣,不管在什麼路面都能有很好的抓地力。1980年奧迪在日內瓦車展上亮相了搭載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技術的車型,標誌著Quattro這個奧迪招牌技術的誕生。奧迪Quattro全時四驅系統經歷了6次革新,成為反應迅速、穩定可靠的四輪驅動代表技術。奧迪Quattro的核心技術為純機械結構的Torsen中央差速器。
奧迪之所以能在1982-1986年稱霸B組賽事,依靠的就是他們的奧迪Quattro S1賽車。之後,奧迪又推出了更強勁的奧迪Quattro S1的終極版本——奧迪Sport quattro S1 Pikes Peak,這部「機械魔獸」將2.1L直列5氣缸渦輪增壓發動機調教到了極限,最大輸出功率在每分鐘8000轉的時候達到了620馬力,從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裡僅需2.3秒。
藍旗亞用兩驅打敗奧迪Quattro四驅
當所有人看到奧迪用四驅的制霸B組時,他們都認為之後想要贏得B組比賽,就必須要四驅車型才行,他們都開始著手研發四驅,但是除了藍旗亞。藍旗亞從一開始就是拉力賽的好手,造出了著名的Stratos賽車,他們認為四驅只會增加賽車的重量,影響速度和操控,還讓賽車的可靠性下降,他們只要做好自己的後驅車型就能打敗奧迪,藍旗亞037就是他們對於奧迪Quattro的回應。 這輛037車身材質主要由聚酯樹脂和玻璃纖維組成,車身重量僅為980Kg,1995cc排量的機械增壓發動機功率最高達到了350匹,這樣的數據讓藍旗亞有了對抗奧迪的能力。
實力懸殊的對決
但是事實上,奧迪背後擁有的是大眾集團雄厚的實力、充裕的資金,一群樂於動手的德國工程師。與此同時的藍旗亞,只有一個愛好美女和遊艇的車隊老闆——切薩雷·菲奧利奧,和一群義大利人,而且預算吃緊。在車手方面,奧迪有哈努·米科(Hannu Mikkola)、 史蒂格·布洛維舒特(Stig Blomqvist),以及米歇爾·摩頓(Michele Mouton)等實力非凡的車手,而藍旗亞的車手有馬爾庫·阿倫(Markku Alen)和沃爾特·羅爾(Walker Rohrl),後者雖然實力很強,但是他不想出風頭,一心只想當個普通人,他只參加五六場風景優美的分站賽,對成為世界冠軍並不感興趣。儘管實力懸殊,但是藍旗亞也不是好惹的,他們涉獵拉力賽多年,對拉力賽的每一條規則都爛熟於心,豐富的經驗成為他們的殺手鐧。
移形換影 矇混檢查
賽會有一條規定,參賽車型必須量產400臺作為公路車售賣,但是資金緊缺的藍旗亞只能生產出200臺。他們便想到將檢查分開到兩個停車場檢查,早上先讓工作人員檢查200臺,並稱另外200臺在另一個停車場。午餐過後,那另外200臺車輛就神奇的出現在另一個停車場當中。
還有另外一條規定是:賽車必須加裝防滾架。藍旗亞認為防滾架無疑會讓車變重、變慢,他們便用紙板做成防滾架的樣子,混過檢查。事實證明,當年他們的賽車也的確不那麼堅固。
上演歐洲版田忌賽馬,利用規則,智取勝利
賽季第一站蒙特卡洛,藍旗亞就遇到了中置後驅的天敵——冰雪路面,但是機智的藍旗亞在比賽開始前去超市買光了所有的鹽,把它們撒在很多複雜的彎角,當輪到他們出場時,冰早就融化了。同時,他們還向主辦方「抱怨」:路上有冰,這對車手和觀眾來說都很危險!」於是,賽事組也出動清掃路面,簡直是幫了「大忙」!更出乎意料的是,當冰雪賽段結束後,藍旗亞便直接停在了路邊,換下了雪胎,因為當時的比賽規則並沒有說不可以這樣做。聰明的藍旗亞善於利用規則的灰色地帶,讓他們的後驅車在以低摩擦力聞名的拉力賽道上包攬冠亞軍。
不過,這招到了第二站瑞典就失效了,因為沒有足夠的鹽來融化雪山。然而藍旗亞也沒有輸,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參賽。藍旗亞開始了田忌賽馬,因此奧迪在瑞典站、葡萄牙站、東非站中都順利奪冠。但接下來的賽道在科西嘉島(Corsica),所有的分賽段都在乾燥順暢的柏油路面,藍旗亞希望用靈活的兩驅能夠追上點積分,他們帶來4臺賽車參賽,如果他們完美發揮(後來確實如此),奧迪最多只能到拿第五名,然而奧迪卻因故障連第五名都沒拿到。之後路況極差的希臘站,強大奧迪賽車卻全部遇到機械故障,集體趴窩;而看似破爛得藍旗亞037賽車卻完美地衝過終點!
到了賽季後段,奧迪和藍旗亞兩隊戰況焦灼,兩隊都為衝擊年度車隊總冠軍而努力。到了芬蘭站,藍旗亞遇到一大難題——他們的王牌車手沃爾特·羅爾拒絕參賽,原因是他不喜歡芬蘭站頻繁的飛坡,這也因此將芬蘭站冠軍拱手送給了奧迪。
主場作戰 決戰義大利聖雷莫
藍旗亞希望他們能在鄉親們面前奪冠,賽季最後三站中的聖雷莫站,也成為了他們衝擊總冠軍的關鍵一戰。而聖莫雷的最大困難,就是飛揚的塵土,前車發車後,揚起了塵土,1分鐘後,後車也要跟著起跑,這樣後車的速度便大大受到限制。這時,藍旗亞又想到一個妙計,讓一輛貨車裝上刷子,開上賽道,希望能減少灰塵,但這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之後,藍旗亞的車手想到在發車之前,以安全帶故障等藉口拖延時間,等待灰塵的散去。然而,詭計終究會被識破,奪冠只能靠實力了,這時車手沃爾特·羅爾挺身而出,他用完美的表現幫助藍旗亞拿下聖莫雷站。
沃爾特·羅爾回憶到:「在我的賽車生涯,那可能是我的最佳發揮了。當時一切好像做夢一樣,只想著我要這個方向切彎,用盡路上的最後10釐米。車的指向性非常精準,行雲流水一般。037的表現堪稱完美。」最終,賽季一共58個賽段,沃爾特·羅爾稱雄33個,因此車隊也登上了世界冠軍的寶座。藍旗亞用兩驅打敗了四驅巨人奧迪,之後再也沒有兩驅車複製這樣的傳奇。
那個瘋狂的年代早已過去,鬆散的安全規則和無休止的升級賽車,為WRC B組的消失埋下了伏筆。有人說現在的WRC不好看了,因為它少了那份瘋狂和危險,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更好更安全的賽車才是正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繼續看到我們熱愛的賽車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