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國產電視劇普遍被詬病的點是不符合實際。
認真說來,我覺得最不真實的就是影視劇裡中年媽媽們的形象。
不同的演員都套著同一個模子,要麼吹毛求疵處處找茬得理不饒人,要麼毫無保留為家付出,必須悲情地像根蠟燭,不把自己燃燒到最後一點絕不罷休。
無論哪一種角色套路,核心價值都是為丈夫子女服務,最後才考慮自己。
但據我觀察,中年婦女明明可愛鮮活得多,達到她們幸福的閾值不僅出自家庭,也有事業、朋友、甚至自身才藝。
編劇們也不懂,大部分家庭中地位最高的,其實是媽媽們。
比如我家,我爸工資是交給我媽管的,每天吃什麼穿什麼都看我媽,家裡裝修,需要購置什麼,也憑我媽喜歡。
甚至我媽哪天不高興,我和我爸連呼吸都不敢大聲。就像蔡要要之前提的一句,中年婦女無法無天。
所以我覺得最真實的媽媽形象,還是《1988》。
危急時可以為孩子放下自尊,但平時堅強又可靠,以自己的力量維護整個家的正常運轉,是家人們仰仗的「頂梁柱」,聚在一起的黏合劑。
也是在我觀察中發現,中年婦女們其實很需要同行者的注視與承認,這是她們繼續發光發熱的動力。
難怪她們常常充滿鬥志,暗戳戳與彼此較勁,比誰家孩子更出眾,比誰生活更遊刃有餘。
今天想為中年媽媽們正名,並不柔弱,內心強大,很「想贏」的她們,是如何讓雞毛蒜皮的生活變得可愛起來。
中年婦女的主賽場,還是在教育子女上。
每當媽媽們聚在一起,場面總是暗流洶湧。
聽著「對手」吐槽自己送孩子上特長班辛苦,羨慕自己省事。媽媽們表面表示自己只是想給孩子一點空間,背後立刻去少年宮連報三個班。
試問誰小時候能逃過學特長的命運,拉丁舞、國標舞、鋼琴、小提琴,再不濟也要有個繪畫打打底。
等有親戚朋友到訪,就是匯報表演的時候。當初咬咬牙省出的錢,都化作滿滿成就感。
而到中考高考的關鍵時刻,媽媽們的比賽又換了題目,開始比誰更會照顧孩子。
記得高三那年,我體重暴增20斤。全靠我媽每天一碗十全大補湯,灌得我膚白臉圓滿面紅。
等媽媽們步入中年,爭霸賽又變成孩子婚戀大事:什麼時候結婚?和誰結婚?生了嗎?生幾個?
有段時間我媽只要參加聚會回來,就看我不順眼,「你說你每天宅在家裡打遊戲,什麼時候才能找到男朋友。」
也會給我灌輸一些愛情觀,「喜歡就去追,不要等,等了會後悔。」「不合適的人就分手,你哪來的時間和他白耗。」
但因為我遲遲不接招,最後她的主戰場開始轉為「孝道」。
想起來之前有一次我臨時有事回家,正好趕上我媽看《都挺好》前半部分蘇大強作妖的階段。
看完兩集,我認真地對我媽說,「媽,我看你就是蘇大強。」
自然我媽迅速否認並且作勢抽出手裡的毛衣針,我連忙解釋,「你看你不也經常拿我給你買的東西出去顯擺嗎,給你買箱車釐子,隔天你就在家開了個品果會。」
「我女兒對我好,有什麼不能說的。」我媽翻翻白眼,接著要跳廣場舞,迅速離開現場。
是不是感覺中年婦女們不是在折騰孩子,就是在準備折騰孩子的路上。
但老實說,因為小時候學過特長,不說在公司出彩,休閒時我也能找到許多除了上網以外的活動。
高三之後,我也再沒有像那一年那麼健康的時候。在感情漩渦中掙扎時,因為我媽的話,我離開了渣男,避免不少傷害。
現在在小區裡,我還成了「別人家的孩子」。你別說,出門逢人就被誇的感覺,真挺好。
雖然中年婦女們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但對於生活,她們並不含糊。
人到中年,積累了一定財富之後,媽媽們開啟的副本越來越高端,比如開始給家裡添置高科技電器,或是主持一次裝修。
媽媽們邀請朋友到家做客,第一件事就是不露聲色展示自己新買的「洋玩意」。然後坐等對方「不經意」發現,驚嘆豔羨。
所以這幾年,每次回家我都能發現家裡有新變化,電視牆、投影儀、洗碗機。
我隨口一提自己肩頸痛,我媽立刻拿出她的護眼護肩頭部按摩三件套,讓我好好感受。去年我和高中同學吐槽自己床都被換新了,沒想到我同學說,他也有此遭遇。
雖然媽媽們的審美都帶著時代特色,但要論追求生活精緻,她們並不比年輕人差。
時刻為生活添些新意,大概這就是媽媽們的生活哲學。
雖然孩子已成人,中年媽媽們首要任務完成後並沒有讓自己閒下來,而是開始想辦法開啟事業第二春。
臨近退休不要緊,還可以做微商,賣小吃,賣保健品,賣保險,哪裡需要就往哪發光發熱。媽媽們還會交流自己最近嘗試的哪條路可行。
但她們重啟事業路,並不只是為了補貼家用,也會為了自我享受。到了擁有充足假期的年紀,中年婦女們的比賽項目又多了一條,對自己更好一點。
年輕時忙碌而錯過的風景,現在都回頭拾起。
周末去郊外,小長假走臨市,至於年假可就不得了,今天老姐妹去了泰國,明天自己就要去日本才掰得回一成。
同樣的,媽媽們在對維護自己這張臉上也捨得下本錢。
有段時間我皮膚換季過敏,我媽直接丟給我一張美容院的卡讓我去做保養。我一看,好傢夥,金卡會員。
對於中年婦女而言,讓自己生活變得寡淡那是人生的輸家,只要還有力氣折騰一天,就要活得有滋味。
其實曾經我一度不理解我媽的小圈子,為什麼總是在比較,在競爭,表面言笑晏晏,背後把對方當成競爭關係。
等長大我自己也開始面對那些瑣碎日常才發現,媽媽們的「想贏」,不過是聯手抵抗生活艱難的產物。
面對陡然增多的家務,不懂事的孩子,青春的流逝,太容易滋生負面情緒,感到絕望。
而在比較中,媽媽們始終在鼓勵著對方,又由對方看到自己努力的成就。對生活保持鬥志,這其實是一種無可替代的治癒。
這周帶我父母去上海附近過周末,我媽連發十條朋友圈炫耀家庭幸福,景色宜人。
不多時,評論滿滿當當,她的小姐妹們都開始應和她的喜悅,又暗戳戳表示自己孩子也帶著旅遊過。
看著我媽嘴角帶笑回復,唉,這群較真的小老太太啊,還真怪可愛的。
留言和我說一說,你的媽媽又是怎樣的性格呢?
插圖 / 網絡
首發 / 曲瑋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