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典型鼓勵式教育出來的娃,天天過得真高興。——楊迪
2019年8月,電影《哪吒》熱映,家住四川的張加麗女士收到了兒子楊迪發來的微信,請她用普通話讀一下「哪吒」。
張媽媽反覆斟酌後,用四川話一本正經地讀出:「哪吒的普通話是——拿抓。」
讀罷,還追問兒子,「楊迪,我讀對了沒有?」
隨後,楊迪把這段微信語音對話發上了微博。
當天,這段只有30多秒的視頻衝到了微博熱搜榜第一,閱讀量超過5.2億。
張媽媽的魔幻笑聲,使她成為娛樂圈最有梗的藝人父母之一,先後上了十幾次熱搜。
甚至有網友戲稱,「楊迪,你幹嘛要蹭張媽媽的熱度?」
還有粉絲專門給張媽媽做了一個視頻集錦,標題叫:楊迪媽媽究竟多有綜藝感?
張媽媽的綜藝感,源自她的快樂。
在楊迪的記憶裡,媽媽似乎永遠都是快樂、笑臉相迎的。
哪怕和楊爸爸吵架了,面對孩子時,依然是那張笑臉。
楊迪說,媽媽對他影響至深,讓他明白了快樂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也因此收穫了快樂的能力。
「我是典型鼓勵式教育出來的娃,天天過得真高興。
小時候她就喜歡說,兒子乖乖,兒子你真棒!長大了成天給我洗腦,我演過一個角色明明叫醜男,她說叫什麼醜男,叫帥哥!
對我,她從來不會否定的表達,都是肯定的,感嘆句式的。」
在面對《人物》的採訪時,楊迪這樣說到。
你可能不知道,擁有一個快樂的媽媽,對孩子、對家庭來說是有多重要;
而擁有一個不快樂的媽媽,對孩子來說又有多幻滅。
小說作家張愛玲,有一個不快樂的母親。
她曾在書中這樣描述她的母親:
「她才醒來總是不甚快樂的,和我玩了許久方才高興起來。」
張愛玲的母親整天生活在憂愁和焦慮之中,當女兒達不到她的要求時,就會衝著她咆哮;
當女兒笨拙時,她會罵她是「豬」;
當女兒生病需要她照顧時,她會口不擇言地說女兒活著就是為了害人。
雖然母親為女兒提供了最好的物質條件,但同時也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快樂也硬塞給了女兒。
臨終前,她希望見女兒最後一面,卻遭到張愛玲冷漠拒絕。
為什麼張愛玲對母親抱有如此大的恨意?
也許是因為,母親從來沒給過她一份快樂的情緒,讓孩子體會到母親的溫暖。
自此,母親的不快樂,也導致了女兒一生的不快樂。
知名主持人賴佩霞曾在《超級演說家》發表過的一段演講:
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幸福,想要快樂。
可是當你的母親充滿哀傷,你敢快樂嗎?
你不敢。
因為這時候你的快樂等同於一種背叛。
我們寧願犧牲我們的幸福,也不敢快樂。
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靜止臉實驗。
實驗開始,母親和孩子正常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
接著,開始面無表情,而孩子立刻會發現不對勁,他開始想方設法地吸引母親的注意力。
他繼續嘗試與母親互動,但母親仍舊錶情嚴肅,一言不發。
看,所謂的母子/女,不單只血脈相通,連快樂,都相通。
如果一個從來不給孩子傳遞快樂的媽媽,那麼孩子將來也不會擁有快樂。
這份不快樂,還會慢慢腐蝕掉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所有情分。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女士說:「從人類演化角度,母親是家庭的靈魂,母親快樂全家快樂,母親焦慮全家焦慮。」
年前,抖音上狂刷孩子參加運動會的奇葩橫幅,其中有一條內容點讚非常高:
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有調侃意味,卻也說明一個問題:母親是家庭快樂最具影響力的角色。
一個調查統計:
83.2%性格內向、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男;87.4%性格急躁、悲觀消極、情緒敏感的女孩,他們的背後都有一個嚴厲刻板、脾氣暴躁的媽媽。
媽媽的情緒映照著孩子的世界——
媽媽快樂,孩子就陽光燦爛
媽媽悲傷,孩子就消極低沉
媽媽沉默不語,孩子不敢開懷大笑
媽媽抱怨憤恨,孩子只能委屈討好
而楊迪的媽媽,是一個快樂的人,她把那份快樂也一併給了家庭,給了孩子。
孩子也意料之中地成為了帶給更多人快樂的人。
既然快樂的媽媽如此重要,那我們應該如何成為一個快樂的媽媽呢?
以下這些小建議,媽媽們不妨參考參考:
1.學會控制情緒
在孩子的世界裡,情緒往往比任何言語更能影響他們。
所以聰明的媽媽首先應該懂得在面對孩子時,藏好情緒,學會控制情緒。
不抱怨、不遷怒、不苛責,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自在的成長環境。
2.學會表達愛
大部分爸爸都不懂得向孩子表達愛意思,也有少部分媽媽不懂。
一個快樂的孩子,需要愛;
一個快樂的媽媽,也需要被愛的人所愛著。
在你表達對孩子的愛時,其實也在收穫孩子對你的愛。
所以,請大膽說出你對家人的愛,在愛人的同時,也將收穫他人的愛。
3. 做「60分」媽媽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提出過一個概念:60分媽媽。
建議媽媽們不要執著於「完美媽媽」人設,做個60分媽媽剛剛好。
用這60分適度的愛去愛孩子,然後用餘下的40分,愛自己。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裡寫到的: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媽媽不必為了孩子,去做一個「高尚的犧牲者」。
母愛不應該成為一種犧牲,而應當是一份成全,一場適時的、得體的退出。
過度的幹預和自我犧牲,反而會讓孩子倍感壓力,媽媽也漸漸變得不快樂。
送上一首小詩:
這裡荒蕪寸草不生,
後來你來這走了一遭,
奇蹟般萬物生長,
這裡是我的心。
——周將《沙漠》
快樂的媽媽,面對孩子時,她們的讀詩順序是從上往下;
不快樂的媽媽,她們的讀詩順序是從下往上。
希望對每一位媽媽而言,孩子都是上天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孩子的到來,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教育……都能夠成為媽媽內心的一份份奇蹟與快樂,而不是累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