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內參導讀:只要素人的實力不輸唱將,往往都會在明星唱將們的輔助下成為舞臺上萬眾矚目的焦點,這正是《天籟之戰》最好看的地方。
來源:傳媒內參節目研究組
文/安哲
由東方衛視自主原創的《天籟之戰》第二季迎來半決賽,在第一輪比賽中,莫文蔚葉秉桓、費玉清張珊珊、楊坤聲音樂團、張杰張夢羽四個組合兩兩對決,最終在華晨宇的十票加持下,葉秉桓成功晉級,與另一組獲勝的張夢羽一較高下。最終,張夢羽以一票優勢險勝葉秉桓。
不同於其他節目只把素人當作噱頭甚至是添頭的套路式做法,在《天籟之戰》的舞臺上,素人與明星真正處在一個創新、平等、公正的舞臺上同臺獻唱,共同完成對自我的挑戰,所以無論是否勝出,他們都為觀眾帶來了一首首誠意滿滿的「天籟之音」。
與偶像歌手同臺競唱,
讓素人歌者擁有更多主動權
縱觀以往的歌唱類選秀節目,不論是高揚夢想大旗的《中國新歌聲》,還是專注於打造廠牌的《明日之子》,選手們無一例外都處在一種被動的狀態下,任憑導師們指點江山、決定去留。
在這一點上,《天籟之戰》絕對稱得上是「不走尋常路」——它給了素人一次向偶像明星發起挑戰的機會,且擁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除了可以在演唱後選擇一位明星作為自己的競唱對象,還能為明星挑選對戰的歌曲。
在這個素人更佔優勢的舞臺上,和明星們一起完成對自我的挑戰。除了自身過硬的歌唱實力外,「明星光環」的加持也讓《天籟之戰》不斷「產出」一首又一首令觀眾大飽耳福的「天籟之音」。
《天籟之戰》舞臺上,和自己的偶像同臺演唱不只是一種可能,而是一個必須完成的節目環節。作為莫文蔚的忠實粉絲,素人葉秉桓憑著自身的出色唱功,在莫文蔚為葉秉桓登臺幫唱的比賽當晚,二人默契的和聲堪稱完美搭配。
在演唱《美女與野獸》主題曲時,莫文蔚不出意外地完成了一次令人動容的演唱。但在這場粉絲與偶像的同臺演唱中,更受人矚目的卻是葉秉桓,其獨特的轉音和聲線也像磁石一樣吸引著眾人的耳朵,以至於演唱完畢後網友紛紛稱讚,「聽完一首歌,像是看完了一部好電影。」
只要素人的實力不輸唱將,往往都會在明星唱將們的輔助下成為舞臺上萬眾矚目的焦點,這正是《天籟之戰》最好看的地方。
換言之,素人挑戰者們帶著音樂夢想而來,「天籟唱將」們則抱著惜才、育才的眼光接受來自素人的挑戰,在為這些熱愛音樂的素人提供展現機會的同時,更甘當綠葉去輔助他們綻放出不一樣的舞臺光彩。
強化素人、明星及觀眾的共鳴,
讓音樂成為舞臺的主宰
素人才是舞臺上真正的主角,這是《天籟之戰》自策劃階段就已確定的創作宗旨。
從第一季開始,這檔節目就在有意識地弱化明星「光環」,把舞臺打造成屬於素人歌者們的主場,甚至還制定了一系列更有利於素人的比賽規則。
比如在競唱環節結束後,由現場觀眾為選手們投票,嘉賓只做點評引導而不擁有決定權。
之所以這樣安排,一是將評審權真正交還給觀眾,讓觀眾投票選出最合他們心意的「天籟之音」;另一方面是以「天籟唱將」專業音樂人的角度,跳離比分來做出客觀評價,為觀眾的選擇提供專業性的參考。
這種來自賽制上的雙重保障,無疑讓《天籟之戰》成為一場真正的唱功對決。挑戰者張夢羽曾在初賽時期遭遇淘汰,但在直播復活投票中又成功進入半決賽,最終獲得觀眾與「天籟唱將」的一致認可。
正是「將明星與觀眾的決定權對調」,成功的把這臺星素結合的音樂競唱類節目變成了一場以音樂為語言的來自於素人、明星唱將、觀眾三者之間的藝術情感共鳴。
作為一臺音樂競技類節目,《天籟之戰》似乎又有意識地對輸贏觀念進行弱化,把拍攝、剪輯的精力更多集中在比賽的過程上,讓「玩音樂」變得比「贏比賽」更為重要,並以這樣的方式引發明星、素人歌手與觀眾三者間關於音樂的交流與共鳴,營造出的卻是星素同臺、和諧共生的輕鬆氛圍以及共同探討音樂理想、實踐音樂追求的過程,這種以歌唱實力競技完成素人音樂夢想的節目立意,完全符合一檔綜藝在這個時代下的發展方向。
實力唱將甘當綠葉,
呈現素人歌者奮鬥全過程
《天籟之戰》真實呈現了素人歌者挑戰明星、挑戰音樂、挑戰自我的過程,而「天籟唱將」們則處於託舉、輔助素人歌者的位置,舞臺的聚焦點始終放在素人們所擁有的可以比肩明星藝人的演唱能力、舞臺實力與人生經歷上。
在半決賽第一輪中,素人歌者葉秉桓以《半島鐵盒》驚豔開場,引得莫文蔚、華晨宇、張杰三人按燈爭奪。雖然葉秉桓是莫文蔚的忠實粉絲,但莫文蔚卻表示:「小葉不一定要選我,要選擇一位你認為能幫到你的唱將。」
作為「天籟唱將」,莫文蔚是實實在在地在為葉秉桓的演唱效果所考量,是否選擇自己不重要,要選擇到一位能夠將他的演唱加持到完美的唱將才是最重要。儘管如此,葉秉桓還是一心一意拿起金話筒便給了莫文蔚。
回顧一場場星素比拼,觀眾和粉絲們不只看到了素人挑戰者們為夢想不懈努力、執著拼搏的精神,也看到了「天籟唱將」們對自我的再次超越,一首首驚豔眾人的「天籟之音」不僅映襯出素人歌者們的演唱實力,同時也是各位「天籟唱將」們為觀眾交上的一份完美答卷。
製作團隊出於專業角度的考量,對各位「天籟唱將」的擇取也是經過一番精心設計。無論是從風格、唱法甚至年代、性別上來看,還是從不同音樂內容的涵蓋角度來衡量,能否幫助素人歌者「脫穎而出」並給予更專業的指導,都是「天籟唱將」雷打不動的選取標準。
素人歌者竭盡全力,「天籟唱將」精益求精,二者在競技中互相激發創作靈感,在合作中相互幫襯完成作品,才有了一首首堪稱經典的「天籟之音」。而發現好的音樂與好的歌者,正是《天籟之戰》的終極追求。
在這個屬於音樂的舞臺上,無論是素人歌者的自我挑戰,還是「天籟唱將」的自我超越,以及背後的製作團隊的精心設計與默默付出,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每一個人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為觀眾帶去最好的視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