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酬信的傳統商業價值觀
作者:彭允好
信義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標準,是人修身立世的行為基礎。商人企業家逐利無可指摘,但同時商人企業家逐利,也必須恪守真誠和信義的倫理道德。
傳統的商幫如晉商、秦商、閩商、徽商等都堅持「以義取利」「先義後利」、「義內求財」的價值觀,在幾乎所有的商業活動中,都遵循「義立則王,信立則霸,信義失則亡」的經營準則,遵守「平則人易親,信則公道著,到處樹人脈,無往而不利」的經營口號,以此來主張「處財貨之場而修高明之行」的經營作風和以義取利的商業道德。這就是早期企業經營及商業活動中,總結出來的企業文化雛形。
誠實不欺,忠誠信義的關公文化,作為企業家從事經營活動的立業之道,和中國傳統文化商業道德傳承,是商人精神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是企業文化建立完成之基礎。
關公文化給了企業文化提供了豐厚的精神食糧:關公信義精神達成了企業經營為社會、為國家作奉獻、盡義務的道德訴求。企業文化中融合忠義誠信的關公精神,可以使企業建樹良好的企業信譽和品牌,從而在市場競爭中無往而不勝。這就是關公文化能夠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提升企業文化品牌的功效所在。
關公的信義精神就是被華人社會的所有商幫推崇為財神的主要緣由。
古代商人因為遊走天下,闖蕩江湖,需要彼此照應,共同面對困難,因此就經常仿照關公桃園結義,結成異性兄弟聯盟,並將關公忠誠信義的美德廣為流傳。
商人們以關公精神為楷模,在國家,講忠誠;在社會,講道義;在商業,講誠信;在交際,講坦誠,表現了天道酬勤,商道酬信的傳統商業價值觀,培育了一批批信譽卓著,深得民心的百年企業。
誠信就像人生的第二張身份證。「天失信三光不明,地失信四時不成,人失信五德不行」,傳統商人把「誠實信用、公道不欺」作為經商的一條基本原則。
拜關公,求財運,祈求者首先要心底純淨,正直善良,在日常為人處世中誠實信義,不能有欺瞞哄騙,詭詐奸刁的行為。否則,即使燒再多個高香,關公也不會賜福降瑞,保佑他發財的。
許多關帝廟都懸掛著一副對聯: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公平正直,入山不拜無妨。
關公是中華民族成功塑造出來的道德實踐的典型,看重的是人行為的本身,而不是各種的包裝、形式或說辭。
傳統商人之所以奉關公為財神,正是因為關公不為財寶所誘惑,不為爵祿所動心,重信守義,堅守節操的君子人格,與世間的一些見利忘義,背信棄義之徒形成鮮明的對比。
商人們敬佩關公的忠誠、坦蕩、誠實和信義,一是把關公精神奉為經商或合作的價值標杆,要求所有商人都要重諾守信,誠實不欺,打造良好的商業信譽,積累牢靠的商業人脈,樹立優良的商業形象;二是把關公奉為商業的公正之神,監督和維護傳統商業道德的倫理秩序和行為規範;三是把關公奉為所有商會、行會的庇佑之神,庇佑商人的人身財產安全,並在此基礎上財源廣進,生意興隆。
關公的信義精神就是財神,不僅樹立和規範了商業道德的行為標準,也恰恰指明了商業經營所應具備的文化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