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李雄範,朝鮮族,吉林省汪清縣人。自幼學國畫,15歲有幸與國畫家劉忠林老師學畫,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北京大學校友書畫協會中國畫部副秘書長,陝西畫院特聘畫家、雲南玉溪畫院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任惠中工作室畫家、華夏好丹青畫家。
作品《古朝鮮文化使者崔致遠》入選國家重大題材「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展並收藏,多幅作品刊登在《美術》、《國畫家》、《畫壇》、《美術報》、《正大藝術》等刊物上。出版作品集有: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畫名家作品集-李雄範工筆人物》、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畫名家作品集-李雄範》。
作品欣賞
民族藝術的一抹新霞——李雄範工筆人物畫賞讀
文 / 賈德江
走向21世紀的當代工筆畫,已是枝繁葉茂、奼紫嫣紅,呈現一派明媚的春光,正以面向世界藝術的態勢,迎來新的繁榮盛景。其顯著的特點,一方面表現在題材的開拓與意蘊追求的並進上,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藝術語言和形式技巧的深入探討與有效更新,最終以多種多樣的全新面貌出現於中國畫壇。如果我們對李雄範獨具風採的工筆人物畫進行一番梳理,便不難發現,這位專攻工筆畫的藝術家,正是在上述兩個方面孜孜以求而別開新徑,致使他的工筆畫不僅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對那些在創作道路上處於困惑的藝術家具有啟示性的意義。
從題材上看,李雄範主要表現的是少數民族的生活狀態,但與許多畫家不同的是,他沒有捨近求遠、追風趨潮地深入雪域、天山、草原、南疆等邊遠地區,浮光掠影地去畫那些他所不熟悉的邊疆少數民族的生活,而是以他家鄉朝鮮族為生活源泉,展開他的創作思路。他說:「我出生在長白山下,是朝鮮族血統,對生活在那裡的人民再熟悉不過了,懂得他們的情與愛,理解他們的苦與樂,對那裡的風土人情幾乎是隨手拈來皆成畫卷。」正是這種家鄉情結和對自己民族的深情厚誼,使他改弦易轍於工筆畫的研究和創作以來,便毫不猶豫地把焦距對準了他的民族。也正是這有意或無意之舉,使他特立獨行於工筆畫壇,畫出了自己的風格,畫出了自己的面貌,畫出了本民族的情趣,讓看慣了新疆風情、雪域子民、草原兒女的觀者,如沐春風,如飲甘泉,在賞心悅目中領略朝鮮族同胞的溫良、平和、清麗和素雅,走進他們平靜的生活,共享他們的幸福和快樂。
畫家筆下始終關注的是這個民族普通勞動人民的平凡生活,並以平實的手法描述著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故事,不奇崛,不霸悍,不雕琢,透出的是清新、自然、生動的濃濃鄉情、鄉戀,從不同的生活側面反映了畫家表現人們精神需要的豐富性的探索。他在《金達萊》《邊疆情》《拜訪》《迎春》作品中,畫出了朝鮮族婦女、姑娘的青春與美麗,畫出了她們獨具民族特色的風韻;他在《合家歡》《守望》作品中,畫出了老人的慈祥與善良,畫出了他們家庭的和諧與幸福;他在《金曲》《咱村樂隊》中,畫出了這個民族安貧樂道的天性與才情;他畫《新農夫歌》的豪情演出,他畫《仙鶴舞》中老年人的激情四溢;他畫《太爺》在晨練中神清氣爽,他畫《媽媽的舞步》中老母親的精神煥發,他畫《早安》中少兒的童趣和天真。幅幅都是朝鮮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幅幅都飽含著人性的詮釋和人格的圖解,李雄範畫出了他對自己民族生活的切身感受,畫出了他的藝術頓悟和人生的思考。其意義不僅是對一個民族生存狀態的具體表現,更是對這個民族的本色表示了由衷的讚美與感嘆。
在具體的藝術表現上,李雄範的工筆人物畫選擇的是一條寫實主義繪畫之路,但又不是完全被動的客觀實寫,而是依據客觀對象承載著他的思考與設計意識,把「應物象形」的具象寫實性、「骨法用筆」的抽象表現性和講究秩序與韻律的裝飾性結合起來,取象精純,詳其不可詳, 略其不可略,高度突出主體,自由措置時空。由此,他作品中的形、線、色因素都發生了有別於前人的變化,又與工筆畫變現實為藝術的獨特傳統密不可分。為了更加有效地傳達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他的畫在藝術表現上保持著一以貫之的特點。
第一是形,他認為形象的塑造是一幅畫成敗的關鍵。這也是他的工筆人物畫最下工夫的所在。得益於「學院派」的教育,李雄範具有紮實的西畫功底和造型能力;得益於西方的寫實技巧和寫生,他善於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典型的人物形象;得益於他生活基礎的雄厚,他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的特徵。那些真切感人的形象,不是脫離生活的概念化描繪,也不是模特兒穿戴民族服飾的做派,他們就是生活在畫家周圍的父老鄉親。李雄範以飽滿的熱情,在堅持工筆畫精工不苟和深入刻畫的基礎上,突出繪畫性,突出表現對象的不同氣質、性格和稟性。仍然是強調造型的平面性處理,仍然使用勾勒設色的傳統方法,但是形象塑造的本身所傳遞的質樸情感,所揭示的人性光彩,已使他的作品由傳統走向現代,為傳統的工筆人物畫增強了塑造現實人物形象的表現力,也使他的作品耐看、耐品、更耐人尋味。
第二是線,他認為線是中國畫的語言特色,離開了線就不成其為中國畫了。他的工筆人物畫就是線的藝術。無論是表現形象,還是描寫衣紋,抑或是畫背景道具,他強調的是線的組織、線的疏密和線的韻律感,更強調為造型服務的線形、線情與線性。為了突出線條的語言形式和主體人物的塑造,他在借鑑「以線造型」的傳統線描時,選擇了細微的「遊絲描」和勁健的「鐵線描」分體而用,不強調它們之間的粗細變化,不強化線的厚重感,而注重以淡墨勾勒的書卷氣,注重細勁有力的筆法、筆意和筆韻,並在強調大的形體營造,以求整體的、和諧的、統一的大節奏、大變化的同時,也斤斤於細枝末節的剛與柔、長與短、輕與重、曲與直、藏與露、橫與豎的多重變化,使單純的線型豐富而又厚度,大方又大氣,於委婉柔和中顯現出內斂的骨力及線的精神。
第三是色,李雄範認為,色彩是表達自己情感和營造意境的主要手段。為了意境的需要,他的工筆人物畫不完全是工筆重彩,也不完全是工筆淡彩,他甚至將一幅畫畫上幾幅而作不同的色彩嘗試。有時強調色彩的對比,有時著重於色調的統一,有時是隨類賦彩,有時是寫實的色彩與裝飾色彩並用,有時帶有很大的理想成分。而實現他的多重變化的主要因素在於引進了西方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意識,用這種意識來激活並改造傳統講求秩序與格律的程式,以達到一種平和、樸實、清靜、雅致的感覺。為了達到這種和諧的空間關係,他往往選擇一兩種色彩作為畫面的基調,以單純來烘託意境氛圍,將色彩的冷暖、深淺和色相對比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在每一塊簡潔的平面中注意到色塊在視覺上的豐富,使用多種技法增加局部色彩的層次與變化,從而突出整體色彩的審美特性,使每一處顏色都能傳遞沉靜細膩的感情,使畫面淡泊秀雅,富於生命活力,彰顯出藝術主體的精神和格調。
李雄範是一個綜合素質極高的人。他雖然畢業於中央工藝美院設計專業,又有長期在外企從事軟體開發的工作經歷,卻在工筆畫領域表現出特殊的天賦。不僅於工筆人物畫,他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見,同時也表現在他的工筆花鳥畫的創造上。先是日本畫的朦朧美以其微妙精緻而變化不定的形與色吸引了他,接著又是西方現代藝術中的構成和色彩理念亦為他所用,李雄範在他的花鳥作品中有意恢復了五代黃筌一派「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筆跡」的語體,明顯地減弱線的刺激力,使清淡的線條與色彩的設置與渲染相結合,與獨特的意境相融會,使畫面或典雅、或含蓄、或疏野、或飄逸、或縝密、或靜寂,在線色輝映、光霧迷離中瀰漫淡淡的詩情。「長於思與境偕」(司空圖語)使李雄範的花鳥畫具有一種別樣的美學意味和價值,顯示出創新的特色和現代意味。
作為當代畫家,李雄範已直面現實生活的態度,擺脫了工筆畫的傳統套路,在工筆人物畫和花鳥畫兩方面都能獨出機杼,有所創造,使古典繪畫形態在他的手中獲得向現代形態的轉換,並最終將其納入現代人的審美意識之中。他的畫如同春雨過後,在東方天邊看到的一抹新霞,朝著這個方向,他肯定還會做出更大的成績。
(2013年8月18日於北京王府花園)
編輯 常青